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村所有制与现代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4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农村所有制与现代农业
分类号: F303.3
页数: 20
页码: 527—546
摘要: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家有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给农民。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有6086户农民分得土地16894亩。其中雇农195户,分得595亩,贫农4850户,分得11328亩,中农900户,分得3853亩,佃农61户,分得731亩,其他80户,分得342亩。同时,按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多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分给农民。苕北等9个乡共有得益户3274户,其中雇农129户,贫农2822户,中农229户,其他94户。共分得生产资料1247件,其中抽水机1台,耕牛5头,农船13条,水车27部,犁22只,蚕具147件,其他农具1032件。分得生活资料有粮食38815斤,房屋465间,床铺63张,小家具2636件。同时,对地主也实行“给出给”政策。地主可留下和农民同样一份土地和必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地主有91户,438人,共留有土地833亩,人均1.9亩,和贫农人均相等。
关键词: 双林镇 农业 现代农业

内容

区境内农村中农民以自己拥有数量有限田地,耕作、蚕桑自营为生,并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如遇到自然灾害、疾病而受灾歉收,以借债度荒,富户乘机盘剥。民国《双林镇志》记:“近以盘剥乡民为业者,或徒手,或设一小店,转放债取厚利,皆致殷富。
  核其实,绝非行商坐贾也。”农民寅吃卯粮,借高利贷而造成雪上加霜,迫使农户卖田,而富户聚田成为地主逐更富,普通农民破产成为贫农、雇农。
   租用地主土地,其地租租金形式有定额和分成两种:定额一亩田租米为一石,约占收成50%以上,地主往往以大于市头的老斗收租。不论水、旱灾,如交不出地租,所欠额又转为高利贷,有些甚至在租田时还要收取押租,押租额为30%左右。分成租
  一般是地主和佃农对半分成,收割时双方到田头现场均分粮食和稻草等。
   雇农只有极少量田地,基本上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俗称长工,几乎全年在地主家劳作,收入极低。
   贫农由于地少,也出卖部分劳力,形式主要为轮工,每隔两天为雇主劳动一天,
  一年共为雇主劳动4个月左右,忙时以月计算;短时以临时性计算,雇主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地主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村聚田地;二是镇上大商户在农村购买田地,成为工商地主。清末民初,重兆陈云轩就是以在农村聚田千亩,专靠盘剥收租成为吴兴有名的大地主。双林镇上孙万盛染坊等大户人家,不仅在镇上有名店经营,而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庄田放租获利。
   据双林区境内苕南、莫蓉、和公、土山、蓉生、云南、云北、新兴、罗汉等9个乡土地改革时统计:土改改革前有贫农10351户,人口36695人,占有土地58531亩,人均1.5亩;雇户256户,人口531人,占有土地420亩,人均0.7亩;地主91户,人口438人,占有土地7861亩,人均17.9亩,高出贫农近12倍、雇农25倍以上。
  1950—1951年,中共嘉兴地委组织第二土改大队进入双林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大队进村后充分发动群众,启发农民诉苦,进行阶级教育,以提高阶级觉悟,向地主进行面对面斗争。据苕北、和公、土山、云南、云北、新兴6个乡统计,共召开各种斗争大会、斗地主42人,迫使地主低头。在这种斗争过程中,农民阶级觉悟提高,组织也大为发展。据苕北、莫蓉、和公、土山、蓉生、云南、云北、新兴、罗汉9个乡统计,参加农民协会26374人,其中雇农268人,贫农16978人,中农9128人;参加民兵组织1919人,其中雇农53人,贫农1265人;参加共青团组织60人,其中雇农1人,贫农40人,中农19人;参加妇女会18488人,其中雇农120人,贫农1088人,中农7480人。共参加群众组织46841人,占总人口数的72%。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家有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没收地主多余土地分给农民。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有6086户农民分得土地16894亩。