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具农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具农机
分类号: S23
页数: 7
页码: 507—513
摘要: 犁古时称耜,用人力牵引。耕牛兴起以后,以犁取代。犁有铁、木两种。其构件有犁铧和犁壁,其余连接件为木制。民国后期至解放后,连接件称犁梁,被改为铁件,而始称铁犁。人民公社时曾推广双轮双铧犁,1961年后很少使用。后来出现电耕犁和拖拉机犁。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农具农机

内容

耕作类
  犁古时称耜,用人力牵引。耕牛兴起以后,以犁取代。犁有铁、木两种。其构件有犁铧和犁壁,其余连接件为木制。民国后期至解放后,连接件称犁梁,被改为铁件,而始称铁犁。人民公社时曾推广双轮双铧犁,1961年后很少使用。后来出现电耕犁和拖拉机犁。
   耙有平耙、滚耙两种,主要用于平土、碎土。过去耙是用牛牵引,操作者立于耙上。后来出现用电牵引的耙,手扶拖拉机滚耙。平耙是以不动和错开铁齿或耙刀来切碎土块。滚耙则是耙况中间装有滚轴,以耙刀滚动形式来进一步碎土。直至20世纪
  90年代,仍有少量使用。
   耖也称耖耙,分铁、木两种。主要作用是进一步碎土和捣匀平整水田,便于插秧。两种耖形状、结构相同,只是材质不同。20世纪90年代,仍有使用。
   铁耙、锄头民国《双林镇志》记:“去草者有锄头;起树石者有山镃,垦地铁耙;垦田者有团铁耙,又可分鸭脚铁耙、链刀铁耙;提沟者有曹铁耙;锹沟者有千钯。” 铁锹(铲)主要用于开沟、削田埂杂草等。今也称“撬”。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由宽改窄,以适应田间开深沟阔畦。
   电耕犁民国17年(1928)10月,湖州青铜门外,由吴兴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试电耕犁。1965年,双林苕南引进新型电耕犁试验,配套农具为双向犁和星形耙。20世纪70年代,苕南推广使用,并引进鼠道犁(俗称炮弹犁)在春花田内开暗沟排水。后因电源、低压线路、安全、手扶拖拉大量使用等因素,电耕犁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停止使用。
   拖拉机1958年,双林人民公社引进上海产丰收-35型水田中型拖拉机在重兆等地试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工农-7A、红旗-3、上海产工农-11、浙江省产工农-11等型号手扶拖拉机及东方红-20型、丰收-27型中型拖拉机相继引进使用、推广。由于田块等原因,拖拉机向工农12型和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发展,淘汰其他型号。其配套有ICX-3和丰收7水田犁、2011Z旋耕水田耙、丰收-1.5旋耕机、锄1B单、双铧犁和红旗5型旋耕犁等。
   机耕船俗称船形拖拉机。1973年,由嘉善拖拉机厂试生产,苕南乡曾引进10多台,深受泥脚深、烂水田乡村农民欢迎。
   栽培类秧凳俗称秧马。木制传统农具,用于拔秧时乘坐,农户家家有之。现拔秧时仍使用。
   耥俗称耥耙。水稻田中耕时除草、耘田所用。水稻密植度提高后,耥已无法进入水稻行间,以及除草已用除草剂,改用手耙松泥土和清除杂草。
   耘田马民国《双林镇志》记:“编竹片为廉,或以粗麻作裙、缚两股间,以耘之。”
  20世纪70年代,农妇以旧衣裤袖代用。
   机动拔秧机苕南邢窑村在1972年引进浙江省机械研究所和嘉兴地区农机研究所研制小钳密夹式机动拔秧机,上海嘉定农科所研制梳式拔秧机进行田间试验、改进。
  由于秧钳夹材料与机械伤秧苗问题,经过两年多试验改进尚未解决而停止使用、推广。
   手动插秧机1958年,双林人民公社推广木制人力插秧机,并且由双林农机厂、苕南农具厂、镇西农具厂等单位试制,但大都未能实际使用。1961年,浙江1号人力插秧机样机进入双林,后多种型号手动插秧机被引入。
