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企业构成
分类号: F279.275.6
页数: 7
页码: 195—201
摘要: 崇仁县从1952年1月至1958年农村大队发挥地方优势,就地取材,广泛兴办砖瓦、竹木加工、草纸 、陶器、粮油加工等小型工厂,生产砖瓦、竹床、竹椅及陶器盛具。
关键词: 企业构成 企业经济 崇仁县

内容

1952年1月,县供销合作社创办锅炉厂,址在锅炉街东端(今商业局后面),时有工人8人,管理人员5人,月产铁锅2000口。同年,县供销社又接管私营群力染织厂改为国营染织厂,翌年,交巴山镇接办,转为集体工业。
  1956年,县贸易公司创办副食品加工部(后改副食品加工厂),制作糕点、挂面、酱油和白酒。冬,兴办火力发电厂,至1966年,输入高压电后,县电厂停办。
  1957年4月,于许坊乡谙源村兴办小型国营煤矿,因产量不高,次年停办。同年,县供销社创办巴山、秋溪、大塘3个轧花厂。秋溪轧花厂于1969年划属临川县,巴山轧花厂于1976年停办。
  1958年,县医药公司创办中药饮片加工厂。6月,于礼陂中华山开办煤矿。11月,县金属社、锅炉厂合并成立县机械厂,时有工人67人。后县拖拉机站并入,改为农业机械修造厂。
  1964年,县供销社于航埠街创办轧花厂。
  1965年,粮油加工厂、印刷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
  1966年,相继创办钨矿和松香厂。松香厂址在巴山镇南郊的南阜山麓,有职工16人,向礼陂、相山、港下、山斜、桃源、张坊、许坊、郭圩、三山、罗山等地的农民收购松脂,提炼松香和松节油,年产松香200—300吨,松节油20—50吨,产品由抚州五交化公司包销,年可创产值13万余元,利润1万余元,后因松脂不足而于1978年停办。
  1967年7月筹办造纸厂,翌年投产,以稻草、芦茅为原料,机械化生产,日产文具纸和书写纸5—6吨。
  1968年4月,兴办水泥厂,现有职工84人,年产400标号以上水泥2千吨。
  1969年,创办化肥厂和制药厂。化肥厂于1983年5月停产,改办食品厂。制药厂加工中成药和西药,产品有参茸卫生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虎骨酒、牛黄解毒丸、全鹿丸、人参营养丸、田七粉、穿心莲片、肿节风丸、氯化钠、紫药水、注射用水等。后因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于1972年夏停办。
  1970年初,创办半导体厂和无线电厂,尔后两厂合并,改为汽车配件厂。4月,筹建汽车修配厂,8月投产。10月,筹建磷肥厂,翌年投产。
  1984年,国营工业,县属有中华山煤矿、钨矿、磷肥厂、农机厂、汽车配件厂、汽车修配厂、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食品厂;粮食系统有粮油加工厂;商业系统有副食品加工厂;供销社系统有大塘、航埠轧花厂。是年,共有:职工1764人,固定资产(净值)1057.26万元,流动资金376。41万元。创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044.1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43%,完成利润60.08万元,纳税54.67万。
   私营工业
  建国前,我县的私营工业,有厂、场、作坊等多种,规模小,多以手工进行生产。建国后已渐次转为公私合营或合作企业。
   工厂
  碾米厂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城有19户粮商集资2100元(银币,下同)购置24马力煤气机1台,碾米机2台,创办成泰碾米厂,址在锅炉街当铺内(今大众食堂后面),有工人3人,职员1人。翌年,又有粮商21户及其他商人6户,集资1980元,兴办永泰碾米厂,址在桥南十字街陈氏义学内。三十三年,复有商人数十户,集稻谷400余石为资本,购买30马力煤油机1台及碾米机2台,办起聚丰碾米厂(解放后改名群众米厂)。这3家米厂,无砻谷、清理设备,仅能将糙米碾成白米。1954年,全部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锅炉厂民国期间,县城有铸造厂3家,共有工人30余人,生产铁锅、犁头、犁壁。建国后,并入县农机厂。
