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234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2
页码: 177-128
摘要: 本文记述永昌县自然灾害概括了地震、旱灾、水灾、风灾、阴雨、霜冻、冰雹、虫灾。
关键词: 永昌县 自然地理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 地震
  自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至1985年的1842年间,震中位于永昌县境内的地震尚未发生,但震中位于邻区而永昌受到波及的大震约10次,一般地震约70多次。其中143至1911年有记载的地震60次,平均30年一震。1912年至1949年有记载的地震9次,平均4年一震。1949年至1985年有记载的地震13次,平均2年半1。但绝非说明永昌古时地震比当今少。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主要发生地区之一。断裂构造很发育。南北都有规模很大,延伸很远的东西向断裂带,永昌就在走廊北侧深断裂和龙首山北侧大断裂一带。因此是地震发生的较活跃区。
  自公元143年到1985年1842年间,80余次大小地震中,其灾情有别、损害各异(大小地震在本志大事记中已有较详记叙,这里只将灾害性地震记述如后)。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永昌地震,损坏房屋,死伤人、畜无数。
  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二十三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卯时,永昌大地震,这是近代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震中古浪县达8级,波及永昌达〓级,裂度约7度左右,县城四城门楼俱倒,城头垛口震倒三分之一,四周城墙
  也有部分倒塌,城内玉皇庙全毁,四街店铺多有倾斜,但钟鼓楼微倾无损,震坏城乡小学、乡间庙宇、堡寨、油坊、水磨房共计1.2万余间,民房倒塌4.8万余间,死800余人,伤500余人,死牲畜8600余头。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地震前两日,黑风骤起,日月无光。地震当日,太阳刚出,猛感地震,地颠簸,树摔折,房屋倾倒,天地昏,人惊呼。城北郊,地震涌水,有裂缝宽约2尺,南山一声巨响,房大石头滚下山坡,裂缝长数丈,宽约尺余。东乡金龙坝(今头坝)河南3处山崩而壅水不流,大震后余震不止。一月多时间里或一日数震,或数日一震。大部分地方泉水、井水水量减少,如北泉拐沟、新泉地泉水干涸,民不聊生,三年后方复元气。
  1954年2月21日,山丹地震〓级,波及永昌城西南,北泉、塔儿湾,个别土墙泥皮脱落,有些地埂出现裂缝。
  1954年7月31日,民勤发生7级地震,波及永昌,房屋倒塌9处,城墙倾斜裂缝约1厘米。
  1955年5月某日9时,永昌地震,房屋摇动,钟鼓楼约向东北倾斜。
  第二节 旱灾
  永昌县旱灾的记载始见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迄今计1876年间共出现旱灾44次。然而,109年至1957年的1848年中仅有旱灾记录22次,平均为84年出现一次。从祁连山千年圆柏的最后年轮与干旱看,显然不是历史干旱的实际状况,从旱灾记实的文字中发现,多以“大饥”、“人相食”出现,说明记实是大旱中的特大旱灾,对一般情况,尚未问津。
  1958年以来,经3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率为13.6%,伏旱为63.6%,秋旱为18.2%,冬旱为27.3%。从种植业气候角度看,全县常年干旱,耕作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00至300毫米间,由此而导致了“非灌不植”的特殊农业。
  决定灌溉农业干旱与否,主要是灌溉来水量多少,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只有百分之十几由冰川提供,其余均由山区降水供给;夏季降水量大来水量也大,春季水量供给主要靠前一年晚秋与冬季积雪的融化。因此,决定永昌春末初夏干旱的主要因素是春温回升的快慢与高低。
  春末初夏干旱的标准及年代195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5、6月降水合量累年平均为50.6毫米。据多年降水与农业的关系确定为五个干旱等级及其相应的降水量。由此而划分出轻旱与干旱共24年。具体情况详见表23。
  永昌干旱变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型,占总干旱年数的33.3%,另一种是连续型,占总干旱年数的66.7%。
  干旱周期将全县5个干旱等级30多年的发生历程输入PC-1500计算机,获得4年和10年两大主周期。其中4年周期相关系数为0.596,10年周期相关系数为0.788,信度分别为0.1和0.01。显然10年周期极显著,基本符合“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将计算机拟合4年和10年曲线周期图描绘如附图7。
  第三节 水灾
  永昌县的水灾是由大雨或局部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积冲泻形成的。
  大到暴雨在县境内几乎每年均有发生,有的年份接二连三地出现,如清乾隆三年(1738)水灾成患,冲没田地;又如民国十五年(1926)山洪暴发,冲田毁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气象站从1958年始,对大到暴雨记载详实,33年中出现了48次,但成灾的仅有13次。特别是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永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所谓大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5毫米。暴雨是指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30毫米的雨量。
  一、历年大到暴雨(附表24)。
  二、大到暴雨的气候规律
  年际变化据1958年以来,永昌县大到暴雨观测记录,33年中出现48次,年平均1.5次。有的年代未出现,最多年达4次。见图8.