   机动乘坐式、手扶机动后退式插秧机苕南公社1971年引进使用上海1型、东风
  2型、湖南耒阳2型往复乘坐直插式机动插秧机。1974年,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在各机型基础上经改进成浙江3型机动乘坐往复直插式大苗插秧机。同年,引进日本产手扶机动后退式大苗、小苗插秧机原机进行推广。后逐步停止使用。其间,也曾引进德清农机厂生产浙江2型机动插秧机。
   二排灌植保类排灌类水车民国《双林镇志》记:“戽水者有车,车上有墙、轴、鹤膝、短档、车柿棓,接柿有黄木。”以人力脚踏车水。双林这种水车又名“龙骨水车”。可分立和坐车两种。
  1958年“大跃进”后,逐步弃之不用。
   戽斗俗称绷桶。农户如没有水车,则用绷桶提水灌溉和排水。两人对站,用手握绳,协调操作,将水提取倒入或倒出田中。
   抽水机站与机埠1954年,双林建立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站,拥有抽水机、离心泵等设备,主要用于这一年排涝。一直至1958年,各乡均有抽水机站,用于排涝抗旱。
  1961年,苕南岂山圩第一座电力排灌机埠建立。后双林区境四乡除个别田圩外,均建有电力排灌站(即机埠)。
   水泵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以离心泵、轴流泵为主。其他还有混流泵、潜水泵、泥浆泵等。这些泵功率有大有小,有定装、有手提,可移动。
   喷灌改革开放后,在苕南、镇西、莫蓉等乡村用于稻田、果园、大棚蔬菜等。
   滴灌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验。2008年,用于果蔬大棚。
   植保类手动喷雾器双林镇境解放前没有什么植保器具。至1958年,开始使用552丙型压缩式喷雾器。20世纪60年代,大量使用单管喷雾器,以及少量EY-5型手动喷雾器。
  后不断更新,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主要以工农-16型为主。70年代,有手动压力式背负喷雾(粉)机,主要型号为东方1218型和蜻蜓18型两种。
   三面快是一把长20厘米左右的匙形小刀,刀尖及两侧锋刃,上装小木柄。主要用来挖稻根、以灭越冬螟虫。使用时将三面快插入稻丛根部,沿根部旋转将整个稻部头掘出烧毁。现已不用。
   治虫灯利用灯光,夜间放在田间,使虫落入灯下水盆(也可水面滴入少量油)死亡,以达到诱杀害虫。其灯在20世纪60年代使用白炽灯;70年代改黑光灯、荧光灯、蓝光灯等。
   机动高压喷雾机20世纪70年代初,以苕南为代表,农村开始使用机动高压喷雾机。有上海和苏州农业药械厂生产的产品。其产品均为配套使用小型汽油机。
   三积施肥收获类收获类民国《双林镇志》有记:“割稻者有腰链;束稻者有挞车;晒稻者有乔签;打稻者有稻床;晒谷者有浪匾;翻谷者有钯;取谷者有样锹;打芒屑者有连枷;脱谷者砻,砻下有床,上有大小二桁;出米者有直落筛;扇米者有风车,上有轮,有大小二斗;春米者有木手臼,有对子臼、有光窑臼、有白床、有杵、有关捩;去糠秕者有落白筛、有粞筛、有糠筛;藏谷种者有草畚;盛米者有叉袋、有栲栳、有笆斗;积米者有栈板、有栈条(即廪圈)、有草囤、有櫃;量米者有斛、有斗、有升、有概、有荡、有脚袱。” 镰刀古有石镰、蚌镰等。双林区境农户使用有稻镰和镰刀之分。稻镰俗称稻銡,刀上有锯齿。而镰刀无锯齿,所装木柄较镰稍长些,是割稻用的主要工具。
   挞车、乔签因低洼田积水,把稻割下后需置于挞车上,并移置乔签上晒干。乔签为3根小竹搭成三脚架。当今时有使用。
   稻桶由2.5厘米左右厚木板做成斗形方桶。稻麦脱粒时打在桶壁上,以致稻麦粒脱落。当今已很少用。
   人力脚踏打稻机分单人、双人脚踏打稻机两种,结构基本相同。双林区境四乡在1954年始有使用,双林各农具厂时有生产。曾大量使用。
   机动脱粒机分电动、小马力内燃机动和全自动喂入式脱粒机几种。20世纪60年代,将脚踏打稻机改装成电动机即成,如用小马力内燃机为动力也可。70年代初,苕南公社引进上海嘉定农机所、长兴农具厂、浙江省机科所等单位生产的360型稻麦两用全自动半喂入式脱粒机,该机型清洗装置方便,脱粒后茎秆完整,谷物清洁,浪费少,较受农民欢迎。
