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觉论争的缘起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45
颗粒名称: 一 知觉论争的缘起与发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685-6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7世纪朝鲜的性理学发展夹杂着政治党争,充分发挥了朱子思想的逻辑发展的可能性。在学术和政治上,栗谷学派的宋时烈等人对退溪学派进行抨击。金昌协作为栗谷学派的一员,提出了对于朱子思想中知觉的不同理解,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辩论。在知觉论争中,宋时烈发现了朱子关于知觉属于心之用和知觉属于智之用两种不一致的说法,并提出了对应的解释。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朱子学 知觉论

内容

17世纪朝鲜性理学的发展,不仅夹杂在退溪学派与栗谷学派的分立中,也不免陷于政治党争的激烈对立里,其复杂性远甚于16世纪的退、栗时代。虽然如此,17世纪的朝鲜性理学者对于朱子思想,除了消化吸收外,还做了更细致与深刻的哲学省察,充分发挥朱子思想诸多命题之逻辑发展的可能性。其中,“知觉论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①
  在栗谷学派中,掌握学术与政治发言权的性理学者,当属宋时烈(字英甫,号尤庵,1607—1689)0在学术上,宋时烈长于辩论,对于退溪学派多所抨击;在政治上,他属于西人的老论,历事仁、孝、显、肃四朝,每与南人激烈冲突。其门人中,尹拯(字子仁,号明斋,1629—1714)最为杰出,但因怀尼老少冲突之分裂,师、生反目成仇;故栗谷学统由另一门人权尚夏(字致道,号遂庵,又号寒水斋,1641—1721)继承。而金昌协(字仲和,号农岩,又号三洲,1651—1708)也是宋尤庵门人,不同的是,金昌协虽然属于栗谷学派,但其思想颇有异彩,并非如权尚夏般地捍卫师说。如对于“四端七情”“人心道心”等重要性理学论争,金昌协对李珥(字叔献,号栗谷,1536—1584)的说法或提出修正,或发明言外之旨。①因此,日本学者高桥亨(1878-1967)就认为金昌协是介于“主理派”与“主气派”之间的“折衷派”性理学者。②金昌协除了对退、栗时代的“四端七情”“人心道心”论争有自家看法外,对于朝鲜后期的新论争如“人物性同异论”“知觉论争”等,也提出独特的见解。而“知觉论争”就是因金昌协提出异说,主张“知觉为心之用”,才引发后期朝鲜性理学者的关切与激辩。
  事实上,“知觉论争”的争议点,就在于朱子思想中,“知觉”属于“智之用”或是“心之用”。大多数的朝鲜性理学者,多认为知觉为智之用,未尝质疑。然而,在金昌协之前,其师宋时烈就发现朱子文本中,有“知觉属心之用”与“知觉属智之用”两种不一致的说法。宋时烈写于1628年的《看书杂录》就提到此问题:
  以知觉属心,此朱子一生说。而一处又以知觉属智,此处不可不仔细分辨。窃谓前所谓知觉,是泛言心之虚明不昧。后所谓知觉,是《孟子》注所谓“识其事之所当然,悟其理之所以然”者。故有属心、属智之异也。③
  又说:
  以知觉属心,此朱子一生训说也。其《答吴晦叔》书则乃以知觉为智之用,此非前后异说也。夫知觉有二:其虚灵运用,识饥饱寒暖者,心之用也,此周、程所谓知觉也;识事之所当然,悟理之所以然者,智之用也,此伊尹所谓知觉也。二者各有所指,不可混沦说也。盖心,气也;智,性也,性则理也。气与理二者不可离,而亦不可杂也。①
  宋时烈一方面认为“以知觉属心”是朱子一生的训说,另一方面又在朱子诸多文本中,如《孟子集注》②《答吴晦叔》③等发现“知觉”属于“智”,或属于“智之用”的说法。不过,宋时烈并不认为朱子之说前后不一致,而是指出朱子所谓的“知觉”有两种指涉:一是心之用,如“识饥饱寒暖”;一是智之用,如“识事之所当然,悟理之所以然”。前者指“气”言,后者就“理”说。若用现代的学术术语来说,就“心之用”而言的知觉,属于“感官知觉”(senseperception),从“智之用”来说的知觉,属于对“道德法则”(识事之所当然)与“自然法则”(悟理之所以然)的“知觉”(awareness)。问题是,这两种知觉是否有本质上的理气区分,还是两类不同的知觉而已?朱子与宋时烈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使这个问题成为一个主题,进而充分讨论、提出论证的则是金昌协。
