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震
分类号: P315.4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节记述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至1985年的1842年间,震中位于永昌县境内的地震尚未发生,但震中位于邻区而永昌受到波及的大震约10次,一般地震约70多次。其中143至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30年一震。
关键词: 地震 自然地理 自然灾害

内容

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至1985年的1842年间,震中位于永昌县境内的地震尚未发生,但震中位于邻区而永昌受到波及的大震约10次,一般地震约70多次。其中143至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30年一震。1912年至1949年有记载的地震9次,平均4年一震。1949年至1985年有记载的地震13次,平均2年半1。但绝非说明永昌古时地震比当今少。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主要发生地区之一。断裂构造很发育。南北都有规模很大,延伸很远的东西向断裂带,永昌就在走廊北侧深断裂和龙首山北侧大断裂一带。因此是地震发生的较活跃区。
  自公元143年到1985年1842年间,80余次大小地震中,其灾情有别、损害各异(大小地震在本志大事记中已有较详记叙,这里只将灾害性地震记述如后)。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永昌地震,损坏房屋,死伤人、畜无数。
  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二十三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卯时,永昌大地震,这是近代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震中古浪县达8级,波及永昌达〓级,裂度约7度左右,县城四城门楼俱倒,城头垛口震倒三分之一,四周城墙也有部分倒塌,城内玉皇庙全毁,四街店铺多有倾斜,但钟鼓楼微倾无损,震坏城乡小学、乡间庙宇、堡寨、油坊、水磨房共计1.2万余间,民房倒塌4.8万余间,死800余人,伤500余人,死牲畜8600余头。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地震前两日,黑风骤起,日月无光。地震当日,太阳刚出,猛感地震,地颠簸,树摔折,房屋倾倒,天地昏,人惊呼。城北郊,地震涌水,有裂缝宽约2尺,南山一声巨响,房大石头滚下山坡,裂缝长数丈,宽约尺余。东乡金龙坝(今头坝)河南3处山崩而壅水不流,大震后余震不止。一月多时间里或一日数震,或数日一震。大部分地方泉水、井水水量减少,如北泉拐沟、新泉地泉水干涸,民不聊生,三年后方复元气。
  1954年2月21日,山丹地震〓级,波及永昌城西南,北泉、塔儿湾,个别土墙泥皮脱落,有些地埂出现裂缝。
  1954年7月31日,民勤发生7级地震,波及永昌,房屋倒塌9处,城墙倾斜裂缝约1厘米。
  1955年5月某日9时,永昌地震,房屋摇动,钟鼓楼约向东北倾斜。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