其中雇农195户,分得595亩,贫农4850户,分得11328亩,中农900户,分得3853亩,佃农61户,分得731亩,其他80户,分得342亩。同时,按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多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分给农民。苕北等9个乡共有得益户3274户,其中雇农129户,贫农2822户,中农229户,其他94户。共分得生产资料1247件,其中抽水机1台,耕牛5头,农船13条,水车27部,犁22只,蚕具147件,其他农具1032件。分得生活资料有粮食38815斤,房屋465间,床铺63张,小家具2636件。同时,对地主也实行“给出给”政策。地主可留下和农民同样一份土地和必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地主有91户,438人,共留有土地833亩,人均1.9亩,和贫农人均相等。
  而对富农则实行保护政策,与地主有所区别。富农拥有耕作土地给予保护。苕北等9个乡统计,有富农121户,人口578人,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1879亩,人均3.2亩,比贫农人均高出1.3亩。对其高出部分土地给予征收,苕北等9个乡统计,共征收富农土地734亩,占富农土地改革前2613亩土地28%。中农是团结对象,有较多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也要租入一部分土地耕种,如租入土地超过平均数,给予适当照顾,尽量不征抽或少征抽,土改后,中农人均土地略高出于贫农,据苕北等9个乡统计,中农
  24867人,占有土地56423亩。人均2.2亩,比贫农人均1.9亩高出0.3亩。
   双林区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土地变化情况表6-17单位:亩续表6-17说明:1公顷=15亩双林区土改各阶层分得土地户数、亩数表6-18说明:1公顷=15亩双林区土改中农户分得生产、生活资料表6-19第二节互助组与农业合作化一互助组与初级农业合作社解放初期为农业互助组;1954年春,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冬相继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0月试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高级社,
  1956年冬,实现高级社化,后改称连;1958年10月,成立双林人民公社,1959年3月大公社属下大队改管理区,下设生产大队。
   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以后,农村进入互助合作生产阶段,双林区苕南乡是中共吴兴县委互助合作基本乡。
  1951年冬,有互助组20多个。1952年,发展到151个。
  1953—1954年,经过开展总路线教育会议对比,小农经济脆弱,经不起风浪,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共同富裕。互助组合作质量明显提高,有常年互助组37个,临时性106个。当时,在常年互助组中开展评工记分、记账制度。
  1954年春,开始试办后坝仲家兜、邢窑大石桥、管家兜、黄家埭等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苕南乡参加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943户,占总农户数82%。
  1954年8月,中共吴兴县委以“仲家兜农业生产合作带动互助组团结单干农民开展超额增产运动”为题发文,要求全县各乡支部“很好学习这一经验”。时年9月25日和27日,分别发出“关于大石桥、管家兜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做好秋收分配工作的总结”和“苕南乡第五选区杨金林等二个互助组合并试办黄家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步总结”两个文件。
  1954年冬,苕南乡也相继办起尤家坝等36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社,统一经营,由社里付给土地报酬:一级田30.6亩,每亩75公斤;二级田53.5亩,每亩70公斤;三级田68.9亩,每亩65公斤。大中型农具私有公用,由社付给租金。社员劳动工分按底分加评议,天天评工记分;家畜肥折合工分,猪肥每100市斤(50公斤)8分,羊肥每担10分。尤家坝初级社总收入扣除土地、农具租金、生产成本、国家税收后,再提取公积金6%,公益金1.2%,其余按工分分配。从而提高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积极性,比互助组优越。(1公顷=15亩)。
  1955年,苕南乡仲家兜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水稻亩产达到358公斤,比其他互助组高出20.5公斤,当年获得浙江省农业生产模范社称号。
