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2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工业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31
页码: 195—225
摘要: 崇仁县从1952年1月至1984年私营工业,有厂、场、作坊等多种,规模小,多以手工进行生产。建国后已渐次转为公私合营或合作企业。
关键词: 工业经济发展 崇仁县

内容

1952年1月,县供销合作社创办锅炉厂,址在锅炉街东端(今商业局后面),时有工人8人,管理人员5人,月产铁锅2000口。同年,县供销社又接管私营群力染织厂改为国营染织厂,翌年,交巴山镇接办,转为集体工业。
  1956年,县贸易公司创办副食品加工部(后改副食品加工厂),制作糕点、挂面、酱油和白酒。冬,兴办火力发电厂,至1966年,输入高压电后,县电厂停办。
  1957年4月,于许坊乡谙源村兴办小型国营煤矿,因产量不高,次年停办。同年,县供销社创办巴山、秋溪、大塘3个轧花厂。秋溪轧花厂于1969年划属临川县,巴山轧花厂于1976年停办。
  1958年,县医药公司创办中药饮片加工厂。6月,于礼陂中华山开办煤矿。11月,县金属社、锅炉厂合并成立县机械厂,时有工人67人。后县拖拉机站并入,改为农业机械修造厂。
  1964年,县供销社于航埠街创办轧花厂。
  1965年,粮油加工厂、印刷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
  1966年,相继创办钨矿和松香厂。松香厂址在巴山镇南郊的南阜山麓,有职工16人,向礼陂、相山、港下、山斜、桃源、张坊、许坊、郭圩、三山、罗山等地的农民收购松脂,提炼松香和松节油,年产松香200—300吨,松节油20—50吨,产品由抚州五交化公司包销,年可创产值13万余元,利润1万余元,后因松脂不足而于1978年停办。
  1967年7月筹办造纸厂,翌年投产,以稻草、芦茅为原料,机械化生产,日产文具纸和书写纸5—6吨。
  1968年4月,兴办水泥厂,现有职工84人,年产400标号以上水泥2千吨。
  1969年,创办化肥厂和制药厂。化肥厂于1983年5月停产,改办食品厂。制药厂加工中成药和西药,产品有参茸卫生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虎骨酒、牛黄解毒丸、全鹿丸、人参营养丸、田七粉、穿心莲片、肿节风丸、氯化钠、紫药水、注射用水等。后因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于1972年夏停办。
  1970年初,创办半导体厂和无线电厂,尔后两厂合并,改为汽车配件厂。4月,筹建汽车修配厂,8月投产。10月,筹建磷肥厂,翌年投产。
  1984年,国营工业,县属有中华山煤矿、钨矿、磷肥厂、农机厂、汽车配件厂、汽车修配厂、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食品厂;粮食系统有粮油加工厂;商业系统有副食品加工厂;供销社系统有大塘、航埠轧花厂。是年,共有:职工1764人,固定资产(净值)1057.26万元,流动资金376。41万元。创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044.1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7.43%,完成利润60.08万元,纳税54.67万。
   私营工业
  建国前,我县的私营工业,有厂、场、作坊等多种,规模小,多以手工进行生产。建国后已渐次转为公私合营或合作企业。
   工厂
  碾米厂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城有19户粮商集资2100元(银币,下同)购置24马力煤气机1台,碾米机2台,创办成泰碾米厂,址在锅炉街当铺内(今大众食堂后面),有工人3人,职员1人。翌年,又有粮商21户及其他商人6户,集资1980元,兴办永泰碾米厂,址在桥南十字街陈氏义学内。三十三年,复有商人数十户,集稻谷400余石为资本,购买30马力煤油机1台及碾米机2台,办起聚丰碾米厂(解放后改名群众米厂)。这3家米厂,无砻谷、清理设备,仅能将糙米碾成白米。1954年,全部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锅炉厂民国期间,县城有铸造厂3家,共有工人30余人,生产铁锅、犁头、犁壁。建国后,并入县农机厂。
   印刷厂民国二十六年,私人合伙创办华泰石印局,址在桥南头(今药材公司一门市部处),有工人3—5人,以石版印刷公文、布告及报纸。1950年,华泰石印局,改为国昌印刷所,有工人8人,1952年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染织厂1950年8月县城私商10余户,集资4800万元(旧人民币)创办群力染织厂,址在西路街大佛寺。有脚踏木织机11台,摇纱机、合纱机各1台,招收男、女工40人,月产色织棉布(宽幅)120匹,土棉布(狭幅)380匹,原料和产品由贸易公司供应、包销。1952年,由县供销社接管。
  毛边纸厂民国十九年,全县有毛边纸厂38爿,三十年增至84爿,工人近千人。分布于桃源乡的花树下、罗坊桥、袁坊、大罗及许坊乡的许坊街、石背村等地,皆为当地富户独资经营。每厂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料窖、浆池、竹帘、焙房等生产设备,雇工10—12人,工种分为扛帘(捞纸浆的工具)3人,剥料1—2人,踩料2人,焙纸2人,砍柴1—2人,带班1人,手工操作,定额每人每日制纸一刀(195—200张,每张宽35厘米,长140厘米),需工作10余小时始能完成。1953年,有毛边纸厂45爿,工人550人。后皆转为社办企业。
   工场织造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知县罗焕垣带头捐薪俸100元,并劝竹木行每年捐银元400元,于城北城隍庙侧(今粮食局处)添造房屋,设立工艺院,收留无业游民及轻罪犯人4名,雇募工师2人,置备土机,教织棉布。同年12月,续收6人,自朝至暮,每人能织布数尺,多则丈余。翌年,又雇人教织夏布和罗布,稍有利润。三十二年一月,工人多至二十八、九人,将工艺院改为习艺所,从业者多为游民、小偷及遣军流徒。除织布外,并至太平市采集蒲草,编织草帽、草席,每月可产棉布40余匹,夏布20余匹。三十三年,产夏布300匹,棉布410匹,草帽520顶,草席650张,草扇850把,线毯20床。清末习艺所停办。
  采煤场民国期间,许坊乡谙源村方圆10余里有煤矿开采场5处,礼陂乡中华山有煤窑1爿,均由当地富户经营。每矿有工人10余人或数十人不等,土法开采,设备十分简陋,井巷低隘,仅可弓腰操作,用油灯照明,短镐掏挖,筐盛背驮将煤运至地面,班产不上千斤,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民国三十年统计,全县煤产量约1千吨,运销县内及宜黄一带。解放前夕,煤窑大多歇业。
  石灰场许坊乡的黄坊、石背村,礼陂乡的岔路口村均蕴藏较丰富的石灰石。民国期间,当地富绅雇工开办石灰场,共有10座,每场工人少则10余人,多则数十人,年产石灰数千吨,销及县内及宜黄一带。
  砖瓦场建国前,砖、瓦场遍及县境西北和中、南地区的农村,有的兼制缸、甏、钵等陶器,为私人经营。每处有工人5—10人,以牛踩料,手工制坯,木柴烧窑。每窑以产砖计算,大者万余块,小者3—5千块,产品在县内销售。1956年后,私营石灰、砖瓦场转为农村社办集体企业。
   作坊
  夏布坊清末以至民国中期,我县夏布生产颇发达,县城有纺织坊30爿,马鞍1爿,每坊有工人七、八人或十余人不等,年产夏布约2.5万匹,花色有糙白、漂白、印花、翠蓝等多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夏布销路受阻,生产渐衰。
  印刷坊民国中期,县城有木版印刷坊2爿,尔后,增至6爿,印刷帐簿、学生作业本和简易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戏曲本),供应市销。
  黄烟坊民国二十四年,县城有黄烟作坊3爿,三十七年增至7爿,秋溪、航埠等集镇亦各有烟坊1爿。每坊雇工4—6人,以烟叶刨制黄烟丝。
   面坊民国三十七年,县城有挂面作坊2爿,每坊雇工2—3人,制作挂面,质细如线。在秋溪、孙坊、白鹭等集镇,亦各有挂面作坊1爿,常年制作挂面。
