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渔业
分类号: F307.456
页数: 6
页码: 175—180
摘要: 崇仁有溪130余条,干河7条,流程总长91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6公里。1981年又扩大河蚌的养殖量,培育质量更优的珍珠。此外,粮食产量亦由1961年的1万公斤发展至1984年的83550公斤,实现了口粮自给。
关键词: 渔业经济发展 崇仁县

内容

水域溪河,全县有溪130余条,干河7条,流程总长91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6公里。每条河道,潭穴甚多,水流较缓,水草丰富,适宜天然鱼类栖息、繁殖和越冬。
  池塘,遍布城乡,共有7572口,总水面9933.45亩。其中:门前塘3800口,水面4276.61亩;田间塘3178口,水面4823.22亩;山塘594口,水面833.62亩。1984年,已养面积5127亩(不含水浮莲养殖面积),利用率达51.35%。 水库,有可养水面25369.4亩,1984年已养22060亩,利用率达86.9%。其中较著者有石路和港河水库,水深15~20米,库面开阔,水源充足而稳定,蓄水期长达10—12个月之久,拦鱼设备好,为我县最大的养鱼基地。还有白陂、虎毛山、涂家等营养型水库,年亩产鲜鱼25—30公斤,单产居各库之首。
  温泉,马鞍乡的汤溪村有地热水资源,属溶岩温泉,日喷流量为550立米,水恒温38—41℃。1978年于此建鱼苗越冬池0.5亩,繁殖池2亩,引进非洲尼罗罗鲫鱼进行越冬繁殖。
  水草全县140余条溪河中,广泛长有供鱼类食用的维管束植物,如苦草、马来眼子草、金鱼藻、小次藻、轮叶黑藻、小二仙草等,其中以苦草、轮叶黑藻、小次藻3种为多。此外,河、塘、渠边及低坡草地,布有禾本科草植物,亦是草食性鱼类喜爱的青饲料,可以割投喂鱼。
  鱼类品种繁多,全县共有68种,隶属7目16科42属。此外,还有虾类3种,即长臂虾、米虾、河虾;爬行类2种,即鳖、龟;两栖类4种,即雨蛙、油蛙、金线蛙、青蛙。
  在全县鱼类资源中,以鲤科为大宗。有38种23属,占总鱼资源的55.8%,其它15科30种占44.2%。
  库、塘养殖的品种有鲤、鲢、鳙、草、团头鲂、三角鲂、非洲尼罗罗鲫鱼等7种,其中以鲤、鲢、鳙、草4种鱼的数量占优势。
  60年代初,赣抚平原筑起拦河坝,断绝了赣江鱼类的上溯回游通道,我县河流中的天然鱼类资源因之大减,一些珍贵鱼种如鳗鱼、鳜鱼、青鱼等濒临绝种。
   养殖
  孵苗1958年以前,我县养殖的四大家鱼(鲢、鳙、鲤、草)不能自繁幼苗,需于每年春季从九江引进长江天然产的“水花”(即幼苗)进行育种,其成活率很低。所耗费用大,影响渔业生产。
  1958年开始,虎毛山鱼种场利用孵化池小规模繁殖鲤鱼苗,年产量仅20万尾左右,远不能满足育种的需求。
  1962年,县农业局的水产技术员偕同县鱼种场的职工,在虎毛山水库开展人工孵化家鱼苗的试验,对鲤鱼和鲢鱼分别采用“脑髓注射法”(即取体重0.5公斤左右的无病雄鱼抽其脑髓注入母鱼体中)及“促性激素注射法”进行人工授精,然后放入水缸中,让其产卵孵化,经多次试验,获得成功。同时,对鳙鱼、草鱼同样采用注射激素授精亦获成功,当年孵出鲤鱼苗40万尾,鲢鱼苗80万尾,鳙鱼苗50万尾,草鱼苗30万尾,为抚州地区填补了水产技术的一项空白,受到省、地的嘉奖。
