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采运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采运经营
分类号: S776.3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崇仁县建国前,木、竹由业主采伐,视成材大小实行轮伐。建国后,由县计划委员会按年下达采伐计划,一般不得超伐。
关键词: 采运经营 崇仁县

内容

建国前,木、竹由业主采伐,视成材大小实行轮伐。
   建国后,由县计划委员会按年下达采伐计划,一般不得超伐。
  1951年至1958年,累计采伐木材160790立米,毛竹2165000根。
  1959年至1964年,伐木85972立米,毛竹2390900根。
  1971年至1984年,累计伐木395477立米,年均28248立米,采毛竹827.15万根,篙竹36.8万根。
   采木,一年分春(3—4月)、秋(8—9月)两次进行。春伐的称“清明桩”,材质较优。秋伐的称“八月桩”,材质较次。毛竹在春季发笋期过后进行采伐。
  1960年以来,随着地方工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逐年猛增,加之对林木的经营管理不善,因而过度采伐的现象日趋严重,1974年至1982年的9年间,全县的森林蓄积量下降了1218385立米。其中:1980年林区农民建房、制农具、家具共私伐耗用木材64489立米,占计划采伐36295立米的1.73倍。
   运输 集运从作业山地集运木、竹至水、陆码头,过去皆用肩运,50年代,林业部门设有运输队。60年代以后,山区修建了简易公路,改用独轮手车和双轮板车运输。高洲林场于1972年架设了高空钢索道,用机械集运木材,效率尤高。 外运1960年以前,以水运为主,途经三条河道。一从东山村委会的江坊起点,沿凤岗、桃源、石庄至县城,全程35公里;一从双坑村委会起点,经洋坪、船坪入宜黄河,全程42.5公里;一从花树村委会起点,经礼陂、郭圩、六家桥入崇仁河汇集。近年来,河道淤塞,仅能放运毛竹,年运量约30万根。
  1960年以后,山区公路发展,木、竹改用机动车辆(汽车、拖拉机)运输。1966年,林业局在崇仁县火车站建立货场。集中以火车转运外调木竹。1972年,成立林业车队,有大卡车10余辆,专司木竹运输。
   经营
  建国前,木、竹由私商经营,县城有6家树竹行,经销批、零木、竹。
  1952年,县设木材公司,统一经营木竹。尔后相继由森工局、农垦局、林业局经营,先后于凤岗、桃源、礼陂设立采购站(1974年统一易名为林业管理站,简称林业站)。1984年,全县设有凤岗、桃源、礼陂、许坊、六家桥、三山及宜黄(驻宜黄县,管理崇仁途经的木竹转运)等林业站,经营木、竹购销业务,并于县城火车站、汽车站、两江口、凤岗、桃源、礼陂、许坊、六家桥等处设竹、木检查站,查缉木竹走私贩运活动。
  收购1971年至1984年,累计收购木材382988立米,年均27356立米;毛竹720.8万根,年均51.5万根。 上调建国以来,我县上调的木、竹:1951年至1960年,木材186588立米,毛竹380.7万根;1961年至1970年,木材249133立米,毛竹442.2万根;1971年至1980年,木材204822立米,毛竹383.95万根;1981年至1984年,木材55755立米,毛竹108.2万根。平均每年上调木材20479立米,毛竹38.68万根。
  地销建国以来,县内销售的木竹:1951年至1960年,木材92702立米,毛竹92.1万根;1961年至1970年,木材114054立米,毛竹141.6万根;1971年至1980年,木材91095立米,毛竹104.5万根;1981年至1984年,木材31584立米,毛竹74.77万根。平均每年地销木材9689.3立米,毛竹12.15万根。 加工1981年,成立县林产品经销公司,加工木、竹产品销售。1981年至1982年,生产大小板、方材1862立米,杉梢524立米,松杂锯材969立米,檀材296.8立米,薪炭材78立米,杂木棍16932根,小山竹3815根,篙竹1460根,鞋料3427双,铺板538.5副,竹床1148张。 利润1970年至1979年,获毛利510.97万元;1980年至1984年,获纯利68.55万元。
   附:国营农林场简介
