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143 条 120 / 2343
1786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齐鲁文化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其地位贡献,可以西汉末年为界。文化的“圣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由“重心”到“圣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齐鲁形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心”之地,与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
1787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山东的区域文化,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山东区域文化历经数千年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是一条穿越时空、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对区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发掘它的珍贵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既是当代山东人的历史责任,也是建设面向未来新文化的必然要求,而《...
1788
目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1789
绪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山东省农耕文明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枣庄到20世纪60年代才成为地级市。今天的枣庄市版图,是由原滕县和峄县合并而成。
1790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处在欧亚大陆桥和我国3条南北“黄金通道”的十字路口。枣庄的地形略呈平行四边形,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
1791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地区开发较早,但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多变,呈现出“封国分领,多县分治,缺乏专治,由繁到简”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枣庄市的地域文化呈融合性和多样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前,枣庄区划沿革大致分为4个时期。
1792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是一个因运而兴、因煤而建、因战成名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枣庄地区仍设峄、滕2县。1950年,峄县和滕县同属滕县专区。枣庄市的城市转型战略,因思路正确、政策到位、落实得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于全省...
1793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是农耕文明出现最早的区域之一,7300年前的北辛人,已经过着较为稳固的定居生活。可是,轴心时代的枣庄,并不属于齐鲁之邦,而是受邹鲁文化滋养、齐楚吴文化辐射的区域。不同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创造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构成民族精神主干的灿烂文化。
1794
上编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处于海文化区,古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丰厚,现已发现多处细石器地点和遗存。早在距今约15000~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在这一带活动。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这里已出现较为稳定的农耕文化。经过多次文物普查,全市共...
1795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枣庄境内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遗存的分布、赛庄细石器文化特征、北辛遗址与北辛文化、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北辛文化主要特征、北辛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农业经济、葬制与葬俗、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等。
1796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细石器文化是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一种文化形态,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迄今为止,枣庄境内已陆续发现细石器地点和遗存10余处,出土各类细石器百余件,填补了本地域原始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
1797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山东地区的细石器遗存集中分布于沂、沭流域和汶、泗流域,最早发现于临沂市相公乡凤凰岭。处于鲁南浅山丘陵地带的枣庄市也陆续发现了多处细石器地点,大都分布于山前坡地或地势稍高的丘陵边缘地带。
1798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枣庄地区出土细石器标本近百件,分为四大类,即石核、石片、一般性石器及下脚料。其中以石核石器居多,石片石器次之。依用途划分,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石器的材质主要是燧石、石英石,原料主要来自于附近河滩的砂石堆中,岩性以燧石尤其黑色燧石较多,...
1799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较早期的原始文化,因北辛遗址而得名。主要概括北辛文化命名地——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北辛文化主要特征。
1800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 类型: 正文
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西北距滕州城区约別公里。遗址分布于薛河故道南岸的河旁高地之上,东、西、南三面临水,地处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100多米。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是新石器时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