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文
分类号: P33
页数: 7
页码: 128-134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水文概括了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等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水文

内容

第一节 地表水
  永昌县地表水由祁连山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形成东大河、西大河及十八条小沟小河,贯穿县境南北。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为5.041亿立方米,但因受自然地理及河流形成等影响,其中东、西大河为4.7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5%。形成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
  东大河东大河原名转涧口,属县境内第一条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源头有两条主要支流,一是由老虎沟、干树湾沟、金洞沟、铁矿沟、倒腰沟、黑鹰沟、煤洞沟等汇集而成,名为直河,全长35公里;二是由二号塔树沟、夹皮河、大小东河、敖包沟、一棵树沟、大小柏沟、柳花沟、法拉沟、石佛崖沟等汇集而成,名为斜河,全长40公里。水支流正常来水直河大于斜河,汛期斜河大于直河,二支流于皇城滩铧尖处汇流,始称东大河。主河道因地形制约,宽几十米至千米以上,主流出山口流经东寨、南坝至六坝乡的南庄子附近,分南二岔、北一岔流入清河地区(汇流北沙河),全长67公里,发源地上游集雨面积为1545平方公里,冷龙岭分布现代冰川62条,面积34.43平方公里,冰川覆盖度3.12%,冰储量为1.1829立方公里。本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85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4.98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2.3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6公斤/立方米,输沙率5.77公斤/秒,年输沙量18.2万吨,多在6至9月份,占年输沙总量的92.8%;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18吨/平方公里。汛期常有洪水形成,大体为三种类型:前山局部地区暴雨形成的局部为陡涨陡落型,冰雪融化和后山暴雨形成的为缓涨缓落型,全流域降水形成的为陡涨缓落型。
  西大河西大河原名大河口,是境内第二条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源头主要支流有:红沙河(大小乌龙汇流其中),全长16公里;鸾鸟沟,全长16公里;平羌沟(大小平羌沟、东岔、西岔汇流其中),全长20公里;脑儿墩沟(马折腰沟汇流其中),全长24公里;古松林沟(黄湖拉沟、娃娃山河坝汇流其中),全长15公里。上述支流于大河坝汇流,始称西大河。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河道进入两半个峡口后,大、小横沟、窟窿峡,大、中、小黄、冰沟,黑林掌等间歇性沟水又汇入主流。出山口流经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镇村,与金川河汇流,全长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01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2.831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0.9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01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为2.831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为0.9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6公斤/立方米,含沙率为1.32公斤/秒,年输沙量4.16万吨,其中6至9月份占年输沙量的82.76%。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1.3吨/平方公里。其洪水形成类型及河道宽度与东大河基本相似。
  东大河和西大河历年流量与来水情况详见表26和表27。
  小沟小河永昌县境内分布小沟小河18条。
  总控集雨面积9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0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255亿立方米。其中常年流水的马营沟、水沟、大柳沟、深沟、河沟、照面山沟等6条河沟,平均流量0.30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0966亿立方米,占沟河总径流量的37.9%。其余12条均系间歇性河沟,平均流量0.18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0596亿立方米。上述沟河主要由暴雨产生径流,其共同特点是坡陡、水流急、洪峰流量大、历时短、很难利用,汛期往往造成水害,实际可能利用约为0.13亿立方米,占沟河资源量的50%。见表28。