  县苗圃1950年建,初址在和璧园村,1957年迁郭圩下屋村,1959年迁谭家源村(今属郭圩乡),1962年迁沙堤乡巧姐妹水库南端。
  1984年,全场有职工66人,水田42亩,旱地83亩,林地377亩,种植杉木和油茶。其中:有苗地90亩,每年可培育针叶苗木180万株,阔叶苗木29万株,是我县最大的育苗基地。近年来,每年可收茶籽约7000公斤。 林业科学研究所1975年建,址在沙堤乡赏岗亭,占地4000亩。现有林地面积2000亩,种植油茶、油橄榄、杉、樟、泡桐和果树,其中有母树面积200亩,培育种子。1984年有职工36人。
  1975年以来,所内进行了13项林业科学研究试验,其中已获成功的有:引种油橄榄树成活,现有种植面积250亩;油茶、油橄榄、木杉、法国梧桐、樟树等短枝插杆无性繁殖成活,其中,樟树无性繁殖,获抚州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高洲采育林场1972年3月建,址在港下乡焦坪村委会境内,距县城40公里。设2个工区,有山林14440亩。建场以来,抚育成林地6907亩(其中杉林3074.9亩),苗地90亩,每年育苗木4万余株。共采伐杉木13047立米,杂木9073立米,毛竹235437根。上调木材7345.56立米,毛竹39381根。1984年,有职工124人,拥有房屋面积3980平方米,林区公路14公里,以及高空运输索道、柴油机、机动小翻车、汽车、油锯等机械设备,固定资产达234072元。 罗山垦殖场1957年12月建,址在罗山安仁的锅炉下,距县城17.5公里。初由县直属机关下放干部83人进场劳动,编为干部大队,后扩展为垦殖场。1968年分设罗山(址在场部)、楼岭分场(址在凤岗乡南部,距乡治2.5公里,距县城27.5公里)现有5个林业队,3个农业队,并办有综合厂、木竹品加工厂、松香厂、荧光灯厂和商店。1984年,有职工481人,其中,林业209人,农业70人,牧业16人,工业141人。全场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地67987亩,水田310亩,旱地10亩。在山地中有天然的杉、松、阔叶树混交林38713亩,油茶林2400亩,竹林2500亩;人造的杉林6200亩,油茶林400亩,梨树林10亩,荒山17764亩。 建场以来,采木材23085立米,毛竹520980根,油茶子86550公斤,松脂54735公斤,桐子1万公斤,林种225公斤。育成林地15063亩,幼林地30673亩,垦复油茶山8838亩,每年并可收获稻谷15万余公斤。
  1984年,拥有房屋面积8856平方米,固定资产108.1万元,流动资金1.2万元,历年累计创产值1650万元,纳税120万元,亏损43.36万元。 左港垦殖场1966年5月建,位于县东北丘陵地区,跨向乐铁路,涉及河上、东来、孙坊、白鹭4乡的左港、雷坊、清水、尺江、花园、丁桥等村委会,与临川县高坪镇毗邻。场部原驻左港火车站,因名。1968年,迁孙坊小山朱家附近,距县城19公里。
  建场初期,征用土地11万亩,后大部退还生产队,现有水田72亩,旱地218亩,山地7000亩,其中茶叶林3100亩,梨树林50亩,杉林600亩。有5个生产队,并办有茶厂、商店、沙发厂、电机及电器修理部。1984年,有职工384人,其中农林业247人,工业93人。
  产品以茶叶为主,并有粮食、梨及花生,1983年产绿毛茶46500公斤,梨12500公斤,稻谷22000公斤。1984年,茶叶、梨均歉收。
  建场以来,创产值510万元,纳税29.2万元,亏损199.62万元。现有固定资产64万元,流动资金3.15万元。 石桥垦殖场1966年5月建,址于县东北边境临八公路沿线的丘陵地区,场部驻石桥村附近,因名。有6个生产队,并办有砖瓦厂、发电厂、加工米厂和综合商店、饭店。1984年,有职工294人,其中农林业184人,牧业16人,渔业2人,工业24人。 全场有土地10561亩,其中山地9806亩,水田135亩,旱地579亩,水塘5亩。现有茶叶林1300亩。油茶林276亩,杉林700亩,板栗林200亩。种植黄花菜、西瓜和花生579亩。1984年,产板栗1750公斤,稻谷92300公斤,鲜鱼2350公斤,养猪376头。1974年至1980年出口无子西瓜及瘦肉型猪3000余头,运销香港。
  建场以来,创产值450万元,纳税20.3万元,有固定资产42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