   因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仍属私有,参社分红性质,所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称半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
   其间,区境内所属镇西、莫蓉、塘南、重兆也先后相继实行互助合作社、初级合作社等形式。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俗称。以土地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全部按劳分配。
  1955年10月,中共吴兴县委土改基点苕南仲家兜、后坝、丁堡、杨家兜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后坝高级社,并经4次扩社,达469户1902人,土地3885亩,其中水田2458亩,桑地853亩,白地263亩,竹园23亩,水荡288亩。全社耕地除社员自留地130亩外,其余均承包到生产队。实行水稻春粮包工包产到队,蚕桑包工包产包质包叶包费“五包”到生产队。
  1956年4月,中共吴兴县委决定苕南苕北两乡合并为苕南乡。当年,三田漾、谢村两个高级社成立。时年冬,双林区苕南、莫蓉、镇西、塘南、重兆5个乡实现高级社化,共75个,平均每社270户;生产队557个,平均36户。高级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对生产队实行“四固定”(土地、耕牛、农具、劳力),建立“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一奖”(超产奖)责任制。
  1956—1957年间,三田漾高级社平塘、造田近140亩;筑坝5条,平整大片土地;购置抽水机4台,建机埠1座;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复种指数达173%,春粮增产6万多公斤;建立鱼塘专业组,经营鱼塘30亩,亩产达250公斤;养蚕专业队,以先进技术、多养春蚕、试养秋蚕提高单产,比初级社时提高40%。
   第三节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由苕南、莫蓉、镇西、重兆、塘南5个乡和双林镇组成双林人民公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乡镇人民委员会均撤销,组成“五位一体”社会结构基层单位(工农商学兵)。具有“一大二公”特点,公社共有22500多户,始设13个大队(包括原双林镇)。将原高级社财务收归公社所有,社员饲养猪羊等家庭副业归集体所有;组织上实行“军事化”,劳动力依照军队编制,由公社统一指挥调配,以“大兵团作战”方式进行生产劳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按月发放工资”“吃饭不要钱”;生活上实行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普遍创办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这种“一平二调”“共产风”严重破坏生产力,是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
   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1959年3月,双林公社所属
  13个大队除双林镇大队外,改造为苕南、苕北、新兴、罗汉、松亭、重兆、土山、蓉生、莫蓉、和公、儒林等11个管理区(1960年4月,又新增新建管理区)。下设生产大队,其规模相当于原来高级社。而后开始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将原无偿上调财务退由原单位。生产大队对生产小队实行“四固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建立“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和“奖赔”(超产奖励,减产赔罚)生产责任制。
  公社则保留社办企业,向生产大队提取积累。公社一级经济约占三级经济14%,大队约占80%,生产队占6%。
  1961年年初,中共中央公布《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即“六十条”)。时年5月,人民公社规模作调整。双林人民公社重新划为苕南、莫蓉、镇西、重兆、塘南5个公社(双林镇已在1959年下半年恢复直属镇建制),同时对生产队规模也作相应调整,调整后公社相当于乡,生产队相当于初级社。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明确指出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范围内土地归生产队所有,30年不变。粮食征购任务从原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改为以生产队为包干结算单位,生产队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多余粮食由生产队自主分配。分配方法:除照顾困难户、“五保户”外,社员分配按口粮和劳动工分(猪羊自己折合工分)对半分或全部按工分分配。从而解决“一平