   糕点坊民国三十七年,县城有4爿糕点作坊,每坊雇工2—3人,制作各种糕点,其中以绿豆糕、寸金糖、大麻枣等较为著名。
   糖坊民国二十八年以后,县城相继兴办糖坊6爿,每坊雇工2—3人,以米熬糖,制成芝麻棒糖、芝麻饼糖、酥糖等,香甜可口。
   豆豉坊民国后期,县城有3爿豆豉作坊,每坊雇工3—4人,以黑爆豆制作甜豆豉(佐菜用)和加料色豉(泡汁调菜),味香甜,是我县过去做菜的主要佐料。豆油坊县城有2爿,航埠街有2爿,每坊雇工3—4人,以黑爆豆制作淡豆油,香味俱浓,是佐菜的重要调料。
   酒坊县城有3爿,每坊雇工1—2人,以稻谷制作土烧酒。
  民国三十七年统计,全县12个集镇有各类手工业作坊688爿,从业人员1260人。1955年后,手工业作坊皆转为集体或公私合营企业,一些传统的著名工艺逐渐失传。
   个体手工业
  建国前,我县个体手工业有纺织、建筑、雕刻、铁器、木器、篾器、银器、小五金、制鞋、缝纫、制伞、制秤、鞭炮、纸扎、神香、油漆、弹花、做絮、打砻、漂染、串蓑衣、织网、造木船、制笔、做豆腐水酒、制蜡烛等26个行业,自产自销。农村的个体手工业。农忙务农,农闲务工。
  民国二十三年,全县有木工120人,泥工160人,铁工50人,裁缝80人,篾工80人。
   民国三十七年,城乡有个体手工业者1149户,从业人员1528人。
  1953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者2057人,尔后,个体手工业者逐渐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个体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83年,全县有个体手工业21户,其中,县城18户,农村3户。1984年,户办手工业增至912户,联户办手工业有119个,全年创总产值99.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8%。
   公私合营工业
  1952年,私营国昌印刷所接受县人民政府投资,转为公私合营企业,定名崇仁县印刷厂,时有工人12人。
  1954年1月,私营成泰、永泰两碾米厂由粮食局接管,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崇仁县制米厂,成泰为第一车间,永泰为第二车间。时有工人15人,职员3人。
  1955年,私营烟坊由县供销社第四业务经理部接管,糕点、糖坊、酱园、酿酒等作坊由商业局接管,分别转为公私合营企业。
   集体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民国三十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10个,其中:榨糖社4个,年产红糖3500公斤;织造社1个,年产土布7千匹;石灰社1个,年产石灰7.5万公斤;蓝靛社1个,年产蓝靛2250公斤;造纸社2个,年产毛边纸118担;油桐社1个,年加工桐油6000公斤。经数年,这些合作社逐渐瓦解。
  1951年,首次有巴山镇31户夏布手工业者,组织巴山镇夏布生产合作社。自带织机和工具入社,每户另投股金6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总股金186万元。社址设于桥南平粜祠105号。
  1953年,许坊和东来两地成立手工业联营小组,含铁、木、篾、缝纫等行业。
  1954年上半年,巴山镇组织木器、圆木、篾器、铁器、雨伞等5个生产合作小组,共113户,113人,人组资金总额达2258.9万元。同年下半年,巴山镇将合作小组转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计有木器、铁器、夏布、圆木、雨伞等5社,另成立缝纫和篾器第一、二生产小组,共有社员149人,占手工业总人数707人的21.1%。白陂街成立木器、篾器、铁器、服装等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航埠街组织铁器合作小组,有3座炉,社员6人。
  1955年,巴山镇的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2个生产小组,吸收新社员,共有160人,当年的手工业总产值达10.5831万元(新币,下同)。
  1956年,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个体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县城分行业建社9个,农村按乡建社。是年,全县有手工业社22个,社员915人,组织面达99%。
  1963年,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8个,社员1124人,拥有流动资金34.7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0.89万元是年创工业总产值2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尔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转为县属二轻工业和社办工业。
   县级集体工业
  50年代末,巴山镇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渐次转为县办大集体企业。
  1959年11月,皮革、服装两手工业社合并成立被服厂。
  1962年,成立铁器社,隶于县手管局。
  1965年,圆木、木器两社合并,成立木器合作工厂。
  1966年3月,篾器社转为合作工厂。同年,金属修理社转为车辆合作工厂。
  1967年1月,铁器社转为五金厂。
  1968年7月,创办变压器厂。翌年,染织社与服装厂合并成立针织服装厂。
  1972年2月,巴山镇灯泡厂改为县玻璃厂,初生产眼镜片毛坯,后改产保温杯胆。
  1978年,县建筑公司创办混凝土构件厂,有职工44人,厂房1300平方米。生产空心板、平板、过梁、檩条、空心砖、踏步、花板等,年产量1600立方米。
  1979年1月,针织服装厂改为电器厂,生产手扶电钻。同时,划出部分人员和设备另办服装鞋帽厂。次年3月,创办互感器厂。8月,县粮食局创办大集体粮油副产品加工厂,址在火车站对面。
  1981年,五金厂投资创办第二玻璃厂,独立核算,生产花瓶、鱼缸。次年,篾器厂改为纸箱厂,生产包装箱。
  1983年,车辆厂分为综合修配厂和自行车辐条厂。翌年,木器厂投资另办胶合板厂,电器厂投资另办电线厂,纸箱厂投资另办饮料厂。
  1984年,县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属经委系统的有变压器厂、互感器厂;属二轻工业系统的有五金厂、电器厂、自行车辐条厂、综合修理厂、木器厂、胶合板厂、服装鞋帽厂、玻璃厂、第二玻璃厂、饮料厂、纸箱厂;属粮食系统的有粮油副产品综合加工厂。共有职工1272人,流动资金565.2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25.23万元。是年,创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941.8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9.24%,获利润10.75万元,纳销售税43.36万元。
   乡(社)集体工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始创社办工业,时有:许坊石灰厂,址在黄坊村,工人24人,年产石灰1300吨;许坊草纸厂,工人5人,年产草纸252尺(捆);许坊毛边纸厂,工人13人;石庄综合厂,内木工18人,篾工8人,缝纫9人,石匠2人;礼陂木器厂,生产农具和家具。
  1960年3月,花树、袁坊两大队所办毛边纸厂合并为桃源公社造纸厂,时有工人30余人,生产毛边纸和草纸。尔后购置机械设备,扩大生产,改制包装纸,工人增至81人,日产纸1.5吨。
  1962年,巴山镇创办综合厂,生产草袋、手套、纸盒等,有工人114人。
  1963年,农村22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转为社办农具厂或农机厂,社员转为集体企业工人,实行固定工资或计件工资,生产工具渐向半机械化方向发展。
