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下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下水
分类号: P343
页数: 1
页码: 132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地下水,系地表水渗漏转化而成,故属重复利用资源量,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总量为2.75亿立方米。
关键词: 地下水 自然地理 水文

内容

永昌县地下水,系地表水渗漏转化而成,故属重复利用资源量,据1983年水资源调查,总量为2.75亿立方米。其径流补给以东、西大河河水入渗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以上,河道渗入水经出山口基岩裂隙和沙砾石含水层向平原区流动,随地形坡降变缓,含水层沙砾颗粒变细,透水性相对减弱,而使部分地下水溢出地表,部分流入境内各盆地,形成地下水库,供水源、朱王堡、双湾、宁远堡等乡镇打井提灌。
  溢出地表泉水分布在东、西大河中下游冲积扇区。据历史记载,全县共有大小泉眼5.78万余处,多年平均泉水流量7.00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2091亿立方米。诸泉水依其地势汇流形成金川河、清河,纵贯境内北部与东北部。两河除泉水外,又分别接纳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汛期部分洪水和非灌溉季节的余水。因此,永昌县地表水和地下水同出一源,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合成两大水系,即西大河——金川河,东大河——清河(即清河坝和乌牛坝)。
  由于自然变化以及建库修渠平田整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表水的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而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应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许多泉水枯竭断流,其中清河地区尤为严重。截止1985年,原有的17条泉流(即乌牛坝、清河坝、小沙坝、梅杞坝、土沟坝、新沟坝、中沟子、马家沟、宋家沟、大上沟、方家沟、新沟、小沟子、桥子沟、沙城子沟、蔡家沟、郑家堡沟),除乌牛坝、小沙坝、梅杞坝尚有少量泉水外,其余泉流全部干涸。金川河系的泉眼也干涸不少,即使位处上游的四坝及北海子一带的尚存泉眼,泉水流量也大幅度减少。1985年全县实有泉水流量3.7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1亿立方米,比1950年至1960年总量减少64.5%。详见表29。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