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质
分类号: P343
页数: 3
页码: 132-134
摘要: 本节记述据现有资料分析,永昌县境内水质为碱性反应。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镁,重碳酸——硫酸——钙——镁——钠,重碳酸——硫酸——钙——钠。由于植被、地形、地质的作用,又形成了地区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水质 自然地理 水文

内容

据现有资料分析,永昌县境内水质为碱性反应。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镁,重碳酸——硫酸——钙——镁——钠,重碳酸——硫酸——钙——钠。由于植被、地形、地质的作用,又形成了地区的分布特征。
  祁连山及大黄山中,高山(海拔2100米以上)地带的地表水,呈微碱性,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硝酸、硝盐、硫化物、铜等甚微,无挥发性酚、砷、汞、铬、镉,除马营沟个别样点氟含量较高外,其余都是良好的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水。
  走廊绿洲(海拔1600米至2100米)地带的地表水(如高古城至永昌县城郊地区)和祁连山的地表水相同,其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为10.5至23.5(德国度),酸碱度7.4至8.1,氯化物一般为12.1至74.4毫克/升,硫酸盐一般为19.2至84.5毫克/升,硝酸盐氨一般为1.2至9.84毫克/升,均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红庙墩及北海子低洼地带的泉水,通过6个点取样,18次分析,酸碱度7.8至7.9,总硬度14.15至14.16(德国度),氨氮0.112至0.103毫克/升,硝酸盐0.001至0.003毫克/升,挥发性酚0.003毫克/升,硫化物0.183至0.195毫克/升,砷0.001至0.002毫克/升,六价铬0.002至0.008毫克/升,铜0.09毫克/升,镉0.008毫克/升。除重金属各含量较高外,其余都符合人畜饮用标准,是良好的水源。
  月牙湖、毛卜喇的泉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14.1至21.4(德国度),酸碱度7.5至8.1,其他指标未超过灌溉水标准,是良好的水源。
  东、西大河的水,从发源地经过自然河道和人工渠道,流经金川峡水库,至营山坡渠首过滤池,沿途淋溶了各种物质,使其成份浓度增大,经过9个点取样,27次分析结果,酸碱度为8.23至8.34,总硬度12.67至12.74毫克/升(德国度),氨氮0.113至0.042毫克/升,硝酸盐0.833至0.857毫克/升,挥发性酚0.001毫克/升,硫化物0.190至0.202毫克/升,砷为0.003毫克/升,六价铬0.012至0.019毫克/升,铜0.01至0.011毫克/升,镉0.007至0.008毫克/升。镉含量较高,但仍在允许范围内,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双湾、清河绿洲的地下水,见附表30。
  取样分析结果,镉的含量普遍较高。1985年以来,金昌市防疫站对清河地区12眼机井水的取样分析表明,矿化度大于1.0克/升,地表盐渍化严重,个别地方如董家堡、郑家堡、流泉、北地、新沟等地水质含氟量达1.6毫克/升,井水发涩发苦,不宜人畜饮用。
  水源地区大部分机井水质优良,为无色、无味、透明的天然中性纯净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