  1970年,巴山镇创办灯泡厂,后并入县玻璃厂。马鞍、河上、三山等公社相继兴办酱油厂和酿酒厂,产品有酱油、白酒,销及县内外。凤岗公社创办纺织器材厂,生产木梭。
  1973年,礼陂公社于北寨开办小煤矿,后迁芙蓉坑,现有职工107人。拥有厂房宿舍11幢,面积2200平方米,具有采煤机械50台,机电设备24台,日产煤30吨。
  1976年2月,许坊公社创办小煤矿,址在谙源村,有工人40余人,开5个井采煤。有厂房400平方米和绞车、矿车、发电机、潜水泵等生产设备,平均年产量1200余吨。
  1978年,全县有镇办工厂4个,社办厂矿46个,创工业总产值33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7%。主要行业有:采煤、造纸、陶瓷器、铸造、木器、铁器、篾器、石灰、砖瓦、榨油、酿酒、酱油、矿烛、草袋、机修等。
  1979年,石庄、河上、三山、航埠等公社兴办机械榨油厂;罗山垦殖场兴办纱管厂、荧光灯厂;左港垦殖场兴办沙发厂、电机修理厂。
  1983年5月,巴山镇创办水泥制品厂,制作沟盖板、平板、踏步、空心板、人造大理石等,有工人20人,生产场地1700平方米,年产混凝土构件1100立方米。
  1984年有巴山镇属工厂5个,乡(含垦殖场)厂矿67个,职工1529人。是年,创工业总产值408.6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48%,总收入达378.38万元。
   大队(村)集体工业
  1956年,袁坊、花树高级农业社各办毛边纸厂1个,1960年合并转为桃源公社造纸厂。
  1958年以后,农村大队发挥地方优势,就地取材,广泛兴办砖瓦、竹木加工、草纸 、陶器、粮油加工等小型工厂,生产砖瓦、竹床、竹椅及陶器盛具。
   第二节主要工业
   采掘工业
   中华山煤矿
  1958年创办,址在礼陂乡中华山,距县城19公里,通公路。初名礼陂煤矿,1977年改为现名。
   初办时,有职工180余人,开拓芙蓉坑1号井,半机械化采掘,年产量8900余吨。
  1959年12月,开拓2号井和5号井。1960年开拓3号井,采煤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的年产量增至2万余吨。
  1970年9月,又开拓“跃进”井,翌年9月开始出煤。
  1976年6月22日开拓新5号井。
  1977年6月,“跃进”井易名为6号井,正式投产,开采31线至43线C1、C2煤层。
  1978年5月,开始筹建年产2万吨无烟煤的7号井。翌年7月该井2工区先投产采煤。
  1981年3月,7号井全部建成投产,生产无烟煤。至此,全矿有7个矿井,分设3个工区和1个汽车运输队,共有职工630余人,生产设备较为先进,产品有烟煤和无烟煤,日产量约240吨。
  1984年,产烟煤5.5万吨,无烟煤1.73万吨,创工业总产值199.12万元,利税40.46万元。全矿有职工607人,固定资产净值192.56万元,流动资金47.81万元。
   崇仁钨矿
  1966年4月创办,属地方国营企业。矿办公室原设于白陂街,1978年9月,迁县城南郊的南阜山,毗崇凤公路。
  采矿区有二:一在白陂乡李坑村,距县城16公里,产白钨砂;一在港下乡的双坪村,邻大王山钨矿,距县城40公里,产黑钨砂。
  建矿初期,有固定职工20人,采矿工人临时招募当地农民或外流劳力,所采原矿砂由矿部按质论价收购,然后进行精选。其时,年产精选矿砂10余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管理混乱,连年亏损,被迫停产,除少数职工留守外,大部分调往其他企业。
  1971年11月,恢复生产,组织250名民工分赴两个矿区开采黑、白钨砂,当年产钨精矿砂17吨。
  1981年,建钨矿化验室。
  1982年,建成1栋日处理原矿50吨的选矿车间,拥有跳汰机、颚式破碎机、棒磨机、搅拌机、摇床等30台选矿设备,使钨精矿的质量大为提高。
  1983年,我县所产钨砂被选送至北京“钨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展览,获国务院经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产品畅稍国内外。
  1984年,附办钣金车间,制造铁板油罐、油桶和电讯件、钢门、钢窗、简易锅炉等产品。钨矿有职下72人,采矿民工23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35.1万元,流动资金71.9万元。当年产钨精矿砂90吨,创工业总产值80.5万元,利润6.3万元,纳销售税3.3万元。
   机械电器工业
  属地方国营的有农业机械修造厂、汽车修配厂、汽车配件厂;属县办大集体的有变压器厂、互感器厂、五金厂、电器厂、电线厂。
   农业机械修造厂(简称农机厂)
  1958年11月,金属社和锅炉厂合并建立崇仁县机械厂,址在巴山镇中山大道,时有职工89人,其中:金属手工业工人40人,铸锅工人20人,其他29人。主要生产铁锅、铁钳、菜刀、犁头、犁壁、牛铁链、锄、耙等铁器工具。
  1964年更名为崇仁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生产逐步向机械化发展,经营范围日渐扩大,由制作简单的铁器转向修理柴油机、拖拉机、汽车和制造轧花机、2号碾米机、打谷机、安源70型手扶拖拉机等。全厂设有翻砂、金工、修理3个车间,新建厂房3栋,添置了车、刨、钻、铣等加工机械设备,工人增至180余人。
  1969年,县拖拉机站和炼钢厂撤销,并入农机厂。同年冬,南昌市抚河区二铁社下放部分工人和设备至农机厂,建立钣金车间,制造中、小型铁板油罐、油桶和汽车头外壳、手扶拖拉机外壳等钣金配件。
  1970年以后,试制成T716金钢镗床,小量生产。尔后,为江西手扶拖拉机厂制造铁轮,大批量生产,并为县玻璃厂制作保温饭盒铁外壳。
  1980年以来,生产电机配件,为变压器制作吸湿器和蝶阀等,并生产打谷机,修理各种农机和电机。
  1984年,全厂设有金工、钣金、翻砂、装配、机电等5个车间,职工139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5.77万元,流动资金31.01万元。是年,生产脚踏打谷机2616台,轧耙滚筒111只,创工业总产值43.10万元,利润1.37万元,纳销售税1.21万元。
   汽车修配厂
  1970年4月筹建,同年8月投产,经营汽车小、中、大修理业务。址在巴山镇大南门郊,占地4075平方米。初,将县农机厂汽车修理班工人36名及设备调入,先行生产。尔后逐步招收工人和增添设备,扩大生产,年均创产值约26.8万元。
  1984年有职工79人,设有大修、小修、机电等3个车间,拥有空压机、吊车、工字梁校正器、车床、刨床、钻床及拆装汽车各部机件的专用设备30余套,固定资产净值19.57万元,流动资金16.10万元。是年,创工业总产值26.8万元,利润2.21万元,纳销售税1.33万元。
   汽车配件厂
  1970年,县“五·七”中学创办半导体厂和无线电厂,由6名老师和15名学生进行生产,主要制作可控硅元件和元钉等。
  1973年,两厂设备和人员合并,建立崇仁县半导体器件厂,增招工人,生产4.5千瓦交流电动机和电焊机。
  1976年3月,改为崇仁县汽车配件厂,转产汽车配件DQ130—12V点火线圈,是省机械工业厅重点生产此种配件的单位,属江西汽车制造厂的配套厂。
  1981年8月,划出部分人员和设备,兴办树脂厂,行政统一领导,经济分开核算,生产树脂胶。原厂又增加生产各种型号的汽车和拖拉机全车线产品。
  1984年底,全厂有汽配、胶水、机修3个车间,职工56人。拥有:80和250W超声波发生器、SV202型电压鼓风干燥箱、SG101型真空恒温箱、100VA硅整流器、油压机及各种金属切削车床共39台,固定资产净值13.68万元,流动资金24.55万元。是年,生产尿醛树脂胶158.36吨,全车线5859套,创工业总产值50.13万元,利润2.7万元,纳销售税3.07万元。
   变压器厂
  1968年7月创建,址在巴山镇东门口竹山杨家。原称崇仁县电器厂,1977年8月,更名崇仁县变压器厂1982年1月,经江西省机械工业厅和崇仁县人民政府共同批准,命名为江西第二变压器厂。
