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畜家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家畜家禽
分类号: S82
页数: 5
页码: 496—500
摘要: 解放后,养猪业发展迅速。1956年开始,农村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养猪场。
关键词: 双林镇 农业 家畜家禽

内容

民国《双林镇志》中记:“禽、禽兽类共有近50种之多”。而双林区境历代有饲养马、牛、羊、鸡、犬、猪称为“六畜”,故有“六畜兴旺”之说,也是农业发达一个标志。
   至民国中期,农村已基本无人饲养马。
   猪家养猪历代渊沿,农家珍养。既为自给,又为社会供给主要肉品。宋嘉泰《吴兴志》记:“岁时烹用,供祭礼、宾客,粪又宜田桑。” 民国时,本地猪上市不足,多从江苏宜兴、安徽等地购进,以供民食。
   解放后,养猪业发展迅速。1956年开始,农村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养猪场。
  1958年,人民公社扩大养猪场,实行公养、家庭私养并举。从1961年起公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国家并以优惠政策,母猪在农户,实行以肥换粮,并留给少量饲料地和水面给饲养户种植饲料。猪肥每担可折价0.3—0.5元,也可折记工分,参加分配。投售生猪可奖励化肥和工业品券。同时,生产队与国家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商业部门提供生猪数量,供应一定数量日用品。“文化大革命”后,按照中央“贯彻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指示,恢复原来奖励政策,并适当提高收购价,促使生猪稳定发展,除供本地自给外,还有少量优质猪供应上海、香港等地。20世纪80年代,取消集体养猪场。20世纪90年代,农村涌现养猪专业户,不仅建造具有一定规模养猪场外,还实行饲料供应、疾病防治、收购运输一条龙,以带动其他农户私养发展。进入21世纪,养猪业大为发展,2001—2007年生猪年内出栏从65120头连年上升至96749头。
   品种与苗猪:以太湖猪(亦称黑猪)为主要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约克、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外国白毛种猪,同时引进浙江省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等进行良种化杂交,实现“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一代杂交化”。70年代,大量养殖良种公猪,进行配孕。提倡猪人工授精来培育瘦肉猪,以利销往香港。80—9年代,养猪专业大户养猪场除自繁自育外,将苗猪供应村民。历史上,由于农户没有饲养母猪习惯,只是少量自繁本地种,故苗猪基本来自江苏、安徽、金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苗猪生产。1977年,国家提出对本地种母猪“先留后选”措施后,各生产队养猪场母猪存栏数才得以增多。80年代,集体养猪消亡,双林食品站苗猪供应部门四出采购苗猪来供应双林所需,一度年平均供应苗猪达8000多头。
   饲料:精饲料有稻谷、大麦、玉米等;青饲料有番薯藤、番薯、南瓜、青菜、水酱草(亦称革命草)、水浮莲、水葫芦等;另外还有青糠、麸皮、酒糟、豆渣、豆饼等;动物性饲料有鱼粉、蚕蛹及饮食业下脚料等;现代饲养猪中还添加少量贝壳粉、碳酸氢钙、多种维生素。逐把原来喂熟料改为喂生料和干粉料。当今,一些养猪大户和专业化养猪场已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和全价饲料。
   羊双林镇境农村以饲养湖羊出名。湖羊古称吴羊、胡羊。为本地区独有良种,繁殖率高,肉质好,耐温耐湿,农户可终年养羊。宋时已普遍饲养,时亦称“绵羊”。清康熙《湖录》记:“吾乡吴羊,毛卷尾大,无角”,“吴羊头身相等而毛短,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吾乡羊有二种,曰湖(吴)羊、曰山羊”。每年农历二月、
  八月剪毛,湖(吴)羊毛作毡,山羊毛作笔料。“畜之者多以食青草,谓之青草羊;草枯则食以干桑叶,谓之桑叶羊,人尤珍焉。”“其羔儿皮均可以为裘。”羔儿皮即称小胡羊皮,号称软宝石,极为名贵,出口欧美。冬天食用羊肉,为极佳滋补性营养食物。
   湖羊饲料一般以草料为主,亦可合理搭配精粗料,青草、青草干、枯桑叶、野草、种植牧草、稻草、玉米秆、东洋草等,以及稻谷糠、麸皮、菜籽等。20世纪90年代,推广秸秆氨化养羊,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入少量食盐,以增进食欲和有利消化,杀灭寄生虫。2010年开始,双林镇境内已有养羊户以草料和人工生产颗粒饲料相结合饲养湖羊。
   一般农户饲养3—4只,多则5只以上也有。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养羊大户,
