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的水灾是由大雨或局部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积冲泻形成的。所谓大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5毫米。暴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30毫米的雨量。
关键词: 水灾 自然地理 自然灾害

内容

永昌县的水灾是由大雨或局部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积冲泻形成的。
  大到暴雨在县境内几乎每年均有发生,有的年份接二连三地出现,如清乾隆三年(1738)水灾成患,冲没田地;又如民国十五年(1926)山洪暴发,冲田毁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气象站从1958年始,对大到暴雨记载详实,33年中出现了48次,但成灾的仅有13次。特别是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永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所谓大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5毫米。暴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30毫米的雨量。
  一、历年大到暴雨(附表24)。
  二、大到暴雨的气候规律
  年际变化据1958年以来,永昌县大到暴雨观测记录,33年中出现48次,年平均1.5次。有的年代未出现,最多年达4次。
  大到暴雨发生时段大到暴雨发生时段,主要集中于5至10月,重点是6和8月,其次是7和9月。一般大部分地区时降雨量达10毫米左右就可形成山洪,其损坏程度一般与时降水量成正比。详见图9。
  大到暴雨的类型永昌县大到暴雨按成因可分为稳定性不稳定性两大类,其危害程度各不相同,稳定性系统产生的大到暴雨一般由于降水稳而缓慢,地面渗漏,故利多害少。不稳定性系统产生的大到暴雨由于降水猛烈而多变,地面来不及渗漏,汇流而下,危害极大。
  按其形成可分为局地性、移动性、持续性三种。
  局地性:发生于局部地区,历时短,几小时降水量达几十毫米,致使山洪暴发,造成局地严重水灾。这种局地性大到暴雨县境内各处均有发生,但南坝、河西堡、宁远堡、双湾、清河等地发生较多。
  移动性:这种大到暴雨在全县发生次数居多。是盛夏常见的一种型式,往往风雨交加,偶伴冰雹,由西北向东南越境而过。所及之处易成灾害。
  持续性:多发生于夏收期。出现后,常停留2至3日,降水量时大时小,间歇不止。有时阴雨连绵数日或数十日,致使小麦等夏作物无法打碾而生芽、霉烂。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