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觉”“虚灵”“神明”为心之特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51
颗粒名称: (一)“知觉”“虚灵”“神明”为心之特性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707-7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协认为"知觉"是心的本色,是心的实际指涉,而"虚灵"是形容心体与特质的词语。他进一步以"虚灵知觉"来形容心的特性,将其与"神明"等词关联起来,成为了说明心之特性的概念。这些观点对于解释朱子的心性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朱子学 知觉论

内容

金昌协除辩论“知觉”为“心之用”外,更指出“知觉”是“心”的本色,他晚年所写的《答道以》就表明此义。金昌协说:
  盖心有以理言者,有以知觉言者;知觉是其本色,而理则其所具也。此方细论心性情三者界分,故不但曰心,而必著知觉二字,使无混于性耳。然则此二字,正是紧要眼目,岂得为泛论者耶?且心之为心,只是一个知觉,非于知觉外别有心;而亦非于心之知觉外,别有知觉。②
  金昌协更进一步以“虚灵”之气来形容“心体”(心之体段):
  今试先论虚灵者之为智与否?盖此二字,于古无之,而朱夫子创造,以形容心体者。其著于《中庸序》者,犹是就此心发用处言。至于《大学》注,则专言此心具众理应万事之体用。而直以是蔽之,则其旨益可见矣。……然则心之虚灵,果何为也?盖尝思之:心者无他,气而已矣。专言则聚五行之精英,偏言则属乎火。属乎火,故能光明不昧而照烛万物。聚五行之精英,故能变化无穷,不滞于一方。心之所以虚灵,其理只如此而已。知虚灵之如此,则知觉者。亦可知矣。天下顾安有无理之气哉?而亦何必切切然强属于仁义礼智,然后方免为性外之物哉?①
  金昌协认为“心”可从理、气两面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心既是“理”又是“气”,这不合乎朱子理气论的逻辑。因此,就理而言心,只能说“心具众理”,而心本身不是理。如此一来,“心”只能属于“气”,所谓:“心者无他,气而已矣。”但从心、性、情三分来看,“心”必着上“知觉”二字来形容,否则无法与“性”区分(甚至也无法与“情”区分)。言下之意,金昌协似乎认为朱子以“知觉”来界定“心”有严格的意义,不是随意的泛论。换言之,心之为心,“只是一个知觉”。“知觉”是“心”的真正指涉,一言及“心”即指“知觉”,一言及“知觉”必就“心”言。如是,“知觉”成为朱子论心的核心概念。一言以蔽之,知觉是心的本色。这样的说法,虽隐含于朱子思想中,直到金昌协的正面论述,“心之知觉”才成为一个鲜明而重要的性理学概念。
  犹有进者,“心”虽属于“气”,但却是独特之气,所谓:“心者,气之精爽。”“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在这个意义下,除了可用“知觉”来指涉心外,也可以用“虚灵”来形容心的面貌与特质(心体)。金昌协甚至认为“虚灵”二字连用来形容心体,是朱子所独创。在《中庸章句序》里,朱子以“心之虚灵知觉者,一而已矣”来说明心的发用。而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则以“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来解释“明德”。因此,“知觉”“虚灵”二者都指涉“心”,故二者可以连言而为“虚灵知觉”。
  同时,金昌协也对心之“虚灵知觉”的特性,做了更具体的描述。他认为心既然是气之灵,故它是“具五行之菁英”,故能变化无穷,妙用无方。如若要将虚灵知觉对应于“智”之德,则从五行而言,虚灵知觉偏于火,其特性是“光明不昧而照烛万理”。换言之,狭义地从“知觉”与“智”的对应而言,“知觉”的特性即是“照”。因此,金昌协在辩论中常使用镜照的比喻说:“智之于是非,固犹鉴之于妍媸。妍媸虽在物,而妍者照其为妍,媸者照其为媸,此非鉴之分别而何?智之为别,正亦如此。”①又说:“夫朱子所谓分别,正亦以知照而言,非有他也。”②在金昌协看来,“智之于是非”如鉴之于妍媸,“智”如明镜高悬,是分别是非底道理,乃不易之则;而物之妍媸,乃分别是非的结果。根据朱子“智主含藏分别,有知觉而无运用,冬之象也”③来说,智无运用,因而分别之作用,即在于心之知觉。故鉴之照物,分别即是“照”之作用,故金昌协以镜照喻“知”(知觉),而有“知照”一语,显示“知觉”的特性。
  有趣的是,金昌协对于朱子使用“知觉”“虚灵”二字脉络的考察,也精细到锱铢必较的地步。金昌协辨析说:
  但此两语,虽非有体用之分,而详味其立言命意,却自有所主。虚灵云者,状其德也(只“虚灵”二字,尽此心体用之德)。知觉云者,指其实也(心之所以为心者,只是一个知觉而已)。是亦略有不同矣。是以朱先生文字中,用此两语,各有攸当,不容差互。如《大学章句》:“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答潘谦之》书:“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是皆言心统性情之义。而一则主于解释明字,故以状其德者称之。一则主于分别心性,故以指其实者称之。此皆从分金秤上秤出来。而于前言者,可以见虚灵之兼乎用;于后言者,可以见知觉之兼乎体矣。至于《中庸序》文,专言心之所以为心,则二者并举。以先状其德而后指其实,盖取其备也。而其语意,曰虚灵而能知觉,曰虚灵底知觉云尔。非以二者为有体用之分,而必对举而言之,若云虚灵与知觉也。至其下文,只言知觉而不言虚灵,则亦以人心道心之分,只在于所知所觉、公私之异,故专以是为言。①
  金昌协从朱子使用“知觉”与“虚灵”的脉络,指出此二词的立言命意各有不同的重点。“虚灵”出自《大学章句》之注“明明德”,从“虚灵”能“具众理”而言其体,就其能“应万事”而言其用,故“虚灵”是形容“此心体用之德”。至于“知觉”则在《答潘谦之》中有最明确的界定,针对心性之别,是对“心”的实际指涉。换言之,“虚灵”形容“心之德”,“知觉”指涉“心之实”。而最完备的表述则在《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由“虚灵”“知觉”并举而非对举,可知“虚灵知觉”是“心”之特性最完备的表述。
  与“知觉”“虚灵”之义相同的,还有“神明”一词。金昌协认为“心之神明”与“虚灵知觉”意涵相同。金昌协说:
  《孟子·尽心》章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应万事。”与此“知”字之训大略相同,此非有两个神明也。统言心,则且就人身说其为主宰。专言知,则又就心中说其为妙用。盖心是人身上神明底物事,而其所以神明,只是此个知而已。彼此参互以观,可见此二字,特以状心之妙用而非直说性也。②
  金昌协指出“神明”一词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朱子章句。在此解释脉络下,“神明”可以形容心之妙用,也可以用来形容“知”。因为,一般说心,以心为一身之主宰;说“知”(虚灵知觉),则以其为心之妙用。心之所以神明,就在于“知”。因此,“神明”与“知”(虚灵知觉)可以互换而观,二者都是形容心之妙用。
  论述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金昌协巧妙地将朱子所言的“知觉”“虚灵”“神明”等词有系统地关联起来,成为说明心之特性的概念。而此说明,又相应于朱子论心的内在逻辑性,将朱子隐而未发之义彰显出来,有其卓见。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月惠
责任者
金昌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