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宋儒” 相关
共 12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孔子对于“仁”的内涵的确立以及其在道德主体性精神中的作用。为了使这种主体性仁学成为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则,需要解决人道与天道合一的理论构建。宋儒通过重新构建经典体系和重新诠释仁学,建立了一种天人合一、体用圆融的新仁学。这不仅...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 类型: 正文
本论文讲述了宋儒提出的“一体之仁”的命题,是对先秦原始儒家仁学思想的一次新发展,张载、二程、朱子等人对于“一体之仁”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同这一命题,体现了宋儒在仁学思想方面的一致性。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经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发展,再...
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宋儒《四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和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型。宋儒将“仁”纳入以“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并将其视为普遍、永恒的宇宙精神。这代表了儒学从原始形态逐渐转变为理学化的新学术形态和思想体系。在理学体系中,“仁”的意义逐渐发生了重要变...
4
知识出处: 朱子学提纲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宋代儒学的新特点,将宋儒称为新儒学。在政事治平、经史博古和文章子集三个方面,宋儒展现出了不同于汉唐儒学的风采。他们在政治上能够议政从大处着眼,重视经学并注重大义上的发挥,擅长史学并能进行议论,并将文学与儒学结合起来。在学术上,他们...
5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道”的概念和“生生不已”的过程。“道”是对“生生不已”过程的描述,而非实体存在。他反对宋儒将“道”视为超越于“生生不已”之上的实体性存在,因此对“道体”这一观念设定持批判态度。同时,他认为“道”只能描述“生生不已”的过程,而非实...
6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主张结合先儒传注与其他典籍,注解经典,治经上取长补短。他重视先儒的注经方法,善于引用其他文献,批判性地吸收各家观点,并通过比较穷究异同,最终达到准确理解经典本义的目的。
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是他对“为仁”认识和诠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和进一步阐发,朱熹深化了对“为仁”的理解和诠释。这一过程反映了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和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朱熹思想演变的重要线索。
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论语精义》中引用了多个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以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儒家核心概念。这些观点涉及仁与礼、己的关系以及克己复礼的方法等,反映了宋明时期对“为仁”的理解和工夫实践的主要思想。其中,克己复礼就是事事皆仁,天下归仁;为...
9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论语精义》中宋儒“为仁”诠释的评价。朱熹赞同程颐“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认为仁与礼不是同一物,复于礼,则仁心自存;对于程颐“凡人须是克尽己私,只有礼时,方始是仁处”,朱熹认为此说与伊川之意相契,但删除了赘词。对于范祖...
10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主要是在探讨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的理解和诠释。朱熹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仁”不是简单的行为或定义,而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寻找到“仁”的真谛。
11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朱熹对《论语》中“颜渊问仁”一章中“为仁”的诠释。通过与《中庸》和《论语》中其他章节的类比,以及朱熹的其他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仁”的诠释是“行仁”,即推行仁道、仁爱,强调人应该通过克制私欲、复归天理来实...
12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概念的诠释和理解。朱熹认为,“为仁”即是“见仁”,即通过克己复礼的工夫,去除私欲,恢复天理,从而发现和体验到内在的仁。他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强调了克己复礼工夫的重要性,以及“见仁”这一理解的准确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