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24
颗粒名称: 四、文化特点与历史贡献
分类号: K901.6
页数: 8
摘要: 枣庄是农耕文明出现最早的区域之一,7300年前的北辛人,已经过着较为稳固的定居生活。可是,轴心时代的枣庄,并不属于齐鲁之邦,而是受邹鲁文化滋养、齐楚吴文化辐射的区域。不同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创造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构成民族精神主干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 枣庄市 文化特点 历史贡献

内容

枣庄是农耕文明出现最早的区域之一,7300年前的北辛人,已经过着较为稳固的定居生活。可是,轴心时代的枣庄①,并不属于齐鲁之邦,而是受邹鲁文化滋养、齐楚吴文化辐射的区域。不同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创造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构成民族精神主干的灿烂文化。
  自北辛文化至夏商时期,枣庄大地上相继出现了聚落组、聚落群,跨人部落方国时期,成为封国食邑密集地区。境内有薛、鄭、偈阳、滕、倪、小邾、滥、下邳等古国或方国,创造了灿烂的古国文化。“历代以来,史不绝书,其山川之灵秀,人物之杰瑰,虽通都大邑,亦蔑有过焉者也。”®夏代的奚仲、商代的仲虺,一个是造车鼻祖,一个是平衡贵族与平民利益关系的贤相,成为科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先知般人物。名人辈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墨家学派的科学圣人墨子,在操作层面注重技术发明的鲁班,是春秋战国之交科技界的双子星座。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鲁班对“艺德”的要求,已经超出科技领域。儒家治国理念最早的实践者滕文公,养士三千的孟尝君,勇于自荐、脱颖而出的毛遂,至今仍然是有志之士的精神偶像。两汉时期,“承、兰陵文学,以经术为郎、博士者,仍世不绝”,“有声迹者甚众”③,经学大师层出不穷。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传承古代礼仪的叔孙通,凿壁偷光、自学成才的汉丞相匡衡等,在历史星空中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永嘉之乱”后,士族纷纷南迁,附载于学人身上的文化资源流失,文化陷于千年沉寂。明清以来,随着大运河开通,中兴公司成立,枣庄地区成为融汇南北、沟通中西的桥头堡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活力高地。
  在七八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枣庄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发现各类文物古迹1500多处。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全市已确立2项国家级、19项省级、47项市级和1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确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人。许多民间演艺,立足草根,出于庙堂,成为雅俗共赏的瑰宝。
  枣庄地域文化的形成,根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构成,既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固化,又积极地接受外来文化的挑战和补充,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传统规定性和时代开放性相结合的文化体系。其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明显的早发性。枣庄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早发性,从该区域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能够证明史前时期这里是人口密集、文化领先的地区。其中,山东省内极少的细石器文化遗址、遗迹,枣庄境内发现多处。在薛河流域,还发现了早于北辛文化的后李文化踪迹。考古资料表明,枣庄地区农耕文化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北辛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配套齐全的耕作、播种及收割工具,证明当时已经进人原始锄耕阶段。经过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发展,农作规模和农耕技术持续提高。在枣庄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炭化的谷物,在庄里西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炭化水稻籽粒。这些实物表明,生活在枣庄地区的先民,不仅从事旱作农业,也从事稻作农业。正是由于农业经济铺垫的基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薛河下游产生了海岱文化区最早的古城,原始氏族相继跨人部落方国时代。
  第二,突出的融合性。枣庄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缘优势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本区域处于鲁、齐、楚和吴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峄固鄙小县,然当鲁与齐、楚之交,英雄战争之地也”®,由于地缘因素的特殊,枣庄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形态。战国时代,民风任侠守信。两汉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孝悌观念浓厚、事死如生、慎终追远的淳厚民风。“其质直怀义,类鲁;其宽缓阔达,类齐;其轻剽任气,类楚。”民风的核心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虽洙、泗之教犹在人心”,但民风“迁染于诸国者,亦多有之” 。
  第三,显著的时代性。枣庄地域文化既自成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枣庄境内的几个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固守自己价值的同时,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生存之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拉锯”形势,不同价值观在这里落地生根,融入本地水土。大运河改道经过枣庄之后,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独具鲁南特色的运河文化。中兴公司成立之后,以民族利益为主体、接纳外来价值观的中兴文化应运而生。台儿庄大战之后,民族精神在反思中弘扬,生成了自强不息与呼唤和平相统一的大战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枣庄地域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四,丰富的多元性。枣庄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生存形态,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在45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丘陵、平原、湿地相互穿插,不同“活法”的人群,能够随时交流生存智慧。大运河改道经过枣庄之后,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居民“由农从渔”、“由农从运”、“由农从工”、“由农从商”,“盖峄地被山戴河,南接江淮,以区区一隅,中具五民”②。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信仰体系,社会构成的复杂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基础。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共存,窑神、妈祖、金龙四大王、泰山娘娘、观音菩萨等民间信仰遍及城乡。乾嘉时期的台儿庄,有72座庙宇,成为宗教建筑最密集的城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催生了枣庄地区的近代文明。