   印刷厂民国二十六年,私人合伙创办华泰石印局,址在桥南头(今药材公司一门市部处),有工人3—5人,以石版印刷公文、布告及报纸。1950年,华泰石印局,改为国昌印刷所,有工人8人,1952年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染织厂1950年8月县城私商10余户,集资4800万元(旧人民币)创办群力染织厂,址在西路街大佛寺。有脚踏木织机11台,摇纱机、合纱机各1台,招收男、女工40人,月产色织棉布(宽幅)120匹,土棉布(狭幅)380匹,原料和产品由贸易公司供应、包销。1952年,由县供销社接管。
  毛边纸厂民国十九年,全县有毛边纸厂38爿,三十年增至84爿,工人近千人。分布于桃源乡的花树下、罗坊桥、袁坊、大罗及许坊乡的许坊街、石背村等地,皆为当地富户独资经营。每厂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料窖、浆池、竹帘、焙房等生产设备,雇工10—12人,工种分为扛帘(捞纸浆的工具)3人,剥料1—2人,踩料2人,焙纸2人,砍柴1—2人,带班1人,手工操作,定额每人每日制纸一刀(195—200张,每张宽35厘米,长140厘米),需工作10余小时始能完成。1953年,有毛边纸厂45爿,工人550人。后皆转为社办企业。
   工场织造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知县罗焕垣带头捐薪俸100元,并劝竹木行每年捐银元400元,于城北城隍庙侧(今粮食局处)添造房屋,设立工艺院,收留无业游民及轻罪犯人4名,雇募工师2人,置备土机,教织棉布。同年12月,续收6人,自朝至暮,每人能织布数尺,多则丈余。翌年,又雇人教织夏布和罗布,稍有利润。三十二年一月,工人多至二十八、九人,将工艺院改为习艺所,从业者多为游民、小偷及遣军流徒。除织布外,并至太平市采集蒲草,编织草帽、草席,每月可产棉布40余匹,夏布20余匹。三十三年,产夏布300匹,棉布410匹,草帽520顶,草席650张,草扇850把,线毯20床。清末习艺所停办。
  采煤场民国期间,许坊乡谙源村方圆10余里有煤矿开采场5处,礼陂乡中华山有煤窑1爿,均由当地富户经营。每矿有工人10余人或数十人不等,土法开采,设备十分简陋,井巷低隘,仅可弓腰操作,用油灯照明,短镐掏挖,筐盛背驮将煤运至地面,班产不上千斤,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民国三十年统计,全县煤产量约1千吨,运销县内及宜黄一带。解放前夕,煤窑大多歇业。
  石灰场许坊乡的黄坊、石背村,礼陂乡的岔路口村均蕴藏较丰富的石灰石。民国期间,当地富绅雇工开办石灰场,共有10座,每场工人少则10余人,多则数十人,年产石灰数千吨,销及县内及宜黄一带。
  砖瓦场建国前,砖、瓦场遍及县境西北和中、南地区的农村,有的兼制缸、甏、钵等陶器,为私人经营。每处有工人5—10人,以牛踩料,手工制坯,木柴烧窑。每窑以产砖计算,大者万余块,小者3—5千块,产品在县内销售。1956年后,私营石灰、砖瓦场转为农村社办集体企业。
   作坊
  夏布坊清末以至民国中期,我县夏布生产颇发达,县城有纺织坊30爿,马鞍1爿,每坊有工人七、八人或十余人不等,年产夏布约2.5万匹,花色有糙白、漂白、印花、翠蓝等多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夏布销路受阻,生产渐衰。
  印刷坊民国中期,县城有木版印刷坊2爿,尔后,增至6爿,印刷帐簿、学生作业本和简易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戏曲本),供应市销。
  黄烟坊民国二十四年,县城有黄烟作坊3爿,三十七年增至7爿,秋溪、航埠等集镇亦各有烟坊1爿。每坊雇工4—6人,以烟叶刨制黄烟丝。
   面坊民国三十七年,县城有挂面作坊2爿,每坊雇工2—3人,制作挂面,质细如线。在秋溪、孙坊、白鹭等集镇,亦各有挂面作坊1爿,常年制作挂面。
   糕点坊民国三十七年,县城有4爿糕点作坊,每坊雇工2—3人,制作各种糕点,其中以绿豆糕、寸金糖、大麻枣等较为著名。
   糖坊民国二十八年以后,县城相继兴办糖坊6爿,每坊雇工2—3人,以米熬糖,制成芝麻棒糖、芝麻饼糖、酥糖等,香甜可口。
   豆豉坊民国后期,县城有3爿豆豉作坊,每坊雇工3—4人,以黑爆豆制作甜豆豉(佐菜用)和加料色豉(泡汁调菜),味香甜,是我县过去做菜的主要佐料。豆油坊县城有2爿,航埠街有2爿,每坊雇工3—4人,以黑爆豆制作淡豆油,香味俱浓,是佐菜的重要调料。
   酒坊县城有3爿,每坊雇工1—2人,以稻谷制作土烧酒。
  民国三十七年统计,全县12个集镇有各类手工业作坊688爿,从业人员1260人。1955年后,手工业作坊皆转为集体或公私合营企业,一些传统的著名工艺逐渐失传。
   个体手工业
  建国前,我县个体手工业有纺织、建筑、雕刻、铁器、木器、篾器、银器、小五金、制鞋、缝纫、制伞、制秤、鞭炮、纸扎、神香、油漆、弹花、做絮、打砻、漂染、串蓑衣、织网、造木船、制笔、做豆腐水酒、制蜡烛等26个行业,自产自销。农村的个体手工业。农忙务农,农闲务工。