  第二节 地下水
  永昌县地下水,系地表水渗漏转化而成,故属重复利用资源量,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总量为2.75亿立方米。其径流补给以东、西大河河水入渗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以上,河道渗入水经出山口基岩裂隙和沙砾石含水层向平原区流动,随地形坡降变缓,含水层沙砾颗粒变细,透水性相对减弱,而使部分地下水溢出地表,部分流入境内各盆地,形成地下水库,供水源、朱王堡、双湾、宁远堡等乡镇打井提灌。
  溢出地表泉水分布在东、西大河中下游冲积扇区。据历史记载,全县共有大小泉眼5.78万余处,多年平均泉水流量7.00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2091亿立方米。诸泉水依其地势汇流形成金川河、清河,纵贯境内北部与东北部。两河除泉水外,又分别接纳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汛期部分洪水和非灌溉季节的余水。因此,永昌县地表水和地下水同出一源,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合成两大水系,即西大河——金川河,东大河——清河(即清河坝和乌牛坝)。
  由于自然变化以及建库修渠平田整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表水的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而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应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许多泉水枯竭断流,其中清河地区尤为严重。截止1985年,原有的17条泉流(即乌牛坝、清河坝、小沙坝、梅杞坝、土沟坝、新沟坝、中沟子、马家沟、宋家沟、大上沟、方家沟、新沟、小沟子、桥子沟、沙城子沟、蔡家沟、郑家堡沟),除乌牛坝、小沙坝、梅杞坝尚有少量泉水外,其余泉流全部干涸。金川河系的泉眼也干涸不少,即使位处上游的四坝及北海子一带的尚存泉眼,泉水流量也大幅度减少。1985年全县实有泉水流量3.7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1亿立方米,比1950年至1960年总量减少64.5%。详见表29。
  第三节 水质
  据现有资料分析,永昌县境内水质为碱性反应。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镁,重碳酸——硫酸——钙——镁——钠,重碳酸——硫酸——钙——钠。由于植被、地形、地质的作用,又形成了地区的分布特征。
  祁连山及大黄山中,高山(海拔2100米以上)地带的地表水,呈微碱性,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硝酸、硝盐、硫化物、铜等甚微,无挥发性酚、砷、汞、铬、镉,除马营沟个别样点氟含量较高外,其余都是良好的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水。
  走廊绿洲(海拔1600米至2100米)地带的地表水(如高古城至永昌县城郊地区)和祁连山的地表水相同,其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为10.5至23.5(德国度),酸碱度7.4至8.1,氯化物一般为12.1至74.4毫克/升,硫酸盐一般为19.2至84.5毫克/升,硝酸盐氨一般为1.2至9.84毫克/升,均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红庙墩及北海子低洼地带的泉水,通过6个点取样,18次分析,酸碱度7.8至7.9,总硬度14.15至14.16(德国度),氨氮0.112至0.103毫克/升,硝酸盐0.001至0.003毫克/升,挥发性酚0.003毫克/升,硫化物0.183至0.195毫克/升,砷0.001至0.002毫克/升,六价铬0.002至0.008毫克/升,铜0.09毫克/升,镉0.008毫克/升。除重金属各含量较高外,其余都符合人畜饮用标准,是良好的水源。
  月牙湖、毛卜喇的泉水,无色、无味、透明、矿化度小于1克/升,总硬度14.1至21.4(德国度),酸碱度7.5至8.1,其他指标未超过灌溉水标准,是良好的水源。
  东、西大河的水,从发源地经过自然河道和人工渠道,流经金川峡水库,至营山坡渠首过滤池,沿途淋溶了各种物质,使其成份浓度增大,经过9个点取样,27次分析结果,酸碱度为8.23至8.34,总硬度12.67至12.74毫克/升(德国度),氨氮0.113至0.042毫克/升,硝酸盐0.833至0.857毫克/升,挥发性酚0.001毫克/升,硫化物0.190至0.202毫克/升,砷为0.003毫克/升,六价铬0.012至0.019毫克/升,铜0.01至0.011毫克/升,镉0.007至0.008毫克/升。镉含量较高,但仍在允许范围内,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双湾、清河绿洲的地下水,见附表30。
  取样分析结果,镉的含量普遍较高。1985年以来,金昌市防疫站对清河地区12眼机井水的取样分析表明,矿化度大于1.0克/升,地表盐渍化严重,个别地方如董家堡、郑家堡、流泉、北地、新沟等地水质含氟量达1.6毫克/升,井水发涩发苦,不宜人畜饮用。
  水源地区大部分机井水质优良,为无色、无味、透明的天然中性纯净水。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