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54
颗粒名称: 五 结语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16-7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朝鲜后期性理学中的“知觉论争”引发了广泛关注。金昌协认为“知觉”是“心之用”,不是“智之用”,并从朱子心性论和理气论角度进行了论证。这一论题涉及道德情感与一般情感的异同、道德意识成立等问题,在东亚儒学中具有跨文化意义。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朱子学 知觉论

内容

朝鲜后期性理学的“知觉论争”,由宋时烈启其端,继而由金昌协正式将此论题主题化(thematize),提出“知觉”为“心之用”的论据,由此引发朝鲜性理学者的关注,直至韩元震仍以“知觉”是“智之用”与之激辩。在金昌协之前的朝鲜性理学者,并未对朱子思想中“智”与“知觉”所隐含的哲学问题加以思考,而金昌协将此论题提至哲学高度来探究,有其卓见。金昌协认为不论从朱子心性论或理气论来深究,“智”为性、为理,“知觉”为心、为气的区分不容含混。换言之,“智”与“知觉”之辨,即是心性理气之辨。在此问题意识下,金昌协指出朱子言“智”只限于五性(仁义礼智性)之一,但朱子言“知觉”则专属“一心之德”,“知觉”并非只是与“智”对应配属的“智之德”而已,而是心之所以为心的本色与特性。金昌协也能掌握朱子“性只是理”与李栗谷“气发理乘一途说”之义,在区分“智”与“知觉”之际,指出真正能发用的是气,是知觉,故“知觉”不是“智之用”而是“心之用”。
  更重要的是,在论证上,金昌协以朱子《答潘谦之》为文本根据,“中和新说”之心性情三分而理气二分为义理间架,证成心之“知觉”能“具此理”而“行此情”,统摄性与情而成为朱子论心的重要概念。金昌协不仅以“知觉”来界定“心”的特性,还认为“虚灵”“神明”亦能形容心之特性。在金昌协看来,“虚灵知觉”最能彰显心之特性,它兼体用而贯动静。犹有进者,金昌协还进一步辨析“知觉”与“情”的关系,从动时、气的层面指出:“非知觉则无以为情,而情外又别无讨知觉处。”其弟金昌翕还以“经纬”的交错迭用,解释心(知觉)与情的不离不杂。此种辨析与思路,并未见于中国朱子学的思维架构,但却早已出现在朝鲜性理学“四端七情”的论述中,颇具朝鲜性理学的特色。
  不过如同“四端七情”所引发的“道德情感”(四端)与“一般情感”(七情)的异同,从哲学反思来说,金昌协以“知觉”为“心”的主要作用,则心之“知觉”,是否有对“道德法则”“自然法则”与“感官”的异质区分?朱子与金昌协似乎未意识到此问题。在这个意义下,“知觉”是属于“智之用”或“心之用”,也涉及“理发”或“气发”的根本问题,或是道德意识的成立问题。这样的提问,以不同的讨论类型,出现在朱子学、阳明学与朝鲜性理学的论述中,甚至涉及儒、释之辨。①且从东亚儒学的视域来看,相较于朝鲜后期的“人物性同异论”论争,“知觉”论争反而是一跨文化的哲学论题,亟待深究。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月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