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牧业
分类号: F307.356
页数: 5
页码: 172—175
摘要: 建国前,对畜禽的瘟疫无疫苗预防,政府亦未开展防治工作,民国二十四年,县城虽设过家畜防疫所和家禽诊疗所,然不久即撤消。1979年以后,贯彻新的农村经济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家庭饲养业,国家从资金和饲料各方面扶助饲养专业户,全县的畜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牧渔经济发展 崇仁县

内容

畜类牛,有黄牛、水牛和荷兰乳牛;羊,有家山羊和绵羊;猪,有本地乌猪、花猪和引进的“长白”、“苏白”、“约克夏”、“巴克夏”、“克来若夫”等杂交猪;兔,有肉用兔和长毛兔;猫,毛色有梨花、白、黑、金黄、灰等;犬,毛色有黄、白、黑、花麻等;马,过去民间作为乘骑,稍有饲养,1960年后,渐被淘汰。 禽类鸡,有发源于许坊乡的优品“许坊麻鸡”和普通的麻、黄、白、乌、花、螺花鸡,近年还引进了“来杭鸡”;鸭,有子鸭、湖鸭、番鸭和北京鸭;鹅,有狮头和平头两种;鸽,毛色有白、花、灰多种。
   繁殖 牛,过去以本地土种繁殖,一村蓄一、二头牯牛,供母牛配种。1958年后,相继在巴山镇和航埠、石庄、东来等公社兽医站附设配种站,选用强壮公牛作父本,使仔畜得以提纯复壮。1979年至1980年,县农业局在东来公社兽医站试验牛体外人工授精成功,开始繁殖杂交牛。此外,每年还从吉安、广丰等县购进优质牛,使牛的品质逐步得到改良。 猪,过去以本地猪种繁殖,品种以航埠仔猪为优。土种肉猪,体型小,长肉率低,体重一般100公斤左右,瘦肉较多。1958年后,引进国外的“长白”、“苏白”、“约克夏”、“巴克夏”和“克来若夫”等良种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繁殖出杂交猪。此种猪体型大,长肉快,抗病力较强,每头饲养一年,可长肉150公斤左右,若饲期超过一年,则可长肉二至三百公斤,长肉率较土猪增长一倍以上。1979年,航埠兽医站试验猪体外人工授精成功,更利于杂交繁殖,现全县的猪种已杂交化,土种被淘汰。 猫和犬为自然繁殖,过去农家普遍饲养。建国后,人民政府为消灭“狂犬病”,限制犬的繁殖,数量日见减少。猫因民间用药毒鼠而误遭毒害,大批死亡,数量锐减。 家禽,素以母禽孵蛋繁殖,数量受限。1958年,县食品公司建立孵房,用炒谷孵鸭,每批达千羽以上。70年代推广电热孵化,产量尤高,谷孵遂废。1979年,县农业局在马鞍乡的汤溪建立“地热孵房”,利用温泉的热能孵雏,每年可繁殖鸡、鸭60余万羽,使历史悠久、以产蛋量高而闻名县内外的“许坊麻鸡”得以大量繁殖,年产量达6万余羽,销及县内外。
   饲养
  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计,全县养牛23276头,猪47881头,鸡149634羽。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畜、禽饲养数量日渐减少,是年底,全县有牛15500头,猪35500头,鸡约12万羽。
   民国三十八年,猪的饲养量又减至13919头。
  建国初期,家畜、家禽仍由农家分户饲养,1950年末,全县有牛15640头,猪14864头。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牛全部入社集体饲养,猪亦强调“以集体饲养为主,家庭饲养为辅”,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纷纷建养猪场,家庭养猪受到限制。
  1960年,集体饲养的猪、牛因管理不善和饲料不足而导致大量死亡,许多社、队的畜牧场停办。是年底,全县的家畜、家禽保有数较1957年大为减少,牛由20388头减为18194头,猪由41923头减为20433头,禽由319274羽减为205883羽。
  1961年,县畜牧场开始饲养猪、牛,繁育优良公猪,供农村配种。
  1962年,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提倡公、私饲养并举,发展社员家庭饲养业,全县的畜、禽饲养数量又有回升。次年底,全县除集体豢养的耕牛未增外,猪增至40439头,禽类增至210145羽。
   “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制私人饲养畜、禽,畜牧业徘徊不前。
  1979年以后,贯彻新的农村经济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家庭饲养业,国家从资金和饲料各方面扶助饲养专业户,全县的畜牧业蓬勃发展。
  1984年,全县农村有饲养专业户71户,其中:养猪专业38户,养鸡专业20户,养鸭专业13户。乡办畜牧场亦承包给个体户经营,是年底,计有:牛21375头,其中,国营农场21头,集体饲养58头,私养21296头;猪97082头,其中国营农场909头,集体饲养57式,私养96116头;羊25头,为私养;家禽413852羽,其中专业户养5683羽,个体户养408169羽。
