(二)心之“虚灵知觉”兼体用、贯动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52
颗粒名称: (二)心之“虚灵知觉”兼体用、贯动静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710-7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指出,心的特性包括知觉和虚灵,这并不仅限于心的动态或发用。虚灵形容心的特性,既包括其体又包括其用。知觉同样不仅限于心的动态。在心的静态时刻,它仍然存在,只是不显现。金昌协还强调了知觉与能知觉之间的关系,认为“能知觉”是心的能力,“所知觉”是知觉的对象,但心的能力并不依赖于对象的存在。因此,心的知觉具有兼体用、贯动静的特性。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朱子学 知觉论

内容

虽然在朱子心性理气论中,真正的能活动主体是属于“气之灵”的“心”,但并不意味着“心”只能就动处言,只是发用。因而金昌协以“知觉”“虚灵”“神明”来形容“心”的特性时,也强调“知觉”能兼体用、贯动静,并不只偏于动处或发用时。金昌协说:
  窃尝谓心之为物,本无体质方所,而又自神明不测,此“虚灵”二字之所以立,而初非有动静体用之殊者也。今也但见其体之在中者,无形可见。而不知其用之应物者,未始有迹。……况“灵”字之义,不止于静一边,尤明白易见者。今不察此,而并以为此心未发之体,此岂为识虚灵之妙者哉。至于知觉,本亦指此心全体昭昭灵灵者而为言。是虽事物未至,思虑未萌,而方寸之中,固常了然不昧。凡其耳目之聪明,身体之容仪,皆有以主宰管摄而不昏不乱者,皆是物也。今说知觉,专以此心感物而动者言之,则又岂足以尽知觉之义哉?大抵心之虚灵知觉,贯动静而兼体用。虚灵之体,即知觉之存于未发者。虚灵之用,即知觉之见于已发者,非有二也。舜瑞之说,以为虚灵无分于动静,而知觉只可言于动而不可言于静,可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是盖以未发时,不容说有知觉,故须著之理二字,而却不知此时虽未有所知所觉,而若其能知能觉者,则未始不了然,何但有其理而已哉?苟有见乎此,则虚灵之不专于静,知觉之不专于动,而不当分属乎体用者,可知矣。①
  金昌协针对当时学者对于“知觉”“虚灵”的误解,再度辨明。仅以玄德润(道以)为例,似乎就认为“虚灵”只能形容心之体,“知觉”则指心之用。前者属静时未发之心,后者只动时已发之心。亦即“虚灵”“知觉”分属心自身之体用、动静。不过,金昌协却反对此说法。他认为心之“虚灵”无分于动静(未发已发)、体用,“知觉”亦然。就“虚灵”言,本形容“心之德”(心之特性),因其“具众理”而言体,就其“应万事”而言用。故“虚灵”不能专属于心之静态的描述,就因为心之“虚灵”动静常存,即使人在动时之耳目聪明、身体容仪,依旧是此心之虚灵的主宰。同样地,“知觉”也不偏于心之动态的说明。即使事物未至,思虑未萌之静时,此心仍然“知觉不昧”,只是其作用隐而未显。据此,金昌协指出:未发之时,“知觉”即以“虚灵之体”的样态默存于心而不显;已发之际,“知觉”即以“虚灵之用”的发用而见诸行事。金昌协更以朱子《与吕子约论未发》①《答潘谦之》等文本来证明己说。金昌协说:“如潘书所云‘心之知觉,具此理而行此情’,亦自兼体用说。盖能具此理者,知觉之体也;能行此情者,知觉之用也。其义尤分明矣。”②如此一来,“知觉”之“具此理”言其体,“行此情”言其用;此与“虚灵”之体用义相同。在这个意义下,“虚灵”与“知觉”名异实同,兼体用而贯动静。
  此外,金昌协也认为“知觉”也不能因能所之分,而质疑“知觉”之主体性与存有的常存性。金昌协说:
  《中庸或问》所云“至静之时,有能知觉者而未有所知觉”。此虽有能所之分,而其为知觉则一而已矣。盖人心虽有知觉,而其用则因事而见。如知寒暖觉饥饱,寒暖饥饱者,所也;知觉者,能也。非所则能无所著。故知觉之用,必因此等而见。若未有寒暖饥饱之前,则虽有知觉,而亦无自以发用矣,非并与知觉之能而无之也。《或问》所谓“能知觉”“所知觉”,其分盖如此而已。何尝谓“能知觉”者非知觉,而必待有所知觉,然后乃可谓知觉也哉?③金昌协一再强调心之所以为心,就在于“知觉”。虽然在知觉的实际发用中,必然预设“能知觉”“所知觉”或“主体”“客体”的认知格局。然而,金昌协认为“知觉”必然就“能知觉”之“心”而言。尽管“能知觉”之心的发用必须见诸所知觉之对象(客体),但即使未有所知觉之对象(客体)之前,“能知觉”之作用仍然默存于心。从“知寒暖饥饱”之例可以得知,吾人并不会因未出现“寒暖饥饱”(所知觉)之现象,就否认心没有“能知觉”的能力。同样地,未发至静之时,心之知觉能具众理,虽未见诸情,但心仍未失其“能知觉”之特性。再者,根据朱子“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的能所区分,“具是非之理”的“心”与“所以是非之理”的“性”有所区别。若必须预设“能知觉”“所知觉”才能独立说“知觉”之义,无疑将“知觉”之心窄化到动时发用,反而无彰显心之“知觉”兼体用、贯动静之特性,而“知觉”为“能知觉”之主体义也将减杀。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月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