  一般为80—100头。2001年开始,规模饲养户增加,双林区境一举跃上年出栏数2万头以上,年末存栏数也在2万头以上。最高出现在2005年,全境饲养湖羊达5.8万头以上,年内出栏3.4万头。
   山绵羊和有角山羊饲养历来很少,至20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无见。
   牛镇境内以养水牛为主,农户用作耕田畜力。黄牛也有少量饲养,以作动力碾磨油料,“姜黄作坊”以作碾轧之用。历朝规定,耕牛“非病不得宰杀”。1949年11月,吴兴县颁发《禁止宰贩卖耕牛及奖励繁殖耕畜办法》:10岁以下牝牛、幼牛及10岁以上仍有耕作能力,则严禁宰杀。“文化大革命”前,双林区境有大小牛近百头,随着农业机耕面积不断扩大,饲养量日趋减少,至90年代已无耕牛,在这同时,农户有饲养奶牛多户,但由于鲜牛奶处置困难等因素,存在不到三五年,现已无人饲养奶牛。
   兔农户历来有少量饲养。解放后,因小学、中学教育所需要,办起养兔实验组。从
  1954年起有较多农户饲养中国肉兔,皮肉兼用。1956年,双林供销社引进历克斯彩皮兔、安哥拉长毛兔等优良品种,国家鼓励农民养兔,在农村出现有50%农户养兔,但数量不多,镇上居民看到养兔有利可图,出现6家养兔大户,他们平均养兔在百只以上,最大养兔户在250只。其品种都是筛选后安哥拉长毛兔,以产兔毛为主。后来因受到兔毛出口价格因素制约和镇上居民饲养场地、青草饲料、兔病等情况全部停办。
  20世纪80年代,农户饲养品种仍以产毛为主西德长毛兔、产肉型之日本大耳兔。农户家庭一般饲养10—20只。从1995年开始,全境内饲养家兔年内出栏已达2000多只,
  1999年达4438只,2006年达到年内出栏数35656只,2007年全年总饲养量达到13万只,年内出栏数为8万多只。
  2010年,全境饲养41544只,年内出栏25856只,年末存栏15688只。
   二家禽饲养镇境内农民饲养鸡、鸭、鹅等家禽除自给外,同时售卖于城镇居民和餐饮业,以补家用;并以禽蛋换取油、盐、酱、醋或针线日用品,成为农家传统家庭副业。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饲料行业兴起,家禽饲养量也随之增加。农村家禽饲养专业户,以及专业养鸡场,并且规模较大。以供应苗鸡、饲料、收购禽蛋、建造鸡舍等一条龙服务。鸡品种有本地草鸡、浙江萧山鸡;蛋鸡除草鸡外,主要还有迪卡白、白洛克、伊莎、罗曼等蛋品。
   养鸭以饲养大户为主,是由原“赶黄鸭”演变而来。一般养蛋鸭居多,肉鸭次之。
  蛋鸭品种以浙江绍兴鸭为主,肉用鸭以北京鸭、樱桃谷鸭居多,另外有狄高鸭、康贝尔鸭。
   鹅以散养季节性饲养为主,品种有太湖白鹅、狮头鹅、灰鹅等。
   其他还有肉鸽、鹌鹑等种类饲养。
   家禽饲养量,历年来均保持在近百万羽左右,最高饲养量是2005年,达到150万羽以上,年内出栏数量最高是2006年,为101万羽。
   三家畜禽疾病与防治畜禽常见疾病猪有脊猪瘟、猪丹毒、猪口蹄疫、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肺炎、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等传染性病;另外有寄生虫病、马形体病、寄生蠕虫病、猪疥癣等。
   羊有羊肝片吸虫病、羊腐蹄病、羊块疫、羊炭疽、羊布氏杆菌病、羊疥癣等。
   兔有病毒性出血病、巴氏杆菌病、A型魏氏梭菌下痢病、葡萄球病、中暑、脱毛症、球虫病等。
   家禽鸡有鸡瘟、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炎、鸡技原体病、黑头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球虫病、鸡继生素B2及E缺乏症。鸭有鸭瘟,病毒性肝炎、鸭副黏病毒病、减蛋综合征、传染性脑脊椎炎等。鹅有副粘病毒病、小鹅瘟症、鹅霍乱、副伤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茅形剑带绦虫病。肉鸽有鸽痘、念珠菌病、霍乱、肠炎、新城疫等。
  鹌鹑有新城疫、白痢、肠炎、霍乱、球虫病等。
   畜禽疾病防治历来民间以中草药、土法医生治畜禽疾病。解放后,农业部门建立起畜牧兽医站,逐步形成畜禽疾病防治网。主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方针,进行畜禽疾病防治。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社畜牧兽医站培训大队防疫员,村村有农民兽医技术人员,进行畜禽预防接种、检疫等。对于常见病,除免疫注射外,对症药品供畜禽口服、注射,一旦发现病畜、病禽,立即消毒笼舍。20世纪60—80年代,供销社和外贸有关部门各自配备兽医和卫生检疫人员,与农民技术站、兽医站合作开展畜禽病防治,这种防治大多免费,80年代中期开始收回成本,90年代后,开展有偿服务。
   在镇农技服务中心成立后,分管畜牧农技人员经常下乡、村、专业户走访,进行科技指导、咨询服务,大大降低畜禽疾病发生率和传染率。
  2004年,H5N1禽流感爆发,此病可传染至人,双林区境虽未发现此疫,仍全力对家禽进行消毒预防。
  1999—2010年双林畜牧生产情况汇总表表6-11单位:头·只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