  民国二十三年,全县有木工120人,泥工160人,铁工50人,裁缝80人,篾工80人。
   民国三十七年,城乡有个体手工业者1149户,从业人员1528人。
  1953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者2057人,尔后,个体手工业者逐渐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个体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83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21户,其中,县城18户,农村3户。1984年,户办手工业增至912户,联户办手工业有119个,全年创总产值99.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8%。
   公私合营工业
  1952年,私营国昌印刷所接受县人民政府投资,转为公私合营企业,定名崇仁县印刷厂,时有工人12人。
  1954年1月,私营成泰、永泰两碾米厂由粮食局接管,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崇仁县制米厂,成泰为第一车间,永泰为第二车间。时有工人15人,职员3人。
  1955年,私营烟坊由县供销社第四业务经理部接管,糕点、糖坊、酱园、酿酒等作坊由商业局接管,分别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集体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民国三十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10个,其中:榨糖社4个,年产红糖3500公斤;织造社1个,年产土布7千匹;石灰社1个,年产石灰7.5万公斤;蓝靛社1个,年产蓝靛2250公斤;造纸社2个,年产毛边纸118担;油桐社1个,年加工桐油6000公斤。经数年,这些合作社逐渐瓦解。
  1951年,首次有巴山镇31户夏布手工业者,组织巴山镇夏布生产合作社。自带织机和工具入社,每户另投股金6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总股金186万元。社址设于桥南平粜祠105号。
  1953年,许坊和东来两地成立手工业联营小组,含铁、木、篾、缝纫等行业。
  1954年上半年,巴山镇组织木器、圆木、篾器、铁器、雨伞等5个生产合作小组,共113户,113人,人组资金总额达2258.9万元。同年下半年,巴山镇将合作小组转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计有木器、铁器、夏布、圆木、雨伞等5社,另成立缝纫和篾器第一、二生产小组,共有社员149人,占手工业总人数707人的21.1%。白陂街成立木器、篾器、铁器、服装等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航埠街组织铁器合作小组,有3座炉,社员6人。
  1955年,巴山镇的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2个生产小组,吸收新社员,共有160人,当年的手工业总产值达10.5831万元(新币,下同)。
  1956年,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个体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县城分行业建社9个,农村按乡建社。是年,全县有手工业社22个,社员915人,组织面达99%。
  1963年,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8个,社员1124人,拥有流动资金34.7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0.89万元是年创工业总产值2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尔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转为县属二轻工业和社办工业。
   县级集体工业
  50年代末,巴山镇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渐次转为县办大集体企业。
  1959年11月,皮革、服装两手工业社合并成立被服厂。
  1962年,成立铁器社,隶于县手管局。