  二调”和社员之间平均主义。当时,双林地区粮食增产10%以上,后逐年增产,使社员过上温饱生活。
  80年代初是人民公社制度逐步向乡、行政村过渡时期。
   第四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采用“死分死记”到“死分活记”,这种方法看似比较合理,但始终缺少量化标准,时间
  一长容易引起社员之间矛盾。1961年后,逐步推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方法。在保证农活质量前提下,以面积计算出工分定额,社员完成得多就多记工分,这种方法也确能调动社员参加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但是,1967年上级要把农业学大寨和“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普遍推行大寨式“政治评分”,从而造成不管劳动质量和数量,只要出工就记工分,形成“出工像背纤,收工像射箭”“出工不出力的大呼隆”生产方式。
  莫蓉新农、苕南三田漾均为农业学大寨榜样。1975年,莫蓉新农桥大队召开万人大会,主题为农业学大寨。
   苕南公社新华大队(三田漾)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3个“宝”,养蚕能手沈金宝、种粮能手沈五宝、养猪能手徐阿宝,分别为双林地区农业生产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双林地区苕南、莫蓉、镇西、重兆、塘南5个公社796个生产队80%以上恢复“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为主生产责任制。但这种方法没有和生产成果联系一起,而制定农活定额和质量太复杂,往往办不好而又回到“大呼隆”生产,这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广大社员的呼声。
   中共中央1982年2号文件规定:“非三靠”(生产靠货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地区不搞包产到户。而当时杭嘉湖地区不属“三靠”,暂不搞包产到户。苕南三田漾大队是嘉兴地区先进单位,又是湖州市委基点。时任苕南公社党委书记沈阿鼎,倾听社员呼声,大胆探索,顶住压力,冲破框框,在三田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产生极大影响,周边5个公社712个生产队先后对大田实行包产到户。时年。实行包产到户苕南、塘南、轧村3个公社增产224.06万公斤,占全市增产数的44.6%,比全市平均高出14.9%;蚕桑生产增长45%,比全市平均高出33%。1982年年底,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适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专程到苕南三田漾大队,对原先批评表示歉意,肯定三田漾大队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改革中起带头作用。
   苕南三田漾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具体事项进行细化和规范。一是采用“双田制”,按劳力承包国家粮食任务责任田。二是按人口承包不负担国家粮食任务口粮田,规定15年不变。三是对集体大型农具和房屋等固定财产作价卖给社员,拖拉机、机埠等农业机械设施仍归集体所有,统一使用、管理,为农户提供服务则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在这些基础上又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由村做到五个统一,即计划统一、布局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饲养原种统一,从而使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第五节现代农业一耕地耕作区境内,历史上以小农传统农业延续。解放后,通过农业系列变革,推广水稻密植,籼改粳,中改晚稻,改进种植方式,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复种指数,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变更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取消粮食税赋。至2010年,把原来所谓的“大寨田”“帮忙田”等建成标准田。实行高效多熟制,进一步开展水利建设,改变栽培技术和品种,实行新耕作方法和农田规模经营,如种粮大户、果蔬生产户、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呈现生态农业,逐步实现现代特色农业。
   耕地与农作物结构