  历经几千年形成的枣庄地域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地域文化的历史贡献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孕育了中国早期农耕文明。枣庄的薛河流域,是中国早期原始农业的发祥之地,在距今17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薛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已经定型并基本稳定。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多种温带植物,是海岱文化区最早的农业种植区之一。除了粟类作物,也种植水稻。1964年,在滕县(今滕州)北辛村发现的早于大汶口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北辛文化”。在北辛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谷类加工工具;不远处的庄里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稻谷颗粒。北辛文化遗址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锄耕文化之一,从出土的配套齐全的锄耕、播种及收割工具来看,北辛人已经进入原始农业锄耕阶段。北辛文化揭示了7000年前先民的定居、繁衍状况,不仅为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理清了脉络,而且“为寻找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源头,探索东方农业起源等课题,向前迈进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为深人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于1982年编人国家历史教科书。1992年,北辛文化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开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新纪元。夏商周时期,枣庄地区巧匠云集,出现了多位科技理论家和发明家,无论是科技思想还是操作层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源地之一。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巧匠鲁班,都是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薛国由东夷古国演变为夏朝封国。奚仲在奚公山(今薛城区境内)下发明了最早的马车,使陆路交通运输发生革命性改变,推动了城邦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进程。墨子以“兼爱”、“非攻”、“强国”、“尚贤”为核心的经世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三物论”,与古希腊哲学家的“三段论”、古印度先知的“三支论”,共同构成逻辑学的基本体系。其小孔成像、杠杆定理、机械制造、数学概念等,既是领先世界的古代科技发现,也与现代科技原理相通。鲁班是土木工程专家和工具发明家,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领域,都有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科技文化遗产。
  第三,丰富和繁荣了城邑文化。夏商周时期,枣庄一带的方国、封国密集,相继出现了徐、薛、缯、倡阳、上邳、郷、滕、小邾、滥等小国。这些以城垣为显著特征的方国、封国,有的是由东夷古国发展而来,有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方国或封国,有的则是附庸小国。大量城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人新的历史阶段。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国,地下遗物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虽然经历了数千年历史风雨,一些古城址仍然保存在广袤的原野中,向后人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商周时期,海岱文化区方国、封国并立,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不同区域文明相互融合。这种碰撞和融合,加快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枣庄地区的方国特点是密度大、面积小、数量多,既有东夷土著古国,又有封建制小国。不但具有土著文化特点,还受到商、周文化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邑文化。
  第四,发展了两汉经学,创造了汉画像石艺术。在汉武帝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作为国策之后,儒学成为汉朝的官方哲学,解释儒家经典的经学上升为显学。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枣庄地区相继涌现了眭弘、颜安乐、马宫、疏广、疏受、匡衡、王良等经学大师。他们的思想观点及言行,对当时和后世的政治、学术、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画像石是古代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不能绕开汉画像石。枣庄不但是汉画像石艺术的起源地、主要产地和命名地,还是我国最早运用考古学方法对_像石墓葬进行科学发掘的地区之一。枣庄汉画像石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样化的雕刻技法和漫长的延续时间而闻名。枣庄市共收藏近千块珍贵石刻,滕州汉画石馆收藏的精品,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汉画像由当时的能工巧匠创作,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的雕塑、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形成了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为“避黄行运”而开通的台儿庄伽运河,在中国水利史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河道总督靳辅评价说:“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伽河之绩。”①洳运河开通之后,“峄县乃为转漕之常道”,台儿庄因此成为南北建筑、商贸、宗教、饮食、民风的交融之地,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郎中、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客等三教九流来这里发展,形成了独具台儿庄特色的商埠与商旅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纤夫文化、尚勇文化和多元信仰文化体系,为中国的运河文化丰富了内涵。