  1966年,由上级水产部门拨款3万元,在县鱼种场建简易孵房1幢,产卵池1个,孵化池6个,大量进行人工孵苗。1969年,建大型孵化房1幢,水泥孵化池1个,扩大产量,年产鱼苗数量由1963年的350万尾扩至1984年的1690万尾,满足了育种的需求,结束了我县进口鱼苗的历史。
  1969年,对鲤鱼人工授精废“脑髓注射法”,改用注射溶膜激素和排方激素的方法,产量更高。
  1978年,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非洲尼罗罗鲫鱼放人马鞍乡汤溪温泉繁殖池中产卵,孵化幼苗,现有能繁殖的亲鱼8000尾,每年可孵化鱼苗10万尾,供各地放养。
  1984年,人工孵化家鱼苗的技术已普及全县3个国营鱼场和11个乡办、3个村办集体鱼场,当年所孵幼苗,育出种鱼396万尾,除满足县内放养外,还销售70余万尾至宜黄、乐安、临川、南城、黎川、萍乡和福建等地。崇仁县鱼苗孵化发展情况图
   单位:万尾
  育种民国期间,县城南郊真君阁村(今石庄乡)有鱼业育种户3户,每年从九江引进幼苗,育成鱼种出售。
  1956年,真君阁村老鱼种专业户陈福基父子自带池塘加入高级农业社,建立第一个社办鱼种场,名日石庄鱼种场。同年场址迁至老虎坑水库(属石庄乡),建育种池10亩,有职工24人,年产种鱼12万尾。
  1958年至1965年,先后建立县鱼种场和孙坊及沙堤公社的萱华、巧姐妹等社办鱼种场。
  1967年,增大队办的红星鱼种场。
  1977年至1981年又建东来、上斜、涂家、竹山、三山、赵家、汤溪、马鞍、港河、虎毛山、龙仪等11个鱼种场。
  1984年,全县有鱼种场17个。其中:国营3个,县大集体1个,乡办11个,村办2个。共有职工194人,培育池257.8亩,年产鱼种由1961年的10万尾发展至1984年的396万尾。
   鱼种类型有:“夏花”,从“谷雨”养至“大暑”,体长6—10厘米,适宜池塘放养,若水库放养,成活率极低;“冬片”,从“谷雨”养至“冬至”,体长13—18厘米,适宜水库放养;“春花”,从“谷雨”养至来年“春分”,体长20—23厘米,适宜库、塘放养。崇仁县1984年鱼种场分布情况表
   表2—13
  放养建国前,仅有池塘养鱼。建国后,有池养、库养、稻田养等多种,以库养为主。1984年,养殖总水面27469亩。
  塘养鱼,历史悠久,一般春放鱼苗,冬起成鱼,养期短,多以人工投饵,鱼生长较快。现有养殖水面5127亩,占总养水面的18.66%,平均每亩放养150余尾,年均亩产鲜鱼61公斤。1984年的总产量为313400公斤。
  库养鱼,兴于1955年,尔后逐年扩大。现有养殖水面22060亩,占总养殖水面的80.3%。因库面开阔水深,小苗不易成活,故在冬季放养冬片鱼种,次年冬季捕捞成鱼。除养鱼量大的港河、白陂、虎毛山、石路、涂家等水库有专人投饵外,余皆赖天然饵料,年均亩产鲜鱼16公斤。1984年的总产量为364350公斤。
  稻田养鱼,近年逐渐发展,挖沟蓄水,春放秋捞,产量很小,多为农家自食。1984年,全县田养水面198亩,平均亩产鲜鱼13.5公斤,总产2700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业亦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县有养鱼专业户25户。承包养殖水面1000亩。还有农家自挖养鱼塘816口,养殖面积269亩,年收获鲜鱼12650公斤。
   育蚌 1970年,县鱼种场引进三角帆蚌1万只,养殖水面3亩,人工培育珍珠,至1974年,收获珍珠10公斤,产值1000元,次年辍养。