  1995年开始,农村进行土地整理,将原“大寨田”“帮忙田”等形式改建成标准农田,实丈到户,田亩数大量增加,为现代农业打下基本保证,其中包括改造圩兜区、建设标准农田、整理大量土地以及列入商品粮建设基地等措施,促使粮食、油菜、其他经济作物量产生变化。如,2005年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为48.5∶51.5,耕地作物逐步从以粮为主转向粮经并重,并出现粮略低于经。
   其中,主要体现在粮食作物分季结构变化方面:2003年早稻面积减至7846亩,晚稻面积为51477亩,逐步形成早稻连作双季稻基本退出。
  2000—2010年部分年份粮食作物面积与产量表表6-20续表6-20说明:豆类1010.3亩,产量2784吨,平均亩产为276公斤。从上可看出,除早、晚稻布局发生变化外,春粮结构,旱粮结构也同样有较大变化。(1公顷=15亩)。
   农田耕作
  2000年开始,粮食复种指数从1990年的2逐步降为1.35左右,旱稻逐步退出种植,三熟制逐步改为二熟制,即“大小麦(油菜)—稻—稻”改为大小麦(油菜)—稻或大棚蔬菜—稻、露天蔬菜—稻、瓜—稻等。
   而新三熟,四熟制复种,轮作主体型种植技术也有推广,如冬菜—春玉米—稻,大小麦—春玉米(春大豆)—稻,油—瓜—稻,菜—西瓜+玉米—稻等。这种形式大大提高农田经济受益。另外还有水田跨年轮作,复合型多熟制等,但在双林区境不多。
   在免耕与机械作业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推广“稻田板麦”,即大小麦免耕直播,以及“稻板油菜”“稻板三春旱粮”等,移栽水稻和“湿直播水稻”均为取消犁田翻耕,实现水田免耕,“干直播”也可部分实施。从2005年开始,基本实现单季晚稻免耕直播作业。机械作业方面,传统农业机械作业与免耕,直播相配合,机械开沟,作畦覆土,机械收割而逐步扩大,而曾一时推广机械插秧作业随免耕,直播作业逐步缩小。从2005年开始,农业机械受惠于国家以奖代补政策。
   二农业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种粮大户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形成一批种粮大户。
  1994年,开始推行良田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迅速发展。同年,双林镇西黄龙兜和尚庄女农民陈春英承包粮田120亩,是湖州地区百亩以上43户之一。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出席会议,受到朱镕基、李鹏等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至2001年,陈春英共承包境内苕南坞塍、镇西沈家兜、新丰兜等地粮田共500多亩,发展产业农业,立体农业成为省级售粮“状元”(年售粮7.5万公斤)。粮食亩产早稻达375—400公斤,晚稻达到500公斤以上。农业生态特色基地、合作组织等形式随之发展。
   星兴濑兔养殖场在双林镇莫蓉水产村,2005年4月由费法宝创办。2006年,被评为省二级种兔场。总投入35万元,占地25亩,其中牧草基地18亩,标准笼位3000个,存栏4000只,种兔700多只,年出栏商品兔12000只,总产值60万元,利润20万元。
   新丰兜温宝甲鱼养殖场在双林镇新丰兜杨家兜村,1997年杨林发创办。拥有温室大棚1500平方米,养殖甲鱼5万余只。2006—2007年,甲鱼销售量达10吨左右,年销售收入120万元,带动全村建立养殖场户40余户,养殖面积达3万平方米,净利润在600万元左右。2010年,甲鱼销售量达13.5吨,销售收入150万元。
   花卉蔬果种植园在苕南显洪村,农民王永金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小规模创办。经过20多年努力,至2010年已形成60多只大棚葡萄和花卉苗木为主种植园。其产品已在2007年注册“显永牌”商标,其质量达到绿色无公害。有优良葡萄新品种10个以上,优质葡萄获湖州市绿色无公害葡萄银奖。观赏性菊花几乎每年参加桐乡菊花节,多次获得金银奖。
   欣梅生态农庄(包括种植园区、生态湖泊)在莫蓉向阳村,于2009年2月建立,有120人管理、生产、经营。开发性投资500万元。水田324亩,桑地100亩,水面
  60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桑园养鸭100亩,果园50亩。生态、环保型养猪、羊、兔场各1个。600亩湖泊主题养殖,水面养鸭,水内养鱼,垂钓区2个,配有游船、轮渡设备。3000平方米农家乐一所,有标准房16间,餐饮大厅1个,接待大厅
  1个,现代综合性厨房2间,餐饮包间6间,现代化豪华卡拉OK休闲娱乐场2间等。
  三年内投入资金1200万元。探索“公司+农户”模式,形成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系列服务。园区内所产家禽、蔬菜等农产品已打开市场,设立品牌专柜6个,尤以“桑园鸡”备受上海市民青睐。2009年,农产品销售达250多万元,接待休闲观光和餐饮娱乐3000多人次。
   双林镇吴家庄无公害梨子生产基地在莫蓉吴家庄村,现有无公害梨生产基地面积近500亩,种植户60多户。梨子种植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和2007年度获得浙江省优质梨银奖,2006年注册“双晶”牌商标。2007年,总产值346万元,净利润180万元。2010年,种植面积320亩,每亩产梨200公斤,每公斤3元左右,产值近1820万元。2009年,成立梨子种植协会,吴根江任会长。(1公顷=15亩)。
