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16 / 3354
226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朱熹的教育思想。
227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228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我们已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朱熹近五十年时间在各地从事讲学活动,对朱熹的教育家地位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注重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对朱熹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地位给予较高的评价。朱熹对南宋时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了缜密思考和孜孜...
229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这对两宋三百二十年的教育史而言,朱熹讲学活动就占了近六分之一的时间,可谓不短。就学术思想方面而言,产生于北宋而成于南宋的理学就是以朱熹为核心人物,其长期的讲学活动,使理学成为举世瞩目的思想体系。
230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二十岁往老家徽州婺源便有亲朋好友诸子弟随行问学,宽泛而言便由此开始了教育生涯,而真正从事教育活动,主要就是从事著述与讲学活动,即便是在同安县四年、南康军二年多、浙东一年多、漳州一年多、长沙三个月、御前一个月多的为宦期间,也少不了讲学活动,故...
231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朱熹曾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者也。就是以专心致志的态度来对待教育,朱熹具有诚挚的敬业精神,都会凭借自己内心的意识活动认真地对待教育事业。朱熹说:某尝言“吾侪讲学,正欲上不得罪于圣贤,朱熹以书院为阵地”朱熹登第后五十年,入仕后任地方官者仅九考。...
232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作为教育家的朱熹,与各地学校的关系非同一般,特别是其一生与书院结下不解之缘。朱熹亲自参与同安县学的建设,还亲自创建有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沧洲精舍,修复的书院就有闻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以及倡修湘西精舍,这些校舍建设的成...
233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胡瑗、范仲淹、王安石、程颢、程颐、张栻、吕祖谦、陆九渊、朱熹等数人,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培养人才。从不用学规、学则来约束学生。其门生杨简在《象山先生行状》中说:即去今世所谓学规者,胡瑗在湖州州学定有学规!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最...
234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强调小学教育,也重视大学教育,还对学前教育、女子教育和特长教育给予关注。既重视文化知识的授受,也强调对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重视;既重视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探讨,也重视对自然学科知识的钻研、掌握及应用。朱熹的大学教育,是指...
235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官立小学的课程一般是识字、诗赋和经术,有的使用与官立小学一样的教材,有的则使用非官方的由著名学者编写的教材。朱熹在同安主簿任满归崇安五夫后便办家塾,编成《论语训蒙口义》、《训蒙绝句》、《训学斋规》等。朱熹亲自编纂蒙学教材,其中有儿童启蒙教材...
236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朱熹早年同多数宋代士大夫一样好佛老,朱熹逃禅归儒,走上钻研儒家经典著作和自觉修养儒家思想的道路。朱熹自我承认早年无书不读,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的所谓儒释道兼修,批评本朝士大夫们浸淫异端之说——援道入儒、援释入儒,以纠正那些或...
237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如门人林用中、黄榦、刘爚、胡安之、陈埴、李燔、陈宓、黄义勇、张洽、林学蒙、蔡念诚、邓绹、辅广、赵师端、钟震、黎贵臣、吴雄、刘清之、陈文蔚、袭盖卿、蔡沈等,以及大批再传弟子如真德秀、蔡模、王柏、赵复等,朱熹生平对教育的一贯重视,朱熹与门人论胡...
238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开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性中固有“四端”即仁义礼智的萌芽,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使“四端”不断扩充,最终“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把“明人伦”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地提出来。...
239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孔子这句话是说人生下来各个人的素质基本相近,但由于周围的环境的习染,人的本质即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才能促进人性向好的方面发展。在这里,孔子明确提出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这可说是朱熹对上述两种“性”的高度概括。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人...
240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参考文献
孔子极重视政治、伦理教育,“仁”是他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他对学生“教以人伦”,使他们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懂得了这套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和伦理规范,他们就会理解统治者行仁政的道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