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孔安国” 相关
共 12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于经学的特色之一是提倡“经传相分”,即将经书和传注分开阐释。他对《诗经》、《周易》、《三礼》、《尚书》和《春秋》等经典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经文和传注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应该分别对待。此外,朱熹还批评了一些传注的伪作和误...
2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主张结合先儒传注与其他典籍,注解经典,治经上取长补短。他重视先儒的注经方法,善于引用其他文献,批判性地吸收各家观点,并通过比较穷究异同,最终达到准确理解经典本义的目的。
3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主张怀疑与辨伪精神,对经典进行审视与辨析。他根据流传情况、文体风格、字词用法、出现时间及思想义理等方面,提出了多种经学辨伪方法。
4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是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追溯到汉代,经历了多次发现、传世和辨伪的过程。朱熹怀疑其为伪作,李光地则坚称其真实性,为了维护朱子学的经典地位。朱熹认为《孔传》与《孔序》伪造,而李光地辩解说语言文字的差异并不能证明其伪。...
5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克己”的诠释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熹之前,对“克己”的诠释存在多种观点,包括“胜己之私”、“约身”、“治己”、“责己”等。朱熹在扬雄“胜己之私”的基础上增加了“身”和“欲”,以“胜身...
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从理与气、形体与私欲的关联以及天理人欲相对、“己”“礼”相对的角度来诠释“己”。他认为“己”指的是身之私欲,通过克制欲望可以变化气质,复归于至善的“天地之性”状态。同时,“己”与“礼”相对立,强调克己者必须复此身于规矩准绳之中...
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克己”的理解,他强调了“克”应该被解释为“胜”,这是在天理和人欲对立和排斥的关系中,需要付出十足的克己工夫才能战胜人欲、复归天理。此外,朱熹也强调了天理和人欲难以区分,需要明察秋毫才能判断。因此,“克己”之难在于私欲的难以...
9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讨论了汉代以来对《论语》“克己”的多种诠释和理解,以及朱熹对“克己”的独特诠释和其重要性。此外,还探讨了朱熹经典诠释和学术建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他学术内倾特征的表现和成因。
10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清代汉学家和宋学家对“克己”诠释的分歧入手,探讨了朱熹对“克己”的创造性诠释的背景、标的和基石。背景方面,朱熹等宋儒面对的社会现实和内在人心陷溺的问题,认为必须战胜私欲以拯救社会。标的方面,朱熹等宋儒面对佛道的挑战,试图整合佛道思想以...
11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介绍了朱子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影响。文章指出,朱子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既控制着庙堂之上的思想倾向,也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当中。同时,由于朱子对理学的义理阐发得尽其精微,朱门后学对朱子理学的新发展微乎其微,主要在阐释朱子对《四书》学...
12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文讨论了顾炎武等汉学家以经学的观点试图改造理学,并对朱子的经学传注进行了考辨。清代朴学继承并发展了朱子疑经的传统,批评和质疑了传统儒家经典,如《尚书古文疏证》、《河图原舛篇》、《古今伪书考》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