  我县的饲料资源较为丰富,全县约有可供放牧的草场30万亩,长有兰基草、野枯草、鸭嘴草、金茅草、五节兰、早熟禾草、胡枝子、小山竹、野葛藤等牲畜喜食的草料。“十边地”水草亦丰,是优良牧场。农副产品每年可产稻草1.23亿公斤,乙谷2285万公斤,花生稿13万公斤,大豆稿25万公斤,花生壳10万公斤,均可粉碎作饲料(现已利用了稻草4381万公斤,乙谷914万公斤)。青饲料有:水浮莲,年产量约1441万公斤;薯藤,年产量1325万公斤;萝卜,年产量2064万公斤(其中80%用作饲料);其它还有多余的蔬菜如白菜、芥菜、空心菜、苋菜、甘蓝等。粮油加工的副产品,每年有秕糠1200万公斤(按农业人口口粮计算),油饼293万公斤(含糠饼),县粮食部门每年加工混合糠1000万公斤,其中有配合饲料140万公斤(用粮食、矿物、动物骨粉、食盐等混合加工的精饲料)。现还在县城火车站兴建年产(按一班计算)配合饲料500万公斤的加工厂。这些饲料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雄厚物质基础。
   防疫
  我县境内常见的畜、禽疫病有18种。猪,有感冒、丹毒、烂肠瘟、副伤寒、喘气、口蹄疫(又名五号病)、链球菌感染等;牛,有流感、出败症、炭疽、锥虫、气喘、臌气等;鸡,有新城疫、霍乱、球虫病等;鸭有霍乱和鸭瘟。其中以猪的烂肠瘟和副伤寒,鸡的新城疫和霍乱,鸭的霍乱和鸭瘟为害最烈,一旦发生蔓延,便造成畜舍十有九空。
  建国前,对畜禽的瘟疫无疫苗预防,政府亦未开展防治工作,民国二十四年,县城虽设过家畜防疫所和家禽诊疗所,然不久即撤消。民间有以草药、针炙和拔火罐等土法治疗畜、禽疾病,但效果不佳,无法控制瘟疫的流行。建国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加强对畜、禽的防疫工作。1951年11月举办首届中兽医训练班,学员78人,结业后,分至乡村开展家畜保育工作。次年成立县畜牧兽医站,配有技术员2名,指导全县农村开展畜、禽防疫,并在巴山镇成立中兽医联营诊所,治疗畜禽疾病,是年为农村治愈病牛1895头,选育种公牛40头。
  1954年以区为单位,在巴山镇、沙堤、秋溪、孙坊、凤岗、白陂、礼陂等地共成立7个兽医站,有兽医15人。
  1958年,在12个公社和罗山垦殖场成立13个兽医院,每院配有2至3名兽医。是年底,全县农村有经过短期培训的不脱产的农民兽医1327人,其中防疫员653人,医疗员424人,检疫员122人,阉割员46人。尔后,兽医院和专业兽医不断发展,至1984年,县兽医站发展至15人,下辖20个乡镇兽医院,有专业兽医166人,农民兽医遍布各村,就地为畜、禽防疫和治疗疾病。
  畜、禽防疫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从1963年开始,在县城和各乡集镇的牲畜及肉食交易市场进行检疫,不准病畜禽和病畜肉进入市场,并为进场交易的活牲畜注射预防疫苗。各兽医站在春秋两季派出防疫人员,普遍为存栏牲畜注射“猪瘟”、“猪副伤寒”、“猪气喘”“猪丹毒”等预防疫苗,若发现流行疫区则进行封锁,就地及时扑灭。对鸡、鸭每隔三个月注射一次“新城疫”和“霍乱”预防疫苗,从而使一些为害剧烈的畜、禽瘟疫渐被控制或基本消灭。
  70年代以后,我县即未发生牛瘟和炭疽病,并出现不少无猪瘟的村庄。畜、禽死亡数量逐年减少,牛的死亡率,1952年为12.5%,1957年为3.8%,1984年降为2.8%;猪的死亡率,1952年为34.71%,1959年为16.73%,1984年降为2.1%,低于国家规定3%的标准。建国后崇仁县生猪发展情况图
   (年末存栏数)单位:头
   建国后崇仁县牛发展情况图
   (年末存栏数)单位:头
   建国后崇仁县家禽发展情况图
   (年末存舍数)单位:万羽附:国营崇仁县畜牧场简介 崇仁县畜牧场,址在郭圩乡庙下村,1959年10月开始筹建,由县财政拨款12万元,兴建畜、禽栏舍和办公室、宿舍等。次年1月投产,饲养猪、牛,时有职工12人,并有庙下村的7户农民,携耕地140亩及农具入场为农工,种植水稻和杂粮,供场内职工口粮和牲畜的饲料。是年冬,在距场部半华里的“麦家坑”建水库一座,可灌田150亩。
  1962年,饲养良种猪188头,牛33头。
  1966年,职工发展至51户,127人,其中劳力63人,种田200余亩,养牛194头,猪114头,有禽舍1490平方米。尔后,以繁殖畜禽良种为主,每年饲养良种公猪160余头,供农村的母猪配种。饲养“崇仁麻鸡”1千余羽,孵雏鸡出售,并提供良种蛋数千公斤,给养鸡户繁殖“崇仁麻鸡”。
  1984年,场内(不含分出单位)有职工27户,123人,其中劳力44人。拥有耕地167亩,畜舍2500平方米,大、小拖拉机3台,电动机(8千瓦)1台,打谷机11台,饲料粉碎机1台,柴油机(24马力)1台。是年,养猪374头,牛15头,家禽1800羽,产蛋5850公斤,产粮食9万公斤,红薯125000公斤,年收入近10万元。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崇仁县畜牧场
相关机构
崇仁县鱼种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