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表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表水
分类号: P343
页数: 4
页码: 128-131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十八条小沟小河,贯穿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041亿立方米,但因受自然地理及河流形成等影响,其中东、西大河为4.7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5%。形成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
关键词: 地表水 自然地理 水文

内容

永昌县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十八条小沟小河,贯穿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041亿立方米,但因受自然地理及河流形成等影响,其中东、西大河为4.7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5%。形成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
  东大河东大河原名转涧口,属县境内第一条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源头有两条主要支流,一是由老虎沟、干树湾沟、金洞沟、铁矿沟、倒腰沟、黑鹰沟、煤洞沟等汇集而成,名为直河,全长35公里;二是由二号塔树沟、夹皮河、大小东河、敖包沟、一棵树沟、大小柏沟、柳花沟、法拉沟、石佛崖沟等汇集而成,名为斜河,全长40公里。水支流正常来水直河大于斜河,汛期斜河大于直河,二支流于皇城滩铧尖处汇流,始称东大河。主河道因地形制约,宽几十米至千米以上,主流出山口流经东寨、南坝至六坝乡的南庄子附近,分南二岔、北一岔流入清河地区(汇流北沙河),全长67公里,发源地上游集雨面积为1545平方公里,冷龙岭分布现代冰川62条,面积34.43平方公里,冰川覆盖度3.12%,冰储量为1.1829立方公里。本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85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4.98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2.3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6公斤/立方米,输沙率5.77公斤/秒,年输沙量18.2万吨,多在6至9月份,占年输沙总量的92.8%;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18吨/平方公里。汛期常有洪水形成,大体为三种类型:前山局部地区暴雨形成的局部为陡涨陡落型,冰雪融化和后山暴雨形成的为缓涨缓落型,全流域降水形成的为陡涨缓落型。
  西大河西大河原名大河口,是境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源头主要支流有:红沙河(大小乌龙汇流其中),全长16公里;鸾鸟沟,全长16公里;平羌沟(大小平羌沟、东岔、西岔汇流其中),全长20公里;脑儿墩沟(马折腰沟汇流其中),全长24公里;古松林沟(黄湖拉沟、娃娃山河坝汇流其中),全长15公里。上述支流于大河坝汇流,始称西大河。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河道进入两半个峡口后,大、小横沟、窟窿峡,大、中、小黄、冰沟,黑林掌等间歇性沟水又汇入主流。出山口流经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镇村,与金川河汇流,全长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01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2.831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0.9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01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2.831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0.9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6公斤/立方米,含沙率为1.32公斤/秒,年输沙量4.16万吨,其中6至9月份占年输沙量的82.76%。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1.3吨/平方公里。其洪水形成类型及河道宽度与东大河基本相似。
  东大河和西大河历年流量与来水情况详见表26和表27。
  小沟小河永昌县境内分布小沟小河18条。
  总控集雨面积9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0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255亿立方米。其中常年流水的马营沟、水沟、大柳沟、深沟、河沟、照面山沟等6条河沟,平均流量0.30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0966亿立方米,占沟河总径流量的37.9%。其余12条均系间歇性河沟,平均流量0.18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0596亿立方米。上述沟河主要由暴雨产生径流,其共同特点是坡陡、水流急、洪峰流量大、历时短、很难利用,汛期往往造成水害,实际可能利用约为0.13亿立方米,占沟河资源量的50%。见表28。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