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崇仁县” 相关
共 1187 条 25 / 80
36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人工营造林为38739立米。后备资源丰富。 相山、山斜、港下、桃源、张坊、许坊等乡,用材林蓄积量较富,有610652立米,占全县的53%。
36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崇仁县林木种子由林区农民星散采集。 建国后,由林业部门主管采种,在国营和社办林场培植母树,繁育种子。县苗圃和林科所则综合繁育各种林种。采种由林业部门按年下达计划,于冬季种子成熟时从地面拾取或上树采摘,少数地区曾滥用砍枝采摘法,已被禁...
36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组织了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辖25个委员会和110个小组,形成三级联防网,防止森林火灾。县林业部门设有防治森林虫、病害的机构,辅导全县林区的防治工作。
36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建国前,木、竹由业主采伐,视成材大小实行轮伐。建国后,由县计划委员会按年下达采伐计划,一般不得超伐。
36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的饲料资源较为丰富,全县约有可供放牧的草场30万亩,长有兰基草、野枯草、鸭嘴草、金茅草、五节兰、早熟禾草、胡枝子、小山竹、野葛藤等牲畜喜食的草料。县农业局的水产技术员偕同县鱼种场的职工,在虎毛山水库开展人工孵化家鱼苗的试验,对鲤鱼和鲢...
36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对畜禽的瘟疫无疫苗预防,政府亦未开展防治工作,民国二十四年,县城虽设过家畜防疫所和家禽诊疗所,然不久即撤消。1979年以后,贯彻新的农村经济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家庭饲养业,国家从资金和饲料各方面扶助饲养专业户,全县的畜牧业蓬勃发展。
36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有溪130余条,干河7条,流程总长91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6公里。1981年又扩大河蚌的养殖量,培育质量更优的珍珠。此外,粮食产量亦由1961年的1万公斤发展至1984年的83550公斤,实现了口粮自给。
36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农村的副业,项目颇多,收入可观,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开展多种经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了农贸市场。农村副业生产的年均收入达462.35万元,占总收入的9%,较1963年增长154%。
36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的水利设施仅有为数不多的陂、塘和山塘水库,大雨即涝,久晴便旱,为害农业生产。建国后,人民政府致力水利建设,30余年来,国家用于我县的水利建设投资达716.6万元,投工260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109万立米,建成以水库为枢纽的灌溉网。
37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县内无机械排涝设施,使用人力水车进行排涝。建国后,建电力排涝站7座,装机13台,马力1290千瓦,排涝面积2.65万亩。分布于六家桥乡的乐家桥,沙堤乡的曹坊、周坊、阮邓、新基、鱼陂口及巴山镇等地。1983年,全县有喷灌设备28套。
37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崇仁县随水利工程的发展,灌溉面积逐年扩大,至1984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972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93%,为1949年的4.75倍,较1978年增加40.5%。
37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对于崇仁县用水实行民主管理,各灌区内由受益户共同协商,制订公约,原则是适时放水,以田定量,先灌远田高田,后灌近田低田,先保高产田,后保低产田,实行流量交接,做到互济互让,文明用水。
37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从1952年1月至1984年私营工业,有厂、场、作坊等多种,规模小,多以手工进行生产。建国后已渐次转为公私合营或合作企业。
37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从1952年1月至1958年农村大队发挥地方优势,就地取材,广泛兴办砖瓦、竹木加工、草纸 、陶器、粮油加工等小型工厂,生产砖瓦、竹床、竹椅及陶器盛具。
37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正文
崇仁县自1958年至1978年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分车间实行合同承包,工资浮动,按产计酬。并增设备,开发水泥砖、水泥纸袋新产品,经济效益大为提高。纳销售税1.05万元。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