   双林镇吴家庄食用菌专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在莫蓉吴家庄村,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培养生产。随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好转和需求量大幅增加,
  2007年在农业龙头企业“金牛农庄”优农贸易有限公司带领下,种植户增加24户,投入资金240多万元,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化生产模式。至2008年,种植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尺。所产食用菌(蘑菇)由金牛农庄优农贸易有限公司实行统一收购,无风险种植并进行冷藏、烘干、脱水、成品等深加工,主要用于出口。2010年,无公害蘑菇注册“奥丰”商标。2009年,生产基地共种植蘑菇150万平方尺,总投入资金
  600万元,产鲜菇达1875吨,以平均每公斤4元价计算,全部由“金牛农庄”订单收购,实现产值750万元。
  2010年年底,蘑菇种植面积达200万平方尺,实现基地总收入1080万元。
   湖州双林古镇科技葡萄园在双林镇西阳村,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450毫米左右,日常充足,年无霜期200—250天。原基地在2002年经土地整理为葡萄基地,周围无污染企业,水质清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基地主管由镇政府负责,严格从葡萄萌芽开始全程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绿色食品要求标准,不使用重金属合成肥,利用农家自然肥、矿物质肥等措施生产产品,以满足葡萄绿色标准化生产所需。2006年所产葡萄注册商标为“得源”,其果品的果形美观、无果斑,色泽一致,可溶固性高,具有色泽美,肉质韧而脆,味佳,亮度高,甜度最高可达23℃,含香且爽口,不裂果,果粒抗力强,不易脱落,耐贮藏特点。2010年,全基地有211.4亩,年供应350吨优质葡萄,产值达350万元,年利润180万元。
   湖州双林镇绿甸园蔬菜精品园在双林镇西阳村。创办于2007年7月,是一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8年5月,成立湖州南浔绿甸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集蔬菜种植、包装、配送、加工、回收、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为一体,为新型农业发展型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2010年,园区规模面积达580亩,其中水生蔬菜(茭白)种植面积180亩,蔬菜大棚种植220亩,常规蔬菜种植面积120亩,牧草种植面积60亩,区内基本实现大棚,微喷滴灌,路渠沟建设,其中标准钢管大棚
  130亩,安装喷滴管200亩,区内2.5公里修筑3米宽硬化道路,引排水渠3000米,新建机埠1座。另外建立湖羊繁育基地1个,占地630平方米,年可存栏湖羊800头,冷冻仓库450立方米。引进南瓜、番茄、茄子等蔬菜精新品种20多个,并进行品种选育,优良品种覆盖率98%以上。2009年,注册“星佳园”商标无公害蔬菜产品。带动联动区域周边农户1200户,辐射面积3000亩。按照“基地+菜农+市场”“菜农+农民经纪人+市场”新型蔬菜直销模式,产品直接进入杭嘉湖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设立优质放心菜销售点。(1公顷=15亩)。
   南浔双桥现代特色渔业精品园在双林镇邢窑村下平山,2009年建成。是省级渔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有136人。占地1194亩,其中养殖基地1127亩,苗种基地67亩,总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由道路、电力设施、冷库,进排水渠,管理用房,养殖机械等配套一应俱全,2010年,年产无公害鳜鱼(桂鱼)250吨,销售收入1195万元,利润418万元。2009年,培训蛙农1000余名,养殖牛蛙,至2010年成为全国第二大牛蛙生产基地。(1公顷=15亩)。
   双林花盘兜种兔养殖场在莫蓉花盘兜村,2006年11月由高百学创办。属浙江省
  二级种兔场,主要品种为獭兔,生产商品兔与种兔。总投入180万元,占地27亩,其中养殖区7亩,牧草基地20亩,建标准笼位7000个,按卫生防疫要求,安装高压微雾空调系统和120平方米隔热空调兔子养殖房,具备良好生产能力。2010年,存栏獭兔10000多只,种兔1500多只,后备种兔1000多只。种兔源于一级种兔种,为确保种兔无近亲交配,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繁种式,母兔胎均产活7只以上,胎均育仔兔6只以上,出场种兔系具有谱卡和种兔合格证。2012年可年产商品兔3万只,种兔1万只,总产值可达250万元,净利润超100万元,土地流转期为15年。(1公顷=15亩)。