   割晒机1972年开始,苕南公社开始使用嘉兴丰收农机厂生产100-3割晒机,配套动力为165F小马力柴油机。割后稻麦被整齐铺放在田中,工效为每小时1.5亩。1974年,引进温州农科所圆盘式稻麦两用割晒机,割后稻麦以集束堆铺放在田中,因刀片、谷粒损失等原因,后很少使用。
   联合收割机1974年,苕南开始试用湖州联合收割机厂试生产100-12型稻麦两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S195柴油机配套(后曾改用15马力、20马力),属乘坐式。该机脱粒净度较好,茎秆完整,并可集束。后曾引进试验桂林二型稻麦两用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上海50型拖拉机配套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这两种机型均不适合本地区,故不再引进。
   谷物烘干机、扬谷机早稻收割季节通常阴雨或者台风过境,而引起稻谷霉变,以及脱粒不净,带杂物较多需及时扬净和烘干。20世纪60年代后期,苕南三田漾有引进扬谷机使用。1981年,安吉粮机厂生产HS-3型双筒体谷物烘干机进入苕南,因使用率不高等因素,推广不开。
   另外还有风车、谷筛、谷板、盛器、稻床。
   积施肥类民国《双林镇志》记:“取河泥者有罱篰,有夹网,有铁口袋;载壅者有粪桶、有料杓;捉垃圾及狗粪者有小铁钯、有粪箕;芟草者有扬钯,有耘田马;斫草者有挈。” 罱夹(罱篰)、扦捗步为传统罱河泥所用工具。罱夹是由两片篾编罱夹组成蚌壳形,以交错各装长竹竿(也称罱杆)。夹起河泥置于罱泥船舱中,待罱满船舱后到岸边,用扦捗将泥甩上岸。扦捗用木头凿面如畚箕形,直口勺,装上竹柄即可。
   粪桶、粪勺均用杉木箍成,现仍广泛使用。
   人力吸泥船1958年开始出现,并引进人力驱动皮膜式吸泥泵,有手揿与脚踏两种。安装在农船上,靠皮膜产生负压,将河泥吸入船中。功效较差,未能推广。
   机动吸泥船在吸泥船中安装吸泥泵(亦称泥浆泵),配套10—15马力柴油发动机。由原吴兴县农机局与戴山农机厂共同研制开发,并有少量成批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双林区境四乡时有使用。
   四加工运载类加工类木砻农村农户用于除去稻谷外壳。全木质制成,由上下两个木盘、横档、砻心轴、砻耳、间隙调节杆、篾箍、砻拐、砻凳等部件组成。上下盘由内到外凿有齿槽,盘齿上下合,旋转工作(俗称牵砻)。现基本无人使用。
   臼有木臼、石臼两种。双林区境以石臼居多。农户用于加工糙米、脱去糠皮;春节时用于打制年糕。木臼有臼架、脚踏横木,踏下时砧子上升,脚放,砧子落下。
  石臼也配有砧子,装有柄,由手臂上下举起打在臼中。
   磨石质制成。上下两磨盘齿合面凿有方向不同斜齿。小石磨由1人操作,称单人磨;大石磨有2人操作,称双人磨;双林原有黄浆作坊、草纸浆坊等方面有以畜来牵动。当今只有小石磨时有民间使用,主要用于加工米粉、豆浆、芝麻粉等。
   米、粉筛米筛以竹篾编成,圆形,一般50—60厘米左右。粉筛是以竹框绷以一层一定目数丝和麻织物。当今做米糕、筛谷时还在广泛使用。
   砻糠机清末民初出现。利用橡胶皮轮碾米,具有碎米率低,碾出米质量好,民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碾米停业前一直使用。后来使用改进型橡皮砻,最后还是被当今新型碾米机代替。
   碾米机抗战胜利后,双林镇上高兴记行开始使用立式碾米机。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电力排灌机埠出现后,开始安装使用卧式碾米机,有浙碾2号、3号两种,双林区境内以2号机为主,3号机在碾米厂使用。配套动力为7千瓦电动机或10—12马力柴油机,每小时能碾五六百公斤,3号机效率更高些。
   磨粉机1956年开始使用,以250型圆盘磨粉机(俗称钢磨),需4.5千瓦动力。
  后来还有F4425型、F6411型以及MK180-20英寸辊式机。
