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51
颗粒名称: 一、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67-170
摘要: 本文讨论了朱熹对《论语》中“颜渊问仁”一章中“为仁”的诠释。通过与《中庸》和《论语》中其他章节的类比,以及朱熹的其他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仁”的诠释是“行仁”,即推行仁道、仁爱,强调人应该通过克制私欲、复归天理来实践仁德。而对于“为仁由己”中的“为仁”,朱熹则将其解释为“行仁”,即推行仁道、仁爱。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宋儒

内容

《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章有两个“为仁”,一为“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一为“为仁由己”之“为仁”。在《论语集注》该章中,朱熹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仁”为“仁者,本心之全德”,释“为仁由己”之“为仁”为“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但对“克己复礼为仁”之“为”和“为仁”却不曾有具体的诠释。⑨《朱子语类》载有朱熹通过类比对此“为”字的诠释。
  《中庸》第十二章载有孔子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①这章同《论语》“颜渊问仁”章颇为相似的是,皆出现了两个“为”字,且同一章中,两个“为”字的意思不同。为此,朱熹将这两章进行了类比。《朱子语类》载:“‘人之为道而远人’,如‘为仁由己’之‘为’;‘不可以为道’,如‘克己复礼为仁’之‘为’。”②
  《论语》“学而”篇载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宪问”篇载有“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④,这两篇载有的这两句话中均出现“为仁”二字。为此,朱熹又将其分别与“颜渊问仁”章出现的两个“为仁”进行类比。《朱子语类》载:“‘克己复礼为仁’,与‘可以为仁矣’之‘为’,如‘谓之’相似;与‘孝弟为仁之本’,‘为仁由己’之‘为’不同。”⑤
  朱熹在此将“孝弟为仁之本”之“为仁”与“为仁由己”之“为仁”归为一类,并在注释“学而”篇“孝弟为仁之本”时强调,“为仁,犹曰行仁”⑥。由此类推,“为仁由己”之“为仁”意为“行仁”。
  从上述朱熹的类比中,不难发现,“人之为道”“孝弟为仁之本”“为仁由己”之“为”皆为行为动词,意为“行(仁)”;“不可以为道”“可以为仁矣”“克己复礼为仁”之“为”皆为谓语动词,意为“谓之(仁)”。显然,在朱熹看来,“颜渊问仁”章两个“为仁”,含义各不相同。“为仁由己”之“为仁”乃“行仁”,意为推行仁道、仁爱,“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⑦,意思明白,不曾有疑义;而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的诠释则曲折得多,在这里,他通过类比,以“谓之”释“为仁”之“为”。
  在朱熹的语境中,“谓之”又是何意?《朱子语类》载有相关问题:
  问:(《集注》)“解文义处,或用‘者’字,或用‘谓’字,或用‘犹’字,或直言,其轻重之意如何?”曰:“直言,直训如此。犹者,犹是如此。”又问“者”、“谓”如何。曰:“是恁地。”①
  朱熹明确指出,“谓”字即“是恁地”的意思,即“是这(那)样地”。对此,金履祥、何基均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之“为”字轻,《(朱子)语录》多作“谓之仁”“便是仁”②。可见,朱熹的“谓之仁”与“是仁”相通。因而,有必要考察朱熹“是仁”的真正意涵,借此进一步探讨朱熹以“谓之”类比“为仁”之“为”的究竟所指。
  在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的整体含义时,程颐释“为仁”为“是仁”,言:“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③朱熹加以引用,并常释“为仁”为“是仁”。《朱子语类》载:
  做到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④
  “克己复礼”当下便是仁,非复礼之外别有仁也。此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所以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若真个一日打并得净洁,便是仁。如昨日病,今日愈,便不是病。⑤
  克去己私,复此天理,便是仁。⑥
  圣人只说做仁,如“克己复礼为仁”,是做得这个模样,便是仁。上蔡却说“知仁”,“识仁”,煞有病。⑦
  在这些诠释“克己复礼为仁”的语句中,朱熹都用了判断动词“是”,强调“为仁”系“是仁”。他是在用“克己复礼”定义“仁”吗?朱熹曾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非以‘克己复礼’是仁”①;在讨论“‘克己复礼’当下便是仁”时,他还明确指出:“‘克己复礼’本非仁,却须从‘克己复礼’中寻究仁在何处,亲切贴身体验出来,不须向外处求。”②在朱熹看来,“克己复礼”并不等于仁,但只要“亲切贴身体验”,由它可以找到仁。“非是仁”“本非仁”与“是仁”显然自相矛盾,朱熹的“是仁”之释并不是以“克己复礼”定义“仁”,而是将“克己复礼”定位为“为仁之工夫”。学宗朱熹的黄震对此强调,“为仁之工夫,即是上文‘克己复礼’”③,直揭朱熹释义要旨。正如法国哲学家于连所强调的,要从语用的角度而不是字面的意思去解读传统经典里的话语,④朱熹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并非从字面上定义“仁”,而是从强调“克己复礼”工夫的语用角度定位“仁”。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