  初,由18名手工业合作社工人集资4000元购买少量原材料,借县养路队的道班房(今水泥厂处)为厂房,以简陋的设备生产出第一台SJ180KVA/10—0.4型变压器,质量合格,受到上级重视,旋由江西省机械厅拨款2万元购置设备,并于1969年1月迁至现址(东门口杨氏宗祠)。同年4月,招工30名,扩大生产,当时的产品有50、75、100、180千伏安等4种规格的变压器和4.5千瓦的电动机以及8—12千瓦的发电机。尔后,不断更新设备,增加工人,扩建厂房,开拓新产品。
  1974年,增办互感器车间,生产0.5系列多种规格的电流互感器。1977年试制出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质量优良,随即大批量生产,填补了江西变压器行业的一项产品空白,获省、地科技成果奖。变压器产品由1个系列(SJ)4个品种(50、75、100、180千伏安)发展至5个系列(SJ、S、SV、S7、有载自动调压)135个规格(从10—3150千伏安不等),年产量由初期的8000千伏安增至8万余千伏安,质量优良。其中,SJ—100/10型、SV7—100/10型分别在1977年和1984年被评为华东地区同类产品第二名与一等品,产品纳入省机械厅计划,畅销全国。
  1984年,全厂设有绕线、铁芯、总装、钣金、机修等5个车间,职工196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69.6万元,流动资金144.6万元。是年,生产变压器80145千伏安,创工业总产值264万元,利润5.63万元,纳销售税10.6万无。互感器厂
  初为变压器厂生产互感器车间,1980年3月,改为分厂设3个车间。1982年1月,经江西省机械工业厅和崇仁县人民政府批准,单独立厂,命名江西互感器厂,址在巴山镇东门口,是江西省目前唯一生产互感器的专业厂。
   初,仅有工人10余人,生产CaJ—10型电流互感器,年产量约100台。
  1980年以后,不断更新设备,开拓新产品,品种由1个系列(0.5千伏)110种规格发展为3个系列(0.5、10、35千伏)255种规格。1982年,创制出新产品高压电力计量器,产品质量达国家级标准,连续获机械工业部和省、地、县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15次,产品已列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的定点产品,其中CB311—64型互感器,质量特优,畅销全国。
  1984年,全厂设有绕线、浇铸、铁芯、钣金、机修等5个车间,职工127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9.2万元,流动资金101万元。是年,生产互感器16158台,计量箱519台,创工业总产值109.23万元,利润3.2万元,纳销售税3.55万元。
   五金厂
  1967年,由铁器社改为崇仁县五金厂,迁至县城北郊的黄泥岭,建新厂房1幢,设冲压、锻打、喷漆3个车间。生产米刀、五金农具、日用铁器。
  1971年,开始生产牛头刨床、车床和台虎钳。尔后,增加阀门、轴承、三线机等新产品,成为小型机械厂。
  1976年,转产自行车飞轮和包装箱箱扣,设箱扣、飞轮、锻打、翻砂4个车间,时有职工165人,当年产飞轮8020只,箱扣17.20万套。
  1984年,停产自行车飞轮,专产包装箱扣,设箱扣、后勤2个车间。职工171人。拥有机械设备57台,固定资产净值46.5万元,流动资金43.5万元。是年,生产箱扣13.7万套。创工业总产值91.14万元,纳销售税6.9万元。
   电器厂
  原为崇仁县针织服装厂,1977年1月,增办增强塑料分厂,初,试产玻璃缸氧气瓶,未成,旋即试产12、13毫米规格的手提电钻和铜、铝芯塑料电灯线,均获成功,全部投产。其时,手电钻车间有工人28人,电线车间有工人8人。1978年产电钻3104台,电线1966.5千米。
  1979年1月,易名为崇仁县电器厂,迁至县城北郊黄泥岭。建厂房2幢,仓库1幢,办公楼1幢,总面积1648平方米。设冲压、金工、装配、机修、塑料线等5个车间,生产手提电钻和电灯线,职工发展至185人。
  1980年1月,试产400毫米(风叶直径)台式和落地式电风扇,经省轻工业厅鉴定合格,即批量投产,商标定为“牡丹亭”。当年生产4404台,畅销县内外。全厂的产品有:电风扇、手提电钻、塑料电线。
  1982年,试制JZ—6毫米手提电钻成功。同年10月,又试制电褥垫成功,批量投产。其时,全厂产品有电钻、电风扇、电线、电褥垫等4种,销及县内外。1984年10月,划出电钻和电线两车间,分别成立崇仁县电动工具厂和崇仁县电线厂。单独核算,生产合署。年底,全厂(含电动工具和电线厂)拥有:厂房6幢,仓库2幢,建筑总面积达11642平方米。有职工178人,各类机械设备91台,固定资产净值62.01万元,流动资金111.55万元。是年,生产手电钻1577台,电风扇844台,创产值139.79万元,纳销售税4.34万元。
   电力工业
   建国前,我县无电力工业。
  1956年冬,始办火力发电厂。嗣后,改建高压变电网,办小水电站,电力普及城乡,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照明。1984年,全县21乡(镇)和6个国营农垦场中,有36418户,182113人使用电灯照明,分别占总户数的74%和总人口的73.28%。全年总用电量达1113万度。其中,工业生产用电739.5万度,农业生产用电131.25万度,生活用电242.25万度。
   火力发电
  1956年冬,于巴山门抽水机站内装柴油机2台,总马力105匹,发电机3台,容量80千瓦。翌年1月1日峻工送电,每晚发电5小时,当年发电11.5万度,供县城照明 。
  1961年,于桥北道南路建发电厂(今用电管理所办公室内),安装内燃机发电机组,有发电机4台,公称能力240千瓦,当年发电12.10万度。以后,庙上、礼陂、凤岗、马鞍、大塘等地相继办小型火力发电站,供工农业生产和照明用电。
  1966年,南昌罗家集变电站输电入县境后,火力发电厂相继停办。
   高压电网
  1966年,南昌罗家集变电站架设1条110千伏安的输电线路至乐安县的721矿,此线由东向西穿越我县境。1967年,在郊西乡的刘家洲村建古城变电站(今称崇仁变电站),当时装变压器5000千伏安,可变压110千伏,从此,我县即改用高压电源。尔后,相继于礼陂、大塘、沙洲等地建变电站,输电线路遍布城乡。
  1984年,县内有110千伏安主线路55公里,35千伏安主线路44公里,低压线路541公里,构成了布及全县80%地区的输电网。
  崇仁变电站1966年兴工,1967年投产,投资150余万元,隶属抚州供电局。现装有15000千伏安的变压器2台,输电线路11条,以站为起点:经礼陂入宜黄县境,容量35千伏,负荷3500千瓦;至大塘,容量35千伏,负荷100—600千瓦;经化肥厂至磷肥厂,容量10千伏,负荷150千瓦;至县城工业线,容量10千伏,负荷150—600千瓦;至县城照明线,容量10千伏,负荷300—1100千瓦;至县城农排线,容量10千伏,负荷300—1200千瓦;至自来水公司,容量10千伏,负荷150千瓦;至永胜厂,容量10千伏,负荷300—1200千瓦;至江重厂,容量10千伏,负荷80—300千瓦;至国营江西第一木材加工厂,容量10千伏,负荷50—250千瓦;至造纸厂,容量10千伏,负荷300千瓦。
  礼陂变电站1966年兴工,次年投产,电源由崇仁变电站输入。1984年,装有35千伏油开关3台,10千伏油开关8台,投资20万元。主要输电线路7条,全长52.5公里。以站为起点:至星火厂,负荷300—800千瓦;至中华山煤矿,负荷200—400千瓦;至永胜厂二工区,负荷100—300千瓦;至礼陂乡政府,负荷50—80千瓦;至673处,负荷50—100千瓦;至礼陂粮油加工厂,负荷50—80千瓦;至宜黄官仓前,负荷500—2000千瓦,沿线分架低压线入乡村。
   大塘变电站1982年建,国家投资20万元,县内自筹45万元,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17公里,安装3150千伏安的变压器1台,输出10千伏的低压电线3条,伸向孙坊、大塘、白路、航埠等乡的农村及石桥、左港垦殖场和县苗圃、林科所等单位,总长215公里(其中,农村182公里)。
   沙洲变电站由721矿沙洲矿区的变电站出线,安装了凤岗、桃源、马鞍等乡的输电线网路,供应农村用电。
   上航线路(10千伏)1969年架设,由临川上顿渡变电站出线,经孙坊、白鹭至航埠乡的下庄村为止。主线长13.6公里,电线杆全用锥形水泥杆,导线全部采用GJL—50型,支线遍布沿途乡村,供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
