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道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河道农田水利
分类号: S27
页数: 5
页码: 519—523
摘要: 解放后,1950一1953年以修补残缺堤岸为主;1954年,因大涝,双林区境内圩区普遍出现“蓑衣漏”,约占总水田数11%左右,发动群众给予培修堤岸,同时兴建一个国营抽水机站;1955一1958年,大兴水利,群众性治水,还是整修堤岸,加高堤岸为主,同时以堤岸内侧开深沟,并夯黏土拌以石灰,来广泛治理“蓑衣漏”;1956年,在双林塘新设水文测报点;1960年,联圩并兜随电力排灌机埠建设发展而发展;同年,苕南后坝新设省级水文综合观测站;从1965年开始,资金上以民办公助形式开始砌石护岸;1970年起,航道部门从管理费中拨出部分经费用于主要航道砌石护岸建设;是年改造原有排灌渠系、兴建地排灌渠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畅疏东西苕溪之水和太湖水南排、东排之需,区境内调整不合理水系,填平弯曲小河,不规则浜兜,开凿河道,改建阻碍水流小跨度古石桥梁,新建闸门等配套水利建筑,至2010年全境内80%农田得到平整,90%农田实现排灌分系、闸门配套等,达到能灌、能排、能降水位等要求。为实施浙江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中所需农田水利,新建泵站6座,改建泵站9座、新建渠道22.2公里,维修老渠道66.28公里,建筑物822处,新建砌石护岸5.68公里。
关键词: 农业 水利 农田水利

内容

民国《双林镇志》载释道元《双林镇舆地图说》:“湖郡收苕霅二水,其源自天目而来。”“双林镇大势以长超山为少祖,逆水而上思溪至菱湖。由菱湖东径口木桑开,过盛林山顺流而北,翻身逆结成镇。则元神之水,自思溪远迤东来,三十余里冲倒横澜;而西南苕分之水,几百余里一勒而收。《经》云:形从水行,气从水止。” 三国吴时,乡间广行屯垦,带动水利。
   东晋咸安年间(371—372),南谢村人太守谢安开城西官塘,西抵长城县(今长兴)境,民获其利,号谢塘、谢公塘。
   南朝大明七年(463),太守沈攸之筑双林塘,灌田二千公顷。
   唐和五代时重水利,宝历中(825—826)刺史崔元亮开五塘(双林、洪城、保稼、连云、凌波),其中双林、洪城两塘主要润泽双林区境之重兆、镇西、苕南、双林镇、莫蓉诸乡村。并开通原东林村要口,西来之水可直泻东去。“双林塘自风光漾达郡城五十四里,东石漾达乌镇三十六里。”《渔唱》:“花城东达古洪城,安稳桃花牛背行。捍水筑塘标政绩,唐家老守最知名。”东林村原市河,后改称夹塘。
   唐咸通年间,乡间普竣塘浦,修筑圩堤。
   宋嘉祐五年(1060),大筑田塍,往往相接,以御风涛。
   南宋开通盛林山旁河,使南水直接顺流而北,逆结成镇。
   明万历,西林兴,由尹珩第陆府改开街,开通双林市河,并与河界桥相通,东西两潭相通,甲申年(1584),沈秱开通南兜。双林老镇水系形成。
   清咸丰元年(1851)大旱,市河开浚,挑涤数尺。癸亥年(1863),宗善司事提货开浚较前为深。西荡、东荡、清风潭、长板桥潭、沈河坊荡、河界桥潭等,使镇水漩流而畅。
   民国时,吴兴县虽有水利议事会,镇级由当地农会或其他人员兼管,水利工程零星。吴兴东部水网平原几乎无水利可言。
   民国11年(1922),双林塘发生木排堵塞港区事件,民众把这事件告至省城解决,吴兴县督拆碍水鱼簖、木排。
   解放后,1950—1953年以修补残缺堤岸为主;1954年,因大涝,双林区境内圩区普遍出现“蓑衣漏”,约占总水田数11%左右,发动群众给予培修堤岸,同时兴建一个国营抽水机站;1955—1958年,大兴水利,群众性治水,还是整修堤岸,加高堤岸为主,同时以堤岸内侧开深沟,并夯黏土拌以石灰,来广泛治理“蓑衣漏”;1956年,在双林塘新设水文测报点;1960年,联圩并兜随电力排灌机埠建设发展而发展;同年,苕南后坝新设省级水文综合观测站;从1965年开始,资金上以民办公助形式开始砌石护岸;1970年起,航道部门从管理费中拨出部分经费用于主要航道砌石护岸建设;是年改造原有排灌渠系、兴建地排灌渠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畅疏东西苕溪之水和太湖水南排、东排之需,区境内调整不合理水系,填平弯曲小河,不规则浜兜,开凿河道,改建阻碍水流小跨度古石桥梁,新建闸门等配套水利建筑,至2010年全境内80%农田得到平整,90%农田实现排灌分系、闸门配套等,达到能灌、能排、能降水位等要求。为实施浙江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中所需农田水利,新建泵站6座,改建泵站9座、新建渠道22.2公里,维修老渠道66.28公里,建筑物822处,新建砌石护岸5.68公里。
