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3202 条 157 / 214
234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开展天气预报业务,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经验预报阶段、统计预报阶段和现代预报阶段。
234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永昌县自然灾害概括了地震、旱灾、水灾、风灾、阴雨、霜冻、冰雹、虫灾。
2343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至1985年的1842年间,震中位于永昌县境内的地震尚未发生,但震中位于邻区而永昌受到波及的大震约10次,一般地震约70多次。其中143至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30年一震。
234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旱灾的记载始见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迄今计1876年间共出现旱灾44次。然而,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仅有旱灾记录22次,平均为84年出现一次。
2345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的水灾是由大雨或局部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积冲泻形成的。所谓大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5毫米。暴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30毫米的雨量。
234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风灾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全县大风出现时,各地受灾程度可划分为盖掌大坂山与大黄山、武当山间的永昌绿洲为轻灾区,武当山、龙首山间的河西堡盆地以及双湾、清河绿洲为重灾区,其它地区的中灾区。
2347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冰雹永昌县冰雹发生期为4至10月间,6至8月间出现机率为相对最多时段,年平均雹日仅1次。霜冻1958年以来永昌县城观测记录表明,有霜期随地形的增高而增长,由东北向西南从204天增加到267天。
2348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由于害虫的飞迁和空气的传播,加上一些害虫本身的高强适应性,使之种类掺杂,形态各异,危害四方。由虫害病毒传播而发生的有树烂皮病、褐斑病、叶锈病、腐烂病等。
2349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永昌县水文概括了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等情况的介绍。
235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十八条小沟小河,贯穿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041亿立方米,但因受自然地理及河流形成等影响,其中东、西大河为4.7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5%。...
235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地下水,系地表水渗漏转化而成,故属重复利用资源量,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总量为2.75亿立方米。
235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据现有资料分析,永昌县境内水质为碱性反应。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镁,重碳酸——硫酸——钙——镁——钠,重碳酸——硫酸——钙——钠。由于植被、地形、地质的作用,又形成了地区的分布特征。
2353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永昌县分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棕漠土、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灌漠土13个土类,28个亚类,39个土属,33个土种,自然植被也由高山草甸森林逐步过渡到半荒漠和荒漠草原。自然植被...
235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从海拔4442米,南偏西57度的冷龙岭,到海拔1327米,北偏东33度的张家坑,土壤分布规律大致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灌漠土→灰钙土→灰棕漠土→栗钙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
2355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永昌县土壤分布概括了南部祁连山牧林区、中部低山残丘牧业区、北部荒漠戈壁难利用区、走廊绿洲平川农业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