   小水电
  全县山区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现有3.26万千瓦,其中可利用发电的有1.37万千瓦,居抚州地区第5位。1958年后,逐年在农村兴建小水电站,拦河筑坝,安装水轮机、发电机进行发电,供农村照明和农产品加工的电力。
  1984年,全县有小水电站43座,装水轮机和发电机48组,总容量1290.5千瓦,年发电量73.5万度,每站年平均发电小时570小时,其中:港河电站属全民所有制,余皆为集体所有制。
  43座小水电站中,装机容量40千瓦以下的40座,分布于:石庄乡1座,装发电机1台,容量40千瓦;山斜乡6座,装机10台,容量87千瓦;港下乡4座,装机3台,容量62.5千瓦;相山乡7座,装机7台,容量65千瓦;桃源乡2座,装机2台,容量46千瓦;郭圩乡1座,装机1台,容量12千瓦;三山乡8座,装机8台,容量115千瓦;礼陂乡1座,装机1台,容量12千瓦;东来乡1座,装机1台,容量12千瓦;马鞍乡5座,装机5台,容量27千瓦;白陂乡1座,装机1台,容量75千瓦;河上乡3座,装机3台,容量57千瓦。
   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3座:
  横上水电站址近张坊乡游坊村。1979年11月兴工,1981年4月峻工,拦水坝高5.5米,设计水头68米,单机引流每秒0.24米。装置水轮机2台,发电机2台,容量320千瓦,变压器1台,10千伏安,导电线长12公里。年发电量设计129万度,实达52万度。投资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社队自筹30万元。
  浯漳水电站址于山斜乡浯漳村。1979年10月兴工,1981年3月竣工,拦水坝高6米,设计水头89米,引水流量每秒0.14米。装置水轮机、发电机各1台,容量100千
  瓦,变压器1台,10千伏安。导电线路长9公里。年发电量,设计43.8万度,实达7万度。投资15万元,其中,国家拨款9万元,自筹6万元。
  港河水电站址于河上乡港河村。1978年12月兴工,1980年5月竣工。设计水头19米,引水流量每秒1.23米。装置水轮机2台,发电机2台,容量260千瓦,变压器1台,10千伏安,导电线路长10公里。年发电量,设计90万度,实达30万度。
   轻化工业
  属县地方国营的有造纸厂、化肥厂、磷肥厂、印刷厂;属商业系统的有副食品加工厂;属粮食系统的有粮油和副产品加工厂;属供销系统的有大塘、航埠轧花厂;属二轻系统的有自行车辐条厂、综合修理厂、木器厂、胶合板厂、服装鞋帽厂、玻璃厂、饮料厂、纸箱厂等。
   造纸厂
  址在巴山镇西北郊黄泥岭。1967年7月筹建,1968年10月投产,国家投资150万元。建有制浆、锅炉、造纸3个车间及仓库、办公楼、宿舍等共11幢,占地4万平方米。安装有制纸机及各种金属切削机床共30余台,为机械化生产。以稻草、茅草为原料,制造52克/m2凸板文具纸和60克/m2书写纸,设计能力为日产5吨,实际达6吨。
   建厂初期,年产量约600吨。1971—1973年,平均年产量为920吨,产值10.46万元,利润1.48万元。
  1974—1977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企业管理混乱,连续4年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企业管理进行了整顿,实行“五定”(定人员、定产量、定质量、定消耗、定奖罚)的经济责任制,生产大有进展,年产量提高到1400吨左右,产品销及省内外 。
  1984年,有职工122人,固定资产净值154万元,流动资金88万元。是年,生产凸板纸1579.07吨,创工业总产值213.18万元,利润13万元,纳销售税21.8万元。
   印刷厂
  址在桥南胜利大道22号。1965年,由公私合营印刷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初,仅有工人12人,2号脚踏圆盘印机2台,以石板印刷为主。
  1957年,废石板印刷,全部改为铅印,增购印刷机,工人增至20余人,为崇仁报社印刷《崇仁报》,并印制记帐单、帐簿表册。
  1960年以后,陆续购置了照相制版机、自动停回转立式凸板印刷机、复膜机、压塑料高频机、切纸机、拖蜡机、磨刀机等40余台印刷机械设备,以电为动力,机械化生产,并能自制铅字。
  1978年,新建了厂房和门市部,面积315平方米,设有排字、装订、印刷、发电等4个车间,能印刷书籍、图表和照片。
  1984年,有职工58人,固定资产净值9.4万元,流动资金7.1万元。是年,零件印刷48675千印张,创产值23.5万元,利润2.5万元,纳销售税1.5万元。
   化肥厂
  1969年筹建,1971年9月竣工投产,国家投资230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碳酸氢氨1.2万吨。厂址在桥北中山大道38号,占地7万平方米。全厂设造气、锅炉、合成氨、机修等4个车间和1个汽车队。初期,有职工100余人,年产碳酸氢氨300吨左右。
  1972年,省拔款12万元,建煤球车间,解决了造气车间的用煤。
  1977年,国家又拨款130万元,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增购设备5台,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碳酸氢氨年产量由1971年的295吨提高到1978年的2854吨,职工增至291人。
  1980年,职工增至420人,其中,固定职工277人,年产碳酸氢氨8805吨,达设计能力的73.37%,创建厂以来最好的生产水平。
  由于生产设备的质量有问题,产量长期远低于设计能力,致使成本过高,自1972年至1982年共亏损720余万元,故于1983年5月停产,改办食品厂,留职工122人,加工糕点。次年,产糕点67.65吨,创产值20万元,获利润0.39万元,纳销售税0.84万元。现全厂停用设备及房屋建筑的固定资产净值有413万元。
   磷肥厂
  1970年10月筹建,翌年10月投产,当时由县商业局投资12万元,厂址在巴山镇桥北道南路58号,主要生产过磷酸钙,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
  1972年,县财政拨款5.5万元,改造硫酸炉,因技术未过关,产量低,质量差,亏损91万元。
  1973年3月,与县水泥厂合并为崇仁县磷肥水泥厂。划属县工业局,产品有过磷酸钙、硫酸和水泥。同年10月,两厂分开,恢复崇仁县磷肥厂,复隶属于县商业局。
  1975年,县财政再次拨款8万元,兴建第二座硫酸粉矿炉,生产硫酸,因成本高,质量差,翌年12月停产硫酸。
  1977年1月,重划归县工业局管辖,改造设备,扩大生产,年产量由建厂初期的183吨增至2800余吨。
  1980年6月,增加磷钾复合肥生产,但因设备陈旧和原料不足,于翌年10月停产复合肥料。
  1981年10月,兴建塑料车间,购旧织布机8台,编织塑料包装袋,因成本高,质量差,于1983年停产。
  1984年,设有磷肥、机电两车间,职工97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6.5万元,流动资金34.1万元。是年生产普钙7050吨,创工业总产值70.5万元,利润0.35万元,纳销售税3.1万元。
   粮油加工厂有县城、相山、河上、礼陂4个粮油加工厂,统辖于县粮油工业公司。1984年,共有职工155人,固定资产净值71.36万元。流动资金9.09万元。是年,加工大米30399吨,混合饲料9958吨,配合饲料605吨,毛糠油147.48吨,干面条491.14吨,创工业总产值1180.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17%,获利润21.70万元。
  县城粮油加工厂,是我县粮油工业的骨干企业。前身为崇仁县公私合营制米厂,1965年转为国营,址在桥北中山大道粮食局院内,设置大米、饲料、榨油、面条4个车间,有职工50余人,机械化生产。1976年秋,迁火车站新厂房,设大米、饲料、榨油、面条、机修5个车间,大米车间有风运流水作业线,自动化生产。1984年,有职工86人,年生产能力为:大米18000吨,饲料3600吨,糠油210吨,面条300吨。其他3厂分别设于相山镇、榨背岭、礼陂街,各有职工20人,机械化生产,加工大米、饲料和毛糠油。
   副食品加工厂
