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灌溉
分类号: S274.3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建国后,崇仁县随水利工程的发展,灌溉面积逐年扩大,至1984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972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93%,为1949年的4.75倍,较1978年增加40.5%。
关键词: 灌溉管理 崇仁县

内容

清同治间,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仅6000亩。民国时间,扩展至12600亩。十之八九的农田,赖溪河水和雨水灌溉,旱涝年年交侵,收成毫无保障。
  建国后,随水利工程的发展,灌溉面积逐年扩大,至1984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972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93%,为1949年的4.75倍,较1978年增加40.5%。旱涝保收面积205000亩(其中:稳产高产面积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33%,为1962年的8.2倍,较1978年增加73%。
  1984年的农田灌溉面积中,蓄水工程灌溉18.25万亩,引水工程灌溉7.65万亩,机械灌溉1.8万亩,电力灌溉1.55万亩,水轮泵灌溉0.39万亩,其它灌溉0.08万亩。
   方式
  自流灌溉过去,近溪沿河的农民,开沟挖圳引水灌田,而离岸稍远或地势略高处,溪河水即不可及,自流灌溉面积不广。建国后,农村广泛筑河坝,修水库,提高水位,自流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至1984年,全县自流灌溉面积达25.9万亩,占总灌面积的87%,较1978年增52%。
  提水灌溉建国前,有人力、牛力车水和戽水。建国后,发展为机械、电力抽水或喷灌。
  牛力车水:于地势较高而地下水丰富之处掘池至泉,置齿车盘于池畔,以牛拉车盘,带动长龙骨水车汲水入沟流入田地。1965年后,水库、陂坝自流灌溉发展,牛车绝迹。 人力车水:置龙骨水车于溪、塘中,以人力牵动,汲水入田。手拉的称手车,脚踏的称踏车,劳力很重,但很方便,今仍有少数农户使用。 人力戽水:工具为篾织长柄撮斗,使用时手持撮斗,从溪、塘中戽水入田,劳力重,效率低,今极少使用。
  柴油机抽水:以柴油机为动力,配置水泵、水管,插入水中,发动机器,抽水入渠。可作较远程的灌溉,但耗油量大,成本高,今仅于无电源的地方使用。
  电力抽水:以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入渠灌田,成本低,功效高,今有电源的地方,均采用此种方式提水。
  水轮机抽水:以跌水为动力,冲动水轮机牵引水泵抽水,省油、省电、成本低,今山区多截溪筑坝或在渠道跌水处安装此种设备,提水灌溉。 喷灌在田间装置管道和喷头,通过压力输水入管,由喷头喷成细雨状洒入田间,滋润作物,施水均匀,省水、省工,保土保肥,是一项先进的灌溉技术,我县于1978年开始使用。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