  根据金昌协《年谱》的记载,金昌协于朝鲜肃宗丁丑年(1697)因反对元代胡炳文(号云峰,1250—1333)《四书通》所补充朱子论“智”的文本,与尹拯门人闵以升(字彦晖,号诚斋,1649—1697)展开辩论。金昌协于《答闵彦晖》第1书就指出争议点所在:
  《大学章句序》“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小注》云峰胡氏曰:“朱子四书称仁曰心之德爱之理,义曰心之制事之宜,礼曰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皆兼体用。独智字,未有明释。尝欲窃取朱子之意以补之曰:‘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番易沈氏云:‘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窃谓两说,只说得心之知觉,与智字不相干涉。智乃人心是非之理,确然而有准则者也。知觉则此心虚灵之用,神妙而不可测者也。夫以知觉,专为智之用,犹不可。况直以言智可乎?且智则理也,而谓之妙众理,谓之涵天理,则是以理妙理,以理涵理。恐尤未安也。①
  虽然胡炳文的《四书通》是朝鲜性理学者理解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重要参考著作之一②,但金昌协却对胡炳文为朱子《大学章句序》“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一语所作小注提出质疑。胡炳文之小注分别以取朱子之言(“智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与沈贵琁(号毅斋,生卒年不详)之说(智者,涵天理动静之机,具人事是非之鉴)来界定朱子言“智”之意涵。但金昌协认为此二说是指“知觉”而言,属于心之用,并非“智之用”。换言之,“知觉”与“智”截然不同。不过,闵以升仍然遵从胡炳文之说,以“知觉”属于“智之用”。双方书信辩难六、七回③,闵以升仍然坚持己说,金昌协则“逐一辨破,发明至到”④。之后,在金昌协逝世前几年,也与李喜朝(号芝村,1655—1724)⑤、金时佐(字道以,生卒年不详)⑥等人辩论“知觉”这一论题。因此,从1697年至1707年,金昌协持续关切此论题,立论也愈加精微。
  金昌协严分“知觉”与“智”,强调知觉为心之用,被当时的性理学者视为异论,因而引发进一步的论辩。金昌协逝世后,同属宋时烈门人的权尚夏得见金昌协之说,乃批驳之,与其门人韩元震(字德昭,号南塘,1682—1751)讨论此论题。权尚夏与韩元震的立场是一致的,均主张“知觉为智之用”,认为此说法并非意味着知觉之气为智之用,而是指智之理发于知觉上为智之用。对于权尚夏与韩元震的说法,金昌协之弟金昌翕(字子益,号三渊,1653—1722)乃著《论智字说》为亡兄辩解,而金昌协之门人鱼有凤(字舜瑞,号杞园,1672-1744)也著《知与知觉辩》,捍卫金昌协的立场。故对于朱子思想中的“智”与“知觉”之说,属于洛学的金昌协、金昌翕、鱼有凤兄弟师徒,遂与属于湖学的权尚夏、韩元震师徒之立场,针锋相对,辨析入微。其中金昌协与韩元震虽然未正式交锋,但二人的论证最为精微,值得探究。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处理知觉论争双方的论辩,只集中于金昌协“知觉”说的探讨。①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月惠
责任者
宋时烈
相关人物
尹拯
相关人物
闵以升
相关人物
胡炳文
相关人物
李喜朝
相关人物
金时佐
相关人物
韩元震
相关人物
权尚夏
相关人物
金昌协
相关人物
高桥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