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旱灾的记载始见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迄今计1876年间共出现旱灾44次。然而,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仅有旱灾记录22次,平均为84年出现一次。
关键词: 旱灾 自然地理 自然灾害

内容

永昌县旱灾的记载始见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迄今计1876年间共出现旱灾44次。然而,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仅有旱灾记录22次,平均为84年出现一次。从祁连山千年圆柏的最后年轮与干旱看,显然不是历史干旱的实际状况,从旱灾记实的文字中发现,多以“大饥”、“人相食”出现,说明记实是大旱中的特大旱灾,对一般情况,尚未问津。
  1958年以来,经3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率为13.6%,伏旱为63.6%,秋旱为18.2%,冬旱为27.3%。从种植业气候角度看,全县常年干旱,耕作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00至300毫米间,由此而导致了“非灌不植”的特殊农业。
  决定灌溉农业干旱与否,主要是灌溉来水量多少,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只有百分之十几由冰川提供,其余均由山区降水供给;夏季降水量大来水量也大,春季水量供给主要靠前一年晚秋与冬季积雪的融化。因此,决定永昌春末初夏干旱的主要因素是春温回升的快慢与高低。
  春末初夏干旱的标准及年代195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5、6月降水合量累年平均为50.6毫米。据多年降水与农业的关系确定为五个干旱等级及其相应的降水量。由此而划分出轻旱与干旱共24年。具体情况详见表23。
  永昌干旱变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型,占总干旱年数的33.3%,另一种是连续型,占总干旱年数的66.7%。
  干旱周期将全县5个干旱等级30多年的发生历程输入PC-1500计算机,获得4年和10年两大主周期。其中4年周期相关系数为0.596,10年周期相关系数为0.788,信度分别为0.1和0.01。显然10年周期极显著,基本符合“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将计算机拟合4年和10年曲线周期图描绘如附图7。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