   双林竹漾湾生态农庄在双林镇西千亩山村,占地近百亩,其中有一片50亩的天然无工业污染源水面“竹漾湾”作为养鱼、鸭基地,水面小岛形成自然风光优美垂钓区。有20亩优质良田和桑园作为生态种养园。庄内总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标准客房4间,大餐厅1个,接待室1个,现代综合性厨房2间,农家大锅菜厨房1间,餐饮包厢7间,配有600多平方米停车场,形成集餐饮、娱乐、农庄观光、垂钓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庄。
   双林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在双林镇莫蓉箍桶兜村,2009年8月组建。由33户农户和湖州科奥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入股组成,2010年,有制种面积1240亩,带动周边农户283户。专业合作社以村长兼粮农代表,原全国劳模水稻选育专家章炳荣为顾问,选举施美林为社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及常规稻和小品种油菜制种。2010年,培育出杂交稻种子和常规稻种子出售20万公斤,销售收入64万元,利润15万元。(1公顷=15亩)。
   湖州南浔天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双林镇西千亩山丁家湾,2009年3月组建。
  先由6户农户组成,每户出资5万元,后来新入股25户,出资4万元共同组成合作社,由村支书兼粮农代表,选举张新成为社长。以科技新技术提高水稻品质、质量,增加经济收入。合作社从湖州科奥种子公司引进614亩水稻新品种嘉33进行试种,采用循环生态种植模式,标准化管理,少施化肥、农药,亩产710公斤,2011年销售种子25.5万公斤,单价每50公斤125元,每亩产值达1775元。2010年,在嘉33优品基础上引进更新、更优的亩产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专业合作社实行五个统一:购种、病虫防治、生产管理、销售、结算统一。入社社员在购稻谷种子时可节约成本10—15元,每亩产量比普通稻种增产100公斤。(1公顷=15亩)。
   双林益农水果专业合作社在莫蓉箍桶兜徐家角。2007年7月,由双林镇政府“农办”与双林供销社协助下建立。开始由6户果农和双林镇供销社共同入股组成,由村长兼果农代表,选举施美林为社长。2009年,有果园150亩,分别种植梨子、桃子、葡萄等果类,其中梨子70亩,葡萄58亩,桃子12亩,其他果类10亩,销售水果共
  14万公斤,销售收入72万元,获利30万元,其中进入湖州浙北超市等大型果品市场
  7.5万公斤,占总销量53%。产品新设计容量分别以10公斤、5公斤、3公斤三种型号手提式包装箱。以“早甜”“藤稔”“甬优一号”“无核四号”优良葡萄品种和“翠冠”“清香”“新世纪”优良梨子品种为市场所喜爱。(1公顷=15亩)。
   双林镇专业合作社表6-21续表6-21农民电子信箱2005年9月,浙江省启动“浙江百万农民信箱工程”。该工程由地方政府指导,集个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机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等功能于一体,是面向“三农”公共服务的平台。农民只要有一台电脑,连接宽带网络,以自己身份证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免费办理实名注册登记,中心即可给一个邮箱地址和密码。申请人就可借助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进入农民信箱,检索获取各类市场信息、免费技术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可在网上推销或购买农副产品。双林镇到2010年已注册农民信箱单位和个人共4200多户。
  2003—2010年双林镇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情况表表6-22说明:1公=15亩。本表内数据来源于双林镇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2001—2010年双林镇经济主要数据表6-23说明:表内数据来源于双林镇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2001—2011年双林镇农村经济收益情况表单位:万元表6-24说明:本表缺2002年各项数据。表6-24、6-25内数据来源于双林镇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2003—2010年双林镇畜牧业生产情况表6-25
  2003—2011年双林镇农业生产中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效益农业情况表表6-26说明:1公顷=15亩。表内数据来源于双林镇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