  1981年,县鱼种场和县良种场先后从进贤县引进三角帆蚌和皱纹冠蚌3万只,养殖水面7亩,恢复育珠生产,至1985年收4级以上珍珠5公斤,产值近1万元。
   防病 我县常见的家鱼病有烂尾、锚头鳋、肠胃炎和烂鳃病(有寄生虫和细菌性两种)等4种。草鱼多患肠胃炎,并发烂鳃病。鲢、鳙多患烂尾、烂鳃和寄生锚头鳋。鲤鱼少病。
  鱼病多发于盛夏高温季节,治疗方法,一般使用西药。对烂尾、烂鳃病,每立米水撒漂白粉1克或投放(用小竹篓盛装浮挂水面)8PPM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两者为5:2);对锚头鳋病,以高锰酸钾溶液为病鱼浴洗,水温15—20℃时,用20PPM浓度,水温21—30℃时,用10PPM浓度,浸洗1.5—2小时;对肠胃炎病以磺胺呱粉按每50公斤鱼用量,第1天5克,第2—6天2.5克,拌饵投水喂服6天,即可奏效。
  1980年,县农业局水产技术员,以中、西药综合治疗草鱼肠胃炎病及烂鳃病,效果显著。其法是:以五倍子和水按1:10配制,煎15分钟成药液,按万分之三的浓度注入水中,同时以氯霉素按50公斤鱼用量500—800毫克溶水拌饵,投喂7天,治愈率达80%。
   捕捞
   工具 有渔船、罾网、罩网、丝网、撒网、挂网、拦河网、鱼钩、鱼狗(竹编小篓)等,还有家禽鸬鹚。
   方法 有网捕、垂钓、诱钓、装饵诱捕、鸬鹚捕捉、竭泽捕捞等。此外,还有炸、毒及近年出现的电触等非法捕鱼手段,对鱼类资源破坏极大,县人民政府已明令禁止。 对自然鱼类,四季均有捕捞,家鱼则多在冬季捕捞,较大的库、塘,不竭泽,以网捞,捕大蓄小,循环养殖。小型库、塘,竭泽捕捉,一次殆尽,翌年再行放养。
   产量 全县的自然鱼类捕捞量每年约1,5000公斤,家鱼捕捞量由1950年的8750公斤发展至1984年的686650公斤,今按全县总人口计算,家鱼捕捞量人平占有2.7公斤。
  建国后崇仁县几个年份养鱼产量表
   表2—14单位:公斤
   附:崇仁县鱼种场简介
  1958年3月建立,址设郭圩乡程家村委会郭坊圳村,距县城约6公里。初名国营崇仁县鱼苗繁殖场,1964年改为崇仁县鱼种场。
  鱼场以虎毛山水库为孵育鱼种基地,建鱼种池75亩,年可人工孵化鱼苗1500万尾,育鱼种80万尾,为抚州地区著名的4个鱼种场之一,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办公厅编印的“水产工作概况史册”(1969年出版),闻名全国。
  场内以繁殖鱼苗为主,附营养鱼、畜牧、种植等业。今有成鱼养殖面积5亩,水田106亩,旱地10亩,职工由建场初的8名发展至今的115名,年总产值14万余元。
  1962年,试验人工繁殖家鱼苗成功,每年大量自繁各种鱼苗供全县放养,并有余量销往外县。
  60年代,曾饲养过海力鼠、绵羊、奶牛、子鸭、毛猪等畜禽。
  1970年引进河蚌培育“珍珠”,曾产三等“珍珠”10公斤。
  1981年又扩大河蚌的养殖量,培育质量更优的珍珠。此外,粮食产量亦由1961年的1万公斤发展至1984年的83550公斤,实现了口粮自给。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崇仁县鱼种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崇仁县溪河
相关专题
崇仁县池塘
相关专题
崇仁县水库
相关专题
崇仁县温泉
相关专题
崇仁县水草
相关专题
崇仁县鱼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