  大到暴雨发生时段大到暴雨发生时段,主要集中于5至10月,重点是6和8月,其次是7和9月。一般大部分地区时降雨量达10毫米左右就可形成山洪,其损坏程度一般与时降水量成正比。详见图9。
  大到暴雨的类型永昌县大到暴雨按成因可分为稳定性不稳定性两大类,其危害程度各不相同,稳定性系统产生的大到暴雨一般由于降水稳而缓慢,地面渗漏,故利多害少。不稳定性系统产生的大到暴雨由于降水猛烈而多变,地面来不及渗漏,汇流而下,危害极大。
  按其形成可分为局地性、移动性、持续性三种。
  局地性:发生于局部地区,历时短,几小时降水量达几十毫米,致使山洪暴发,造成局地严重水灾。这种局地性大到暴雨县境内各处均有发生,但南坝、河西堡、宁远堡、双湾、清河等地发生较多。
  移动性:这种大到暴雨在全县发生次数居多。是盛夏常见的一种型式,往往风雨交加,偶伴冰雹,由西北向东南越境而过。所及之处易成灾害。
  持续性:多发生于夏收期。出现后,常停留2至3日,降水量时大时小,间歇不止。有时阴雨连绵数日或数十日,致使小麦等夏作物无法打碾而生芽、霉烂。
  第四节 风灾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永昌大风拔树。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十一月,大风从西北来,折树,飞沙走石,六月始息。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八日,大风拔树。民国八年(1919年)十月十日黑风暴起,大树多拔,有牧人被吹走。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二十八日(农历三月九日)。正午,黑风从西北来,顿时天昏暗,灯下伸手不见指,两小时后,逐渐由黑变黄,傍晚虽见日然无光。民国三十三年(1934)大旱多风灾,收成减半。
  1950年4月30日宁远区、西坡、双湾两乡忽起风暴,连刮三日不息,流沙压没禾苗2533亩,暴风打死双湾刘喜栋的12岁小孩和杨永福的8岁小孩。1958年以来的33年中,8级以上大风共发生651次,年平均为19.7次,但年际间很不均匀,多的年份达40多次,少的年份则仅有1次,且主要集中于春季,占44.0%。其次是夏季,占23.7%。而冬季一般为18.9%,秋季最少,为13.4%。
  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全县大风出现时,各地受灾程度可划分为盖掌大坂山与大黄山、武当山间的永昌绿洲为轻灾区,武当山、龙首山间的河西堡盆地以及双湾、清河绿洲为重灾区,其它地区的中灾区。
  第五节 阴雨 霜冻 冰雹
  阴雨县境内8至9月,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西北边缘盛行上升气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辐合时,便月大范围降水产生。若副热带高压持续不退,则秋雨连棉,造成灾害。1971年8月29日至9月24日,阴雨长达27天,造成部分地方小麦生芽达80%。1977年9月3日至9月20日,阴雨长达18天,使部分地方小麦霉烂达50%。其他年份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958年以来的33年中,出现连阴雨44次,年平均为1.3次。发生阴雨的年数为28年,发生率为84.8%。显然全县秋季(8至9月)十有八九是连阴雨天气。按连阴5天以上雨量在10.0至29.9毫米,30.0至60.0毫米和60.1毫米以上的标准划分,轻连阴有14年,中连阴为6年,重连阴为5年,见表25。
  霜冻1958年以来永昌县城观测记录表明,有霜期随地形的增高而增长,由东北向西南从204天增加到267天。
  早霜冻(也称秋霜冻)出现日期,平均为9月22日,最早为9月2日,最晚为10月15日,主要危害西河地区。据多年来的记载,主要出现在:9月2日、14至15日、18日、21至22日、25日、27至28日、30日,10月4日、7至8日、15日。其中,9月14日、18日、27至28日和10月7日出现霜冻机率最大。
  晚霜冻(也称春霜冻)结束日期,累年平均为5月2日,最早为3月29日,最晚为6月3日。主要危害清河地区。据多年来的记载,主要出现在,4月30日,5月4至7日、10至11日、13日、15日、17至19日、21日、24日、26日、29日,6月1日、3日。其中,5月5日至6日、10日、18日出现机率最大。
  冰雹永昌县冰雹发生期为4至10月间,6至8月间出现机率为相对最多时段,年平均雹日仅1次。受地形影响,冰雹云发大黄山和照面山。雹区主要集中在红山窑乡的高古城、河沿子,新城子乡的塔儿湾、毛家庄一带;南坝、北海子、朱王堡、水源等乡也偶有发生。总的是: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平原。历年冰雹各月出现最多为2次,发生在7月。见图10所示。
  第六节 虫灾