  2010年底双林农村水利灌溉设施情况表表6-15续表6-15
  2013年,双林境内共有排灌机埠207座,总装机动力4204千瓦。
   二水利工程邢窑塘南北向,南起双林镇渔婆桥,经邢窑村、树港村、三田漾止。全长9000米。1971年,拓浚狭段河道,使河床上下游一致,水流快速畅通,在拓浚中,拆除阻水古石拱桥3座(渔婆桥、邢窑桥、老虎桥),改建成双曲拱形水泥混凝土桥梁,部分地段进行砌石护岸,除桥梁外总投资7万余元。
   汲水港位于双林镇北。南与风光漾接口,北至渔婆桥。全长约1.5公里。砌石护岸300米,1974年1月拓浚。资金国家补助2万余元。
   丁泾塘河位于苕南丁泾。1975—1977年,拓浚1700米,底宽15米,块石护岸
  1667立方米,拆建桥4座。国家补助19.7万元。
   后坝新开河位于苕南后坝村。南起水北自然村双林塘接口,北至黄泥兜与丁泾塘相通,全长7.5公里,新建桥梁3座。1975—1977年完成,完成土方量755000立方米,砌石护岸12097米,两岸加高至1963年最高水位1米,加阔10—15米,河宽25米。
   跃进河现称新开河,位于莫蓉,北起吴家庄经花城庙山,南至七星村东,全长约4公里。1975—1976年开凿,河面宽35米,水深2.5米,河底宽10米。资金全部由地方筹集。新架设桥梁3座。
   万新河位于莫蓉新农桥村,是农业学大寨产物,东西向,贯穿新农桥村,全长
  1.3公里,挖土方13万立方米。1976年,原计划用100天完成,结果只用53天就完成任务,新建桥梁2座,完成两岸砌石护岸。
   南新开港位于镇西境内,1975年开挖,1976年完成,全长4.387公里。西起镇西陆家新塘,南至善琏塘。
   北新开港位于镇西与苕南岂山圩交界,与南新开港同年开挖并完成,全长3.636公里。西起原塘南埭溪塘至双林岂山圩港。
   湖州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简称太嘉河工程)改革开放后,农村各地对原有河道部分填埋,河道自身淤泥沉积,造成流水不畅通,水位抬高,严重影响太湖对平原流水网水量调节作用,2013年国家将花巨资启动该工程。
   该工程主要涉及双林镇范围内镇西境内有10.793公里长度河道整治和新开挖。整治后河面宽将达到80米,河底宽30—35米,河底标高2.8米(黄海水位)。境内工程完成后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总预算内投入资金1.5亿元。工程北起镇西赵家兜清泉漾口,南至莫蓉华桥村,涉及7个行政村(赵家兜、曹桥、土山、周家兜、新丰兜、千亩山、华桥),39个自然村,农户810户。征用土地400.445亩。搬迁农户6家,个体企业3家,拆除甲鱼棚9个,搬迁灌溉机埠3座,庙宇2座,坟墓919座,新建桥梁6座,为保护省级文保幻溇古桥群多座,新开挖河道一段。工程完工后将提高双林境内防洪和水流畅通、农田灌溉以及航道等级。
   双林新航道(见交通编)双林虹桥套闸位于双林镇东南,双林塘南侧,苕南跳家■灌区。包括双林虹桥套闸、虹桥排涝站、跳介山节制闸、高家埭节制闸、观音桥节制闸。节控和排灌该区域内水系,确保农田旱、涝。1987年,完成整个工程,共投入100万元。虹桥排涝站内有配套设备¢60水泵3台、37千瓦电机3台、160千瓦变压器1台。
   清水河道工程该工程主要结合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计划,用5年时间实施。河道整治从2003年起,各村结合创建示范村建设同时进行,主要实施河道疏浚,以人力和机械相结合集中清除河道沉积、水草,特别是生长快水葫芦。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国家补助、地方自筹,成立专业保洁队伍,以村承包落实执行。至2008年,全镇范围内河道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双林老镇区对市河、虹桥港河、木匠埭港河等进行清淤和深挖,以利水流畅通、水质清澈。
  2010年练市塘整治是一项综合性治理河道工程,此塘与莫蓉相邻,长4.687公里,以砌石护岸和绿化、清理河道淤泥、水草等几项为主。资金来源由上级拨款420万元,不足部分涉益乡村自筹。如砌石护岸,上级补助标准为250元/米,总造价控制在400元/米内。
   双林镇历年来完成河道清淤情况表表6-1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