   饲料粉碎机该机型中国原从日本引进。1958年原湖州铁工厂曾仿造,20世纪60年代湖州通用机器厂开始生产400型、450型饲料粉碎机。分别配套动力为7—10千瓦和10—14千瓦;每小时可粉碎100—200公斤和250公斤左右原料;670型需配套17千瓦以上动力,每小时可粉碎600—800公斤原料。400型和450型粉碎机也有糕点行业进行改换机筛后应用。
   榨油机双林历史上一直沿用木制油车,长兴、安徽等地人以榨油为生,集中在油车弄一带,故名油车弄。这种油车以人工挥锤打进木契,在榨油库内挤压菜籽饼而榨出油,一直沿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后,国营双林榨油厂建立,引进新型榨油机代替。当今,农村有把榨油机安装在农船上或农用车上,走村串户进行榨油加工。其主要型号有东阳产585型、绍兴产95型等。
   青饲料打浆机是一种简化和变种型粉碎机,主要用于畜牧生产中打碎青饲料。
   运载类扁担与钩绳是传统基本用具。扁担有竹和木两种,但双林区境农村主要是竹制扁担,可分长扁担、宽扁担、窄扁担、两翅扁担(俗称羊角扁担)、硬扁担和软扁担之分。钩绳是一头结木制钩,与扁担配合使用,用来捆稻把、稻麦草等。这是传统运输工具之一。
   草篰、土箕、箩筐等以竹编为主,也有少量以芦苇、土滕等原料制。为传统农用工具,当今农村仍常用。
   农船为传统运载工具。20世纪60年代前,均为木制船,以木橹摇为动力。后出现水泥船和少量铁皮农用船,吨位不大。
   双轮手推车解放后出现,以代替原来少量使用的独轮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大为改善,当今已大量使用,主要替代用扁担肩挑。
   挂桨机动船(简称挂机船)1971年开始使用,以165、175和S195柴油机配套推进器挂装于农船尾部,故名。主要型号有\G3型、GJ75型等。后来发展到大吨位船只安装2台73型挂机。2000年后,由于农村公路网发展迅速完善和水上交通不便等因素,挂桨船开始逐步被淘汰,至2006年基本停止使用,今仍有小马力挂机船在养殖业中少量应用。
   农用运输车有手扶脱粒机配挂7C-1型0.5吨、1吨挂车。也有自行改装撞击式自卸挂车,后改装为机械式自卸挂车,以及改装汽制动装中型拖拉机挂车,但大部分为自卸式挂车。另外,还有方向盘式手扶拖拉机用于农用运输。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从15马力到20马力的运输车,甚至用290、295、485柴油机作为农用运输车动力,以增加运输里程、吨位等。农用运输车原则上只用于农业短途运输工作,但至今已取代部分其他运输所需。
   五渔具蚕具类渔具类民国《双林镇志》称:“网大鱼以塘网;其次撒网,自罩下网边有铁,俗呼着网;又有小网;有丝网;有布网;有板罩;有海兜;有挖网;叉鱼者有鱼叉;有丝筒;钓鱼者有钓竿、钓钩,有钓丝;击木;骇鱼者有曰樃;编竹;截流者曰簖,亦称蟹簖,错薪;水际者俗呼鱼窠;鸬鹚(俗称木鸭)以取鱼者曰木鸭船;燃火以引鱼自跃者曰跳白船;引纯以揽鱼者曰格榴檑;又或招之,以媒灌之,以灰、以畚箕,就浅水承鱼者曰切鱼;冬日袒臂入水取鱼曰摸鱼;船头有小洞以通水曰活渔船;贮鱼有篓、有篮、有桶;贮蟹者有蟹篰;捕虾者有虾笼;引鳝者有蟮笼;扒蚌者有夹网、有推网;卖鱼者有鱼篮,有撩海。” 在双林区境内几条大河中捕鱼,除上述各法外,后来出现滚钓捕鱼;数十尺长细丝网,每隔一尺挂一只钓钩,由两人分头合围,抛撒水底,逐步滚拉,以此捕鱼。
   当今捕大鱼者用塘网,在收网时已用绞车盘起网。也有用电瓶适量触电捕之,但方法危险,捕鱼者稍一不慎,会触电危及生命,故此法不可取。
   过去渔网均用苧麻线织而成,并用猪血浸泡晒干后使用。现改尼龙丝纯织网;鱼簖改竹片为聚乙烯网片,以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蚕具类修桑有锯,刮蟥钯,采桑有桑梯,贮桑叶有篰,停叶有竹帘,芦菲,切叶有叶刀、草墩,刷蚕有鹅羽,分㯩有尖竹筋(俗称蚕筷),贮小蚕有蒲篓、筛、箉,糊棚有高蚕凳、长木、蚕帘,擦火时有窯盆,回山称茧有茧篮、茧箉。当今蚕具除传统蚕具外,逐步普及方格蔟。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