  1956年,县贸易公司兴办副食品加工部,址在桥南文溪桥(今采茶剧团后面),设糕点、面条、酿酒3个车间,制作糕点、挂面、水酒和白酒。
  1962年,改为副食品加工厂,工人增至50余人。
  1972年,迁桥北坪头上村,建厂房2幢,设糕点、酿酒、酱油3个车间,添置锅炉(1吨)、饼干机、烘烤机等生产设备,职工增至80余人,制作糕点、酱油、白酒。
  1984年,有职工52人,固定资产净值14.87万元,流动资金19.34万元,是年加工白酒93.4吨,黄酒7.41吨,糕点98吨,酱油72吨。纳销售税3.04万元,亏损1.53万元。
   轧花厂
  1984年,有航埠、大塘2个轧花厂。
  航埠轧花厂址在航埠街,创于1964年。初,有固定职工8人,具有柴油机3台、电动机1台,28型皮辊机20台、剥绒机2台等生产设备。每年于冬、春两季加工皮棉,生产期雇零工20—30人。1984年,有职工12人,固定资产净值5万元,流动资金4万元。是年加工皮棉4859担,短绒243担,创工业总产值55万元,利润1万元。
  大塘轧花厂址在六家桥乡六家桥村附近,1957年创办,有锯齿轧花机2台,剥绒机4台,职工20人。年生产能力,可加工皮棉9000担。1984年,有职工12人,固定资
  产8.2万元,流动资金7.7万元,加工皮棉1800担,棉短绒100担,创工业总产值29万元,利润0.16万元。
   自行车辐条厂
  1975年创办,初为车辆厂的辐条车间,址在桥南九曲巷。设拉丝、电镀2车间,年产自行车辐条105万根。1983年2月,改为崇仁县自行车辐条厂,迁桥北东郊山上(与磷肥厂毗连),建厂房592平方米。设条杆、条母、镀锌条、镀铬条、镀锌管、电镀外加工、机修、包装等8个车间,有职工110人。
  1984年,有职土95人,固定资产净值39.26万元,流动资金58.79万元。是年,生产自行车辐条1029.5万根,创工业总产值60.04万元,利润0.02万元,纳销售税2.29万元。产品销至南昌自行车总厂、抚州五交化批发站、广西玉林自行车厂、山西太原自行车总厂、湖北湘华及湖峰机械厂等单位。
   综合修理厂
  1966年改巴山镇金属制品修造生产合作社为车辆合作工厂。址在桥南胜利大道17号。初设修理、蚊香两车间,加工蚊香,制造木杆秤和白铁日用品,镌刻图章,修理自行车、钟表、喷雾器等。有职工59人。
  1969年增办元钉车间,址在桥南胜利大道阮家祠堂内,加工3/8至4英寸元钉。
  1970年,由江西省轻化厅拨款6万元,兴办化工车间,试产“葵二酸”,因质量未达国家标准,于翌年底停产。
  1971年,办水箱车间,加工安源70型拖拉机水箱,翌年停产。
  1974年,于旧址建2层楼厂房1幢,面积591平方米,并于新楼侧购旧店1座,面积300平方米,为门市部。
  1975年,增办自行车配件——辐条加工车间,次年,改为崇仁县自行车配件厂。设拉丝、辐条、电镀、修理4个车间和1个门市部,加工产品有辐条、元钉、金属日用品(如白铁皮水壶、水桶等)、木杆秤、图章等;修理业务有自行车、钟表、铜器等,职工增至100人。
  1977年5月,试产KS—8型晶体管农用杀虫黑光灯成功,批量生产,共制造3340盏,由县农业局包销,创产值4.8万元,翌年底停产。
  1982年3月,划出辐条车间后,改为综合修理厂,设修造白铁日用品和衡器及刊刻图章、修理自行车、钟表等5个小组,附设门市部销售产品。
  1984年,有职工44人。制作白铁方瓶274只,提水铁桶49只,创工业总产值8.1万元,利润0.08万元,纳销售税0.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77万元,流动资金1.89万元。
   服装鞋帽厂
  1959年11月,巴山镇服装生产合作社与皮鞋社合并转为地方国营被服厂,址在黄洲桥南端。1961年改为镇属集体企业。1966年,转为县办大集体企业,更名崇仁县服装厂。1969年9月,与染织厂合并为针织服装厂。1979年1月,从针织服装厂划出,成立服装鞋帽厂,在原址建2层楼房1栋,楼上为生产车间,楼下为门市部,制作民用服装、皮鞋、手提包及工作服、工作皮鞋等。
  1984年,有职工81人,加工服装7797件,皮鞋2956双。创工业总产值28.07万元,利润0.71万元,纳销售税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88万元,流动资金10.5万元。
   木器厂
  1965年巴山镇木器社转为木器合作工厂,属县办大集体企业,址在桥北道南路24号,新建厂房1幢,面积1800平方米,时有职工62人,加工木质农具、家具等。
  1968年改为木器厂,设木器、锯板2车间,有职工97人,自制断料机、龙门锯、挖眼机、清边机、平刨机等加工工具,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
  1984年,有职工47人,加工了木质农具510件,家具1140件(其中大立柜293件,桌528件,床319件),其他用具6550件。创工业总产值15.14万元,利润0.13万元,纳销售税1.1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20万元,流动资金7.8万元。
   胶合板厂
  1970年,木器厂以公积金筹建胶合板车间,于桥北东门外建厂房1幢,面积3000平方米,1972年,设备安装完竣投产。
  1973年,由江西省外贸公司贷款8.5万元,添置了烘干机、旋切机、切板机、油压机、上胶机等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可加工1000×1200毫米的宽幅胶合板。
  1980年11月,由银行贷款89万元进行设备改造,购入一套从原料到成品的胶合板生产系列线设备,1982年投产,扩大了产品的品种和产量。能加工1830×915毫米的胶合板和纺织器材配件——层压板、装饰贴面板等。年产量由136立米增至140立米,并利用胶合板加工各种家具、办公用具和器材包装箱等,产品销及省内外。
  1984年9月,胶合板车间从木器厂划出,转为胶合板厂,有职工90人。是年,加工胶合板1418.69立米,创工业总产值110.66万元,利润C.92万元,纳销售税3.2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9.4万元。
   粮油副产品综合加工厂
  1980年由县粮食局投资创办,属大集体企业,址在崇仁火车站对面,设榨油、饲料、豆腐3个车间。1984年,有职工30人,加工菜籽油21.11吨,混合饲料953吨,创工业总产值8.18万元,亏损1.0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5.84万元。
   玻璃厂
  1972年2月,由巴山镇灯泡厂转为县办玻璃厂,址在桥南方家路1号。有职工53人,建有7只300磅料罐的玻璃熔化炉1座,生产眼镜片毛胚。
  1974年7月,开始生产保温杯胆,全厂有大炉、眼镜片、保温杯胆3个车间,工人增至87人。翌年,产保温杯胆25万只,大部供南昌塑料5厂配套成保温杯。
  1978年,开始生产玻璃旅行杯,年产17万余只。是年,全厂的产品有玻璃管、眼镜片、保温杯、旅行杯4种,职工增至108人。
  1980年6月,开始生产保温饭盒胆,年产25万余只,规格有高三磅、矮三磅、二磅等3种。是年,停产眼镜片毛胚。
  1982年,停产旅行杯,主要生产保温杯胆和保温饭盒胆,从南昌购进少量塑料外壳,配套成保温杯、饭盒,供县内市场,大部分胆心销往南昌塑料厂配套。
  1984年,全厂有职工165人。设4个车间,厂房面积2170平方米,办公楼及其他房屋建筑面积490平方米。拥有60千瓦发电机1组及自动吹泡、供料、碎料、拌料、正口、印花等机械设备21台,生产半机械化。熔料炉扩为10只400磅熔罐,每炉可熔玻璃料4000磅。固定资产净值达25.5万元,流动资金25.03万元。是年,生产保温杯内胆14.88万个,保温杯2.62万只,保温饭盒内胆16.72万个,保温饭盒4.8万只,创产值86.06万元,利润2.25万元,纳销售税5.9万元。
   第二玻璃厂 原为五金厂的玻璃生产车间,1980年创办,1981年改为崇仁县第二玻璃厂,址在五金厂内,设大炉、配料、包装3个车间。有厂房3幢,面积600平方米。职工110人,管理统于五金厂,经济独立核算。主要生产设备有熔料炉1座,装置400磅容量的料罐8只 ,可熔玻璃料3200磅。产品有花瓶、花杆、花插、金鱼缸、鹅头烟灰缸、工艺品(鱼、鸟、假山等)、挂灯壁灯罩等。1984年,产玻璃制品18.8万件。
   纸箱厂
  原为竹器厂,1981年改为纸箱厂,址在桥南猪婆套,崇仁河南岸。时有职工103人,固定资产原值11.94万元。当年,产纸包装箱55190平方米,竹农具3587件,创工业总产值19.63万元。