  古有南螟北蝗为害之说,但不尽如此。由于害虫的飞迁和空气的传播,加上一些害虫本身的高强适应性,使之种类掺杂,形态各异,危害四方。据《资治通鉴》载: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汉书·五行志》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秋,永昌发生蝗害。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汉建武二十九年(53)至清乾隆三年(1738)间,蝗害4次,螟灾1次。汉建武二十九年,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五代晋天福七年(942)、明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蝗害,清乾隆三年为螟灾。其中特别严重的是明崇祯十一年,蝗虫食禾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昌县经农业科技人员鉴定,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小麦腺虫、蚜虫、吸浆虫、金针虫、麦穗夜蛾、豆元菁、花元菁、豌豆潜叶蝇、粘虫、蝗虫、谷叶〓、大白菜跳〓、莱菁虫、根蛆、地老虎、蛴等17种。由害虫媒介传播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晚疫病、坏腐病、炭疽病、枯萎病、白粉病、黄瓜霜病等;危害林木的有云杉球果小卷蛾、多露象甲、黑大蚜、杨树叶卷蛾及大青叶蝉、十斑吉丁虫、柳蛎蚧、二黑丹蛾、木蠹蛾、沙枣木虱、沙枣尺蠖、等12种,由虫害病毒传播而发生的有树烂皮病、褐斑病、叶锈病、腐烂病等。
  1954年6月下旬在北海子乡的金川东发生豌豆夜蛾,1958年在清河地区的东沟、西沟、赵沟等地普遍发生了豌豆夜蛾危害面积达3万亩,同时发生粘虫2100亩,均用可湿性滴滴涕杀灭,效果达90%。1976年7月下旬,清河和金川地区先后发生粘虫,用敌敌畏乳油1000至1500溶液喷雾扑灭了虫害。1982年6月下旬,朱王堡、水源、河西堡等公社及金川区先后发生草地螟。水源乡北地村虫口密度达每平方米38只,最密的地方达736只,约十天左右清河地区已发展到2.36万亩。采用敌敌畏、敌百虫、乐果、六六六粉等各种杀虫农药进行毒杀,并结合灌水、拉网、挖封锁沟等措施,10天左右扑灭了罕见的虫害。
  由于科学的进步,农药不断更新,防治措施的逐渐完善,县农业局有专门防治机构,对病虫害进行以防为主,实施“治早、治小、治了”的宗旨,基本上减轻避免了危害。
  据近两年的观测表明,危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较为普遍的虫害是麦蚜及其病毒传播,发生严重的使小麦发育不良,结实减少,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二至三成。为此永昌气象部门结合气象条件对春小麦的主要病虫害麦蚜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为麦蚜的防治提供了气象依据。
  麦蚜发生规律及危害麦蚜主要以卵在小麦残茬内越冬,3至4月开始孵化危害,然后由点到面扩散,5月出现翅蚜集中飞迁传毒危害。据研究,麦二叉蚜年发生20至22代,麦长管蚜年发生18至20代。各种观测表明,蚜虫繁殖一代需要经过的天数,麦二叉蚜为4至42天,平均11天,麦管蚜21至40天,平均28天。麦二叉蚜与长管蚜相比,它们的寄生范围不同,麦二叉蚜危害集中,周年均可在小麦上正常生长,发育繁殖。麦长管蚜危害分散,能在很多禾本科杂草上发生。同时麦二叉蚜在叶上吸食,能分泌破坏叶绿素的唾液,所以食痕多表现为桔黄色蚀。此外,麦二叉蚜是黄矮病的主要传毒者,因此各地均以麦二叉蚜危害最重。长管蚜只有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小麦穗部危害比较严重。
  麦蚜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麦蚜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尤和气温甚为密切。麦二叉蚜,气温在7至33℃均可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一般在10至30℃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发育越快,温度在22至23℃繁殖能力最强。在其它因素均适宜的条件下,以温度为可变量进行分析,其日增长速度,温度在17至17.5℃时为25%,20℃时为35%。,20至23℃时为50%,30℃以上时小于50%。这种惊人的速度表明,它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在低温﹣15℃以下和高温42℃以上,可以致死。另外,冬温高有利蚜虫越冬,春天旱有利蚜虫早春危害。

知识出处

永昌县志

《永昌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重点记述了永昌县志辛亥革命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全书约100万字,由33卷组成。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为附录。主体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粮油购销、商业、物价、财政税务、金融、综合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物、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党派群团、政务、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军事、民族·宗教、风俗·方言·人民生活、人物,并附彩色照片20幅,黑白照片100幅以及各种图表。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