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134 条 92 / 809
136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双林境四乡在宋以后,形成粮、蚕桑、渔、猪、羊农业模式,主要是粮、蚕桑为主。双林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但旧时双林须纳沉重赋粮,遇到荒年,本地粮食便不足供应,须引进长兴、安徽等地客米接济,并引良种以提高粮食产量。
1367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双林境四乡历代种植,数量不多,以籽榨油,称油菜。宋时称油菜为“芸苔”。明时普遍种植,成为水稻前期重要田间油料过冬作物之一。另有大豆和芝麻,为本地油料作物。
136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人民公社扩大养猪场,实行公养、家庭私养并举。从1961年起公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国家并以优惠政策,母猪在农户,实行以肥换粮,并留给少量饲料地和水面给饲养户种植饲料。猪肥每担可折价0.3一0.5元,也可折记工工分,参加分配。投售...
1369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养猪业发展迅速。1956年开始,农村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养猪场。
1370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以养鱼为主、养捕并举、养种结合、集约经营”生产方针组织生产,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扶持渔业生产。1950年,成立双林渔业生产合作社,由费法宝负责。随后,在菱湖成立水产工作站,指导养鱼生产,1952年省农林局...
1371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耕作类犁古时称耜,用人力牵引。耕牛兴起以后,以犁取代。犁有铁、木两种。其构件有犁铧和犁壁,其余连接件为木制。民国后期至解放后,连接件称犁梁,被改为铁件,而始称铁犁。人民公社时曾推广双轮双铧犁,1961年后很少使用。后来出现电耕犁和拖拉机犁。
1372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犁古时称耜,用人力牵引。耕牛兴起以后,以犁取代。犁有铁、木两种。其构件有犁铧和犁壁,其余连接件为木制。民国后期至解放后,连接件称犁梁,被改为铁件,而始称铁犁。人民公社时曾推广双轮双铧犁,1961年后很少使用。后来出现电耕犁和拖拉机犁。
1373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中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和生产。1958年,双林公社农具厂也有批量生产。1969年,苕南公社率先引进机动乘坐自走滚插式插秧机3台。1970年,达到8台。至1980年,达到30台。这种插秧机原型为日本引进,经浙江省机械科研所研究并改进后生产,...
1374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1950一1953年以修补残缺堤岸为主;1954年,因大涝,双林区境内圩区普遍出现“蓑衣漏”,约占总水田数11%左右,发动群众给予培修堤岸,同时兴建一个国营抽水机站;1955一1958年,大兴水利,群众性治水,还是整修堤岸,加高堤岸...
1375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1950一1953年以修补残缺堤岸为主;1954年,因大涝,双林区境内圩区普遍出现“蓑衣漏”,约占总水田数11%左右,发动群众给予培修堤岸,同时兴建一个国营抽水机站;1955一1958年,大兴水利,群众性治水,还是整修堤岸,加高堤岸...
137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双林镇志·文存》中有《水利管见》一文,作者佚名,以备读者采择。
1377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家有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给农民。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有6086户农民分得土地16894亩。其中雇农195户,分得595亩,贫农4850户,分得11328亩,中农900户,分得3853亩,佃农61户,分得7...
137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租用地主土地,其地租租金形式有定额和分成两种:定额一亩田租米为一石,约占收成50%以上,地主往往以大于市头的老斗收租。不论水、旱灾,如交不出地租,所欠额又转为高利贷,有些甚至在租田时还要收取押租,押租额为30%左右。分成租一般是地主和佃农对...
1379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互助组与初级农业合作社解放初期为农业互助组;1954年春,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冬相继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0月试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高级社,1956年冬,实现高级社化,后改称连;1958年10月,成立双林...
1380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10月,由苕南、莫蓉、镇西、重兆、塘南5个乡和双林镇组成双林人民公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乡镇人民委员会均撤销,组成“五位一体”社会结构基层单位(工农商学兵)。具有“一大二公”特点,公社共有22500多户,始设13个大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