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2511 / 2724
37651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彩带 又称凤凰带,凤尾彩带,为凤凰装的配套饰品。彩带为自织,用蚕丝及棉纱混合编织,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间以少量白色,长160厘米,宽18厘米,两端留穗。佩带时有的垂于两侧衣衩,有的交叉垂于后面,表示凤凰尾巴。
37652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仙草糕 取仙草熬汁去渣,加入米浆凝结,切块拌糖或加咸味即可,具有清凉、消暑作用。仙草旧时为野生,今多人工种植。罗源县洪洋乡王认、飞竹祀坑等畲村群众尤喜制作并食用。
37653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糯米糍 先将糯米浸透后置饭甑蒸熟,舂成泥状,再分捏成饼状,用熟米粉或苏梅粉(苏梅为自种植物)粘上,或泡糖水即可食。糯米糍具有细、软、香的特点,十分可口,是畲族人招待客人的佳品,其制作方法亦传至汉族村,部分汉族群众亦会制作。
37654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什锦豆腐 主料为豆腐(比一般豆腐结实),配以猪蹄肉、蛏干、海蛎、蛤肉、虾仁、香菇、冬笋片、蒜头、生姜等辅料以及酒、盐、糖等佐料,用慢火烧煮至豆腐内部产生空隙而止。什锦豆腐的主、辅料为荤、素搭配,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37655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糯米粽 福州地区畲族群众喜食糯米棕子。除用竹叶包的竹叶粽外,还有毛竹笋壳、篓竹笋壳包扎的竹壳粽;用茅叶包扎成三角形或棒状的竿粽;用棕榈叶编成袋,装入糯米的棕叶粽。因粽子用不同包装物包扎,所以其味道也各具特点,尤以棕榈粽香味最佳。
37656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菠菠饼 菠菠饼又称“田菊糍”,先将菠菠花(即田菊花)煮熟,漂去苦汁,加入糯米粉捏成泥状为皮,内装以糖、花生仁粉、芝麻为馅,套上糕叶(一种植物叶)或柚子叶,置蒸笼蒸熟即可。菠菠糍味香、甜,具清凉消暑作用。
37657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药饭 药饭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青草药熬汤去渣,然后加入大米煮饭。常用的青草药有土茯苓、土黄芪、牛蒡子、枫树皮等,青草药用法有单种或数种合用,药饭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37658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姜饭 罗源部分畲族群众于春耕时有吃姜饭习惯。姜饭制作方法是先将锅烧红放入少许食油,然后倒入捣碎的姜末,炒片刻,加入水、盐以及大米(糯米、梗米均可)焖熟。姜饭具有味辣、香的特点,有消除疲劳作用。
37659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竹筒饭 竹筒饭为罗源畲族于上山等野外作业不便带饭或送饭时烧煮午餐的一种方法相沿至今。烧煮办法是先取毛竹一节,钻孔装入大米、辅料、佐料,加水后置火堆中烧烤,熟后劈开竹筒,将饭取出。竹筒饭味香可口,近年经改进后被端上餐桌。
37660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薯丸 以甘薯刮皮,捣成泥状,渗入番薯粉拌后,捏成圆形,加入佐料煮熟即成,酷似鱼丸,松软味美,老幼皆宜。
37661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芋丸 以芋头煮熟去皮,拌番薯粉揉成泥状为皮,以瘦肉丝、姜末、葱米为馅,煮熟加醋即成。为传统宴席菜肴之一。
37662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芋溜 以芋头煮熟去皮,渗入番薯粉揉成泥状,用刀切成小片,倒入备好的汤内煮熟。
37663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笋菇煲 取鲜嫩冬笋和干香菇,置陶瓮内用木炭烧煮,其味清香甜美。
37664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苦蒜饼 用野生的苦蒜切段,倒入番薯粉加水搅拌均匀,置锅内烤成。苦蒜饼味香可口,原为畲族群众下饭菜肴之一,近年已被挖掘,端上餐桌。
37665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螃蟹酱 罗源的飞竹、霍口、西兰、松山、起步等地畲族有酿吃螃蜞酱的习惯。每年夏收之后畲族妇女皆到罗源湾沿海滩涂捉捕小螃蟹,舂烂并用苎布虑渣,加入食盐、红粬腌制,其味甚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