  1984年,有职工25人,产纸盒包装箱38926平方米,创工业总产值13.4万元,亏损1.08万元,纳销售税0.5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64万元,流动资金7.4万元。
   饮料厂
  1984年4月,纸箱厂划出人员和资金,创办饮料厂,与纸箱厂合署生产,经济独立核算。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4.11万元,流动资金4.57万元。当年生产小香槟酒57762瓶,果子露149支,纳销售税0.39万元。
   建材工业
  有县地方国营水泥厂、农业部门办的机制砖厂(址在郭圩庙下村)、建筑部门办的水泥预件厂(址在巴山镇)等。1984年,产水泥2321吨,砖1730万块,瓦1100万片。
   县水泥厂
  1968年4月,由孙坊、沙堤、礼陂等公社和巴山镇投资筹建,1970年5月竣工投产。址在县城桥北东门外街口里村。时有职工53人,具有破碎机、球磨机、普立窖等生产设备,当年产低标号水泥569.95吨。同年11月,退还社(镇)投资转为地方国营企业。
  1971—1978年,水泥的标号为300—400号,年产量1200—1600吨,连年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分车间实行合同承包,工资浮动,按产计酬。并增设备,开发水泥砖、水泥纸袋新产品,经济效益大为提高。1983年首创盈利4.5万元。
  1984年,全厂有水泥、机砖、纸袋、机修4个车间,职工86人。拥有球磨机、破碎机、烘干机、提升机、普立窖、制砖机、包装机、车床等机械设备20余台,固定资产净值48.25万元,流动资金14.29个万元。是年,生产400标号水泥2316吨,创工业总产值14.25万元,纳销售税1.05万元。第三节生产经营
   厂房建设
  建国前,土纸生产有简易槽坊,织夏布、制米和其他手工业,以民房或租赁祠堂为生产场所。
  建国后,从1956年开始,各行工业进行厂房建设,注重改善生活环境,因之新建厂房逐年增加。1956年至1962年,竣工16727平方米;1963年至1975年竣工3470平方米;1976年至1980年,竣工3033平方米;1981年至1984年,竣工6806平方米。近年来,县城各工厂在厂区内铺设水泥路面,构筑花坛,栽花植树,美化环境。
   机器设备
  民国时期,仅县城3家碾米厂有煤气动力机3台,马力80匹,2号铁辊碾米机6台。
  建国后,从1956年起,新兴工业购置机械设备。1957年,全县有内燃机6台,马力131匹。1958年,有内燃机9台,马力216.71匹,发电机3台,容量80千瓦,车床1台,钻床1台。1962年,有内燃机15台,马力693.6匹,发电机4台,容量240千瓦,车床6台,钻床3台,刨床3台。尔后,各厂的机械设备,数量逐年增加,种类日臻完备。1980年,县属工业的动力设备有内燃机马力2357.77匹,电动机马力9458.73千瓦,蒸汽锅炉16.4吨,发电机容量1269.5千瓦;金属切削机床有车床84台,磨床13台,镗床6台,刨床27台,钻床32台,铣床16台,其它机床44台;锻压设备有机械压力机25台(其中,大型的7台),液压机7台,自动压力机13台,锻锤8台,剪板机19台,其它16台。1984年,动力设备又有增加,共计:内燃机马力3109匹,电动机马力10061千瓦,发电机容量1516千瓦,电炉424千瓦,电解槽20千瓦,其它电器机械583千瓦,工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管理方式
  1956年,县属工厂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建立生产定额、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管理制度,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958年,开始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力。
  1964年,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县属各厂推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的管理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政治挂帅,批判技术、业务观点和利润挂帅,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认为是对工人的“管、卡、压”而予以废除,盛行“吃大锅饭”的管理方式,技术人员遭压抑,企业管理混乱,生产萎缩,多数工厂出现亏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全县工业进行整顿,恢复厂长负责制,健全定额管理、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制度。1983年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职工工资上下浮动,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大为发展,经济上扭亏为盈。
   产品产量
  建国前,我县的主要工业产品有夏布,年产量约2.5万匹;毛边纸,年产量约12000担;煤,年产量约1千吨。其他还有铁锅、犁头、犁壁、砖、瓦、石灰、陶器、皮革制品、大米、白酒、糕点等。
  建国后,工业产品发展至6大类38个品种,其中较著者有变压器、互感器、玻璃制品、电风扇、电线、打谷机、胶合板、凸板纸、水泥、煤、钨精矿砂、自行车辐条等。
   崇仁县解放后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表2—17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产值、劳动生产率
   工业总产值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51.53万元,其中:粮食加工和印刷工业企业72.53万元,手工业79万元。
  1958年,大办工业,城镇个体手工业已转合作社集体工业,工业总产值达397.91万元,其中: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为141.15万元,手工业256.76万元。
  1970年以后,县办工业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随之大增。1972年达1392.1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999.67万元,城镇集体工业280.17万元,社办工业112.28万元。
  198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600.2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564.98万元;县属大集体工业674.82万元;街道集体工业67.59万元;农村社办工业292.82万元。
  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59.34万元,为建国初期的23.49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2109.94万元;县属大集体工业1040.77万元,街道工业47.63万元;农村乡办工业361万元。
   劳动生产率
  1959年,全民工业企业平均人数121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平为4998元。1984年,全民工业企业平均人数2001.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平为10242.34元,较1959年增1.05倍;县属大集体工业企业平均人数1272.7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平8057.17元。崇仁县解放后历年工业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表2—18续表 注:工业总产值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不变价计算,1970年以前按1957年不变价,1971年至1980年按1970年不变价。1981年后按1980年不变价。