  1965年,圆木、木器两社合并,成立木器合作工厂。
  1966年3月,篾器社转为合作工厂。同年,金属修理社转为车辆合作工厂。
  1967年1月,铁器社转为五金厂。
  1968年7月,创办变压器厂。翌年,染织社与服装厂合并成立针织服装厂。
  1972年2月,巴山镇灯泡厂改为县玻璃厂,初生产眼镜片毛坯,后改产保温杯胆。
  1978年,县建筑公司创办混凝土构件厂,有职工44人,厂房1300平方米。生产空心板、平板、过梁、檩条、空心砖、踏步、花板等,年产量1600立方米。
  1979年1月,针织服装厂改为电器厂,生产手扶电钻。同时,划出部分人员和设备另办服装鞋帽厂。次年3月,创办互感器厂。8月,县粮食局创办大集体粮油副产品加工厂,址在火车站对面。
  1981年,五金厂投资创办第二玻璃厂,独立核算,生产花瓶、鱼缸。次年,篾器厂改为纸箱厂,生产包装箱。
  1983年,车辆厂分为综合修配厂和自行车辐条厂。翌年,木器厂投资另办胶合板厂,电器厂投资另办电线厂,纸箱厂投资另办饮料厂。
  1984年,县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属经委系统的有变压器厂、互感器厂;属二轻工业系统的有五金厂、电器厂、自行车辐条厂、综合修理厂、木器厂、胶合板厂、服装鞋帽厂、玻璃厂、第二玻璃厂、饮料厂、纸箱厂;属粮食系统的有粮油副产品综合加工厂。共有职工1272人,流动资金565.2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25.23万元。是年,创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941.8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24%,获利润10.75万元,纳销售税43.36万元。
   乡(社)集体工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始创社办工业,时有:许坊石灰厂,址在黄坊村,工人24人,年产石灰1300吨;许坊草纸厂,工人5人,年产草纸252尺(捆);许坊毛边纸厂,工人13人;石庄综合厂,内木工18人,篾工8人,缝纫9人,石匠2人;礼陂木器厂,生产农具和家具。
  1960年3月,花树、袁坊两大队所办毛边纸厂合并为桃源公社造纸厂,时有工人30余人,生产毛边纸和草纸。尔后购置机械设备,扩大生产,改制包装纸,工人增至81人,日产纸1.5吨。
  1962年,巴山镇创办综合厂,生产草袋、手套、纸盒等,有工人114人。
  1963年,农村2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转为社办农具厂或农机厂,社员转为集体企业工人,实行固定工资或计件工资,生产工具渐向半机械化方向发展。
  1970年,巴山镇创办灯泡厂,后并入县玻璃厂。马鞍、河上、三山等公社相继兴办酱油厂和酿酒厂,产品有酱油、白酒,销及县内外。凤岗公社创办纺织器材厂,生产木梭。
  1973年,礼陂公社于北寨开办小煤矿,后迁芙蓉坑,现有职工107人。拥有厂房宿舍11幢,面积2200平方米,具有采煤机械50台,机电设备24台,日产煤30吨。
  1976年2月,许坊公社创办小煤矿,址在谙源村,有工人40余人,开5个井采煤。有厂房400平方米和绞车、矿车、发电机、潜水泵等生产设备,平均年产量1200余吨。
  1978年,全县有镇办工厂4个,社办厂矿46个,创工业总产值33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7%。主要行业有:采煤、造纸、陶瓷器、铸造、木器、铁器、篾器、石灰、砖瓦、榨油、酿酒、酱油、矿烛、草袋、机修等。
  1979年,石庄、河上、三山、航埠等公社兴办机械榨油厂;罗山垦殖场兴办纱管厂、荧光灯厂;左港垦殖场兴办沙发厂、电机修理厂。
  1983年5月,巴山镇创办水泥制品厂,制作沟盖板、平板、踏步、空心板、人造大理石等,有工人20人,生产场地1700平方米,年产混凝土构件1100立方米。
  1984年有巴山镇属工厂5个,乡(含垦殖场)厂矿67个,职工1529人。是年,创工业总产值408.6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48%,总收入达378.38万元。
   大队(村)集体工业
  1956年,袁坊、花树高级农业社各办毛边纸厂1个,1960年合并转为桃源公社造纸厂。
  1958年以后,农村大队发挥地方优势,就地取材,广泛兴办砖瓦、竹木加工、草纸 、陶器、粮油加工等小型工厂,生产砖瓦、竹床、竹椅及陶器盛具。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