  第六,开拓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瓷文化和土陶文化。枣庄境内的中陈郝瓷器和伏里土陶,是当地两大特色产品,分别代表了本地域的瓷文化和陶文化。这些器物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历代工匠和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中陈郝瓷窑一度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瓷器之乡,享有“江北第一民窑”的美誉。烧制年代始于北朝,下迄明清,延续了1600多年,是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遗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以煤为燃料的瓷窑。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庄民间传统工艺繁多,洛房泥玩具、王楼年画、滕州松枝鸟、张范剪纸、庞庄麦秸手编、张汪竹木玩具、峄城石榴盆景、割绒鞋垫等,彰显着枣庄人的巧手慧心。其中,伏里土陶生成于民间艺术沃土,与当地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凝聚着浓重的乡村气息,散发出鲁南大地的泥土芳香。它承载着枣庄古老的地域文化和先民的精神情感,被誉为“ 土陶品种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
  第七,诞生了辉煌的中国近代工业文化。19世纪末叶创办于枣庄的中兴煤矿公司,是中国民族工业步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枣庄因此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兴公司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被誉为“中国活着的民族工业史”。中兴公司是清末最大的股份制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任董事会长、两任民国总理(周自齐、朱启钤)任财务总监的企业。张作霖、张学良、张勋、倪嗣冲、赵尔巽、任振采、陶湘等20多位近代社会名流都参与了中兴公司的建设和管理。中兴公司发行了中国第一支筹集民族资本的股票,率先实施了机器采煤,立井提升,拥有自备发电厂和自建铁路运输。是旧中国唯一能与外煤竞争的矿业翘楚,谱写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壮丽篇章。中兴公司还投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参与了多所大学的创办,是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股东。这一完全由中国人开办、纯民族资本的企业集团,为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兴公司作为一个特殊平台,吸引了各路精英前来创业和淘金,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景观,在矿区形成了一种连通世界的文化气候。开放的矿山文化与封闭的农业文化由碰撞到合流,使枣庄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八,弘扬了提振民族精神的大战文化。台儿庄大战,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抵御外侮的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胜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民族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大战期间,中国军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震惊了世界,鼓舞了国人。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在“亡国论”声调甚嚣尘上的历史关头,台儿庄大捷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整合,凝聚力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战后遗留下来的53处遗迹,成为警示后人的精神财富。2008年,枣庄市委、市政府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重建台儿庄古城,使台儿庄成为全世界二战遗存最多的城市,也是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在古城的核心区,保留了一片大战遗址,以几座留有累累弹痕的老房子为依托,建成大战遗址公园,向游客展示战争的罪恶、战争的破坏力、战争给人类的精神造成的创伤。将既血腥又悲壮的精神遗产导向和平与自强,为大战文化赋予普世价值。
  第九,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枣庄人具有坚强不屈、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不仅记录了革命先贤在激情燃烧岁月创造的丰功伟绩,更体现了战争年代的枣庄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1926年4月,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派纪子瑞到枣庄矿区开展工运工作,建立了枣庄矿区支部。丨935年2月,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派郭子化同志到抱犊崮山区开展农村工作,建立了鲁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枣庄境内建立的根据地。1938年5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抱犊崮山区组建了抗日武装,当年12月,罗荣桓、陈光带领八路军——五师东进山东。1奶9年5月,开辟创建了祈蒙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抱犊圍是一十五师挺进山东腹地之后最早的立足点。此后成立的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枣庄的英雄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两支地方部队在津浦铁路枣庄沿线和运河两岸,以游击战的形式与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目前,枣庄已经被列为革命老区,台儿庄大战遗址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际学界在对不同文化体系进行评价时,公开的说法是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抛开外交辞令,应该承认文化形态具有影响大小和生命力强弱之别。率庄地区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起来的文化财富,相当一部分内容进人了文明史的主干。这既是由其自身的内涵所决定,也是文明演进中人为的选择。我们可以看成是枣庄人的骄傲,更是文化史的幸运。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基点上审视这一幸运,我们感谢上苍赐给枣庄大地的丰富资源,这适宜先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为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足够的衣食保障和长期营造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夏商周时期的先贤,为民族文化底色的形成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永嘉之乱”后的千年沉寂,看似进入文化长夜,但是在点点星火中,孕育着后来的“文艺复兴”。伽运河的开通,为枣庄的文化繁荣注人活力。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使枣庄成为引进吸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舞台,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碰撞,使枣庄再度成为文化高地。在历史的演进中,不仅凝结出灿烂的文化景观,也陶冶出枣庄人吃苦耐劳、务实进取、热情质朴、豪放豁达的文化品格,以及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昂首不屈、和谐共进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品格,是枣庄地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必将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力量源泉。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