   第四节省、地驻县工业
   国营永胜机械厂 省属企业,1965年8月25日于崇仁县开始筹建,次年12月15日第一次试产,1967年12月部分投产,1970年8月全部竣工投产。下设两个生产区和一个试验场。第一生产区位于县城桥北西侧的丘陵上,占地面积594.7亩;第二生产区位于礼陂乡沧源村附近,距县城约25公里,占地面积465.38亩;试验场位于巴山镇东郊,距县城约5公里,占地面积2108.32亩。 全厂建筑面积为62458平方米,其中:厂房49348.66平方米,办公楼1457平方米,其他建筑物11652.34平方米。
  主要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来自上海彭浦机器厂、湖南282厂和辽宁672厂,本省九江地区亦配备了部分行政领导干部。尔后,不断招收新工人,扩大职工队伍,截至1985年8月底,共有正式职工1932人。其中: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27人,会计师2人,助理会计师4人,助理统计师6人;1—3级工677人,4—6级工825人,7—8级23人。
  自1969年投产后,均按年完成了生产计划,至1984年止,累计创总产值2.4亿元,利润4735.4万元。全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976台,固定资产2221.86万元。
   国营江西第一木材加工厂
  1966年8月破土兴建,1969年竣工试产,厂址位于巴山镇正北偏东的街口里,距城中2公里,隔崇仁火车站800米。
  初,为江西省农林垦殖厅林业公司抚州分公司崇仁包装箱厂,1967年4月,改为江西省农林垦殖厅第一木材加工厂,翌年5月改为江西第一木材加工厂,1970年8月,江西省革委会决定将其划为永胜机械厂的分厂。
  全厂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3570平方米,内厂房面积16520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17050平方米。截至1985年底,累计基建投资286万元,技术措施投资258万元。
  厂内设一、二、三车间和原纤维板及机动车间。1985年有职工495人,为建厂初期35人的14.14倍。
  1969年至1985年,共生产各种规格的包装箱3524525只,硬质纤维板3891吨,累计创工业总产值4022.96万元,利润211.57万元。
  1985年,全厂拥有生产设备285台,固定资产503.90万元,流动资金172.15万元,分别比1971年增加372.58万元和88.46万元。
   星火机械厂
  省属企业,位于礼陂乡下邿坊附近。1965年10月15日破土动工,1967年1月部分建设项目完成,开始试产。次年9月全部竣工,正式投产。
  初,厂内的设备、工人、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上海第七纺织厂,后于我县招收新工人。
  1984年,全厂建筑总面积达80506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9326平方米。内设第一(冲压)、第二(机械加工)、第三(电镀)、第四(装配)、第五(后方)、第六(塑料)等6个车间。建厂初期,有职工821人。尔后,逐年增加,至1984年,发展至1330人。其中有工程师21人,助理工程师19人,技师5人,技术员33人,共78人,占职工总数的5.86%。
  自1969年至1984年,共创工业总产值9152.45万元,累计完成利润2987.4万元。
  1984年底,全厂拥有机床697台,动力设备304台,仪器仪表882台。有固定资产1475.6万元(原值),流动资金376.6万元。
  010单位15局673处
  位于许坊乡,1974年兴建,1979年竣工投产。总建筑面积2223.6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22幢。
  管理机构设置,筹建期间为政工、行政、保卫、财务、材料、基建等6科。投产后,改为政工、行政、保卫、财务、仓管、物管等6科。今为党委、行政办公室和多种经营、保卫、业务3科。
   江西重型机床厂(简称江重厂)
  1970年4月,由南昌市江东机床厂划出部分设备和人员至崇仁县建立分厂。厂址,初设原县革委会大院内(即原人民政府),当年投产。尔后,平整城北郊的茶园里坟山,建筑新厂房和办公楼,今之位置东界中山大道,南面(厂前门)崇乐公路,北接县五金厂,西邻县造纸厂,共占地258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61307平方米,内厂房面积29838平方米,住宅面积23743平方米,原生产处改为职工宿舍。
  1970年11月,划属抚州地区管辖,命名江西重型机床厂。1973年1月,改隶于江西省机械工业厅。1985年1月,又改隶于抚州市人民政府。
  建厂迄今,相继生产双柱平面铣床、简易3米龙门刨床、C1车床、镗床、4米龙门刨床、球槽铣床、铣切动力头、160I压力机、钻铣床系列、高速回转铣床、13毫米剪板机等11种机床。其中以钻铣床为多,除内销外,并出口至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叙利亚及东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全厂设有铸工、大件、金工、装配、热锻、工具、机修等7个生产车间,有20个行政管理科室和服务机构,共有职工825人,较建厂初期增加292人。
  1970年至1985年,共生产各种机床9628台,创产值5227.91万元。利润:1979年前累计亏387.52万元,1980年至1985年,累计盈利253.94万元。
   抚州地区粮油中心库大米加工厂
  1983年12月动工建设,1985年12月竣工投产。厂址在县城西北部的丘陵上(原南钢厂),距城中3公里。占地33300平方米,建厂投资总额51万元。
  1985年底,有职工137人(含仓库保管员、调运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主要生产设备乃是从省外引进具有现代水平的大米加工专用机械计10台,班产大米40吨,年产量23040吨,需耗原粮35446吨,所产大米全供外调。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华山煤矿
相关机构
崇仁钨矿
相关机构
农业机械修造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变压器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互感器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电器厂
相关机构
崇仁变电站
相关机构
礼陂变电站
相关机构
大塘变电站
相关机构
沙洲变电站
相关机构
横上水电站
相关机构
浯漳水电站
相关机构
港河水电站
相关机构
航埠轧花厂
相关机构
大塘轧花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木器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 胶合板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玻璃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纸箱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饮料厂
相关机构
崇仁县水泥厂
相关机构
国营永胜机械厂
相关机构
星火机械厂
相关机构
010单位15局67...
相关机构
江西重型机床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