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辛遗址与北辛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北辛遗址与北辛文化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较早期的原始文化,因北辛遗址而得名。主要概括北辛文化命名地——北辛遗址、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北辛文化主要特征。
关键词: 北辛遗址 北辛文化

内容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较早期的原始文化,因北辛遗址而得名。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人们认识,始于1978年至19乃年对该遗址的发掘。据碳14测定的年代,距今约7300~6300年。北辛遗址的发现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为大汶口文化找到了渊源,而且将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整整提前了一个时期,为追溯中国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和农业的起源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一、北辛文化命名地——北辛遗址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西北距滕州城区约別公里。遗址分布于薛河故道南岸的河旁高地之上,东、西、南三面临水,地处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100多米。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是新石器时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现存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100米 (南部被北辛村庄覆盖),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北辛遗址发现于1964年。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滕县文化馆沿薛河流域进行田野调查,在这里采集到一批与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片,推测其年代可能早于大汶口文化。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历时85天。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清理灰坑60个、窖穴2个、儿童瓮棺葬2座,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北辛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出土的遗物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和特点与大汶口文化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不仅早于大汶口文化,而且两种原始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应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和一定的分布区域,因而被考古界命名为“北辛文化”。作为海岱地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1982年被编人国家历史教科书。1992年,北辛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北辛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北辛文化距今7300〜6300年,大约延续了1000多年。根据环境考古资料,北辛文化正处于地质时代的全新世大暖期,尤其距今7200~6000年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各地气候均较为暖湿,季风降水几乎波及全国。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大部地区覆盖着亚热带森林植被,气温与现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基本相似。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的开展,对于人类的进化、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北辛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兽骨、鱼骨和贝壳等动物的遗骸,经鉴定种类有家猪、牛、梅花鹿、獐、麋鹿、貉、獾、鳖、龟、青鱼、丽蚌、中国圆田螺及狗或貉的粪便。另外遗址植被群落也比较丰富,基本反映出遗址周围古植被状况。通过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孢粉分析,发现样品中包含有禾本科、夹竹桃科、苋科、藜科、水龙骨科、豆科、菊科、桦科、紫草科和懈属、榆属、蕨属、栎属、松属、柳属、蒿属、蕨尾、凤尾藻、粉骨蕨等植物花粉或孢子。还发现有生长在潮湿环境下的双星藻、同心环纹藻。遗址第二文化层湿生植物孢粉含量较高,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今潮湿,沼泽也比现在范围更大。第四文化层木本科植物和喜暖栎属花粉含量较高,表明当时气温可能比现在高2℃~3℃左右。遗址附近水域广阔,湖沼密布,芦苇杂草丛生。先民们除了从事农作、渔猎,还在水边草地捕获各种动物,在丛林中采集果实,以弥补生活中食物资源之不足。周边地区的环境考古资料也支持了以上分析,在各地北辛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动物种类有家畜、家禽、野生哺乳动物、鱼类以及介壳类遗骸,还有许多已炭化的果核。经鉴定,家禽、家畜有鸡、猪、狗、猫、牛;野兽有虎、熊、狼、鹿、狍、獐、貂、獾、狐;爬行类动物有鳄;水生动物有青鱼、草鱼、龟、蚌、螺等。表明北辛文化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各遗址所处自然环境优越,附近大都分布广阔的水域,草木丛生,森林茂密,气候较今日温暖湿润。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定居生活和农业种植,为原始渔猎、采集和家畜词养提供了必要条件。北辛文化时期人类活动范围已有所扩大,遗址大都分布在山麓台地、土岗、湖泊沿岸和冲积平原地带,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
  三、北辛文化主要特征北辛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大体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早期距今约7300~6800年,中期距今约6800~6400年,晚期可能延续到距今6100年左右。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脉的南北地带,其范围西抵京杭大运河两侧,东到黄海之滨,南达淮河故道,北至黄河以北。据一些学者研究,北辛文化的形成具有多元因素,分布于鲁中南地域的北辛文化有可能受到来自西南方向的裴李岗文化的影响,而泰山北侧地区的北辛文化主要来自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表现出了较后李文化明显的进步性、复杂性,它的起点高,地利更好,发展顺利。因此,它的分布范围能够逐渐扩大。”据考古发掘资料,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聚落,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过着比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北辛文化的房址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建筑,多为圆形,面积不大。当时葬俗已趋于复杂,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没有发现木质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此外骨器、角器、牙器、蚌器十分发达。北辛遗址的文化堆积单纯而又丰富,文化层分为四层,除第一层耕土层下有大汶口文化遗迹外,其余三层均为北辛文化堆积,说明北辛居民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北辛遗址的遗迹主要有灰坑、窖穴和陶棺葬。清理的60个灰坑,以椭圆形为主,还有圆形及不规则形状,有的灰坑底部放置猪下颂骨或完整猪头骨。2个窖穴的平面略呈椭圆形,窖内出土的遗物全是北辛文化陶片和残石器等。两座陶棺葬(瓮棺葬)墓坑为东西向,平面略呈椭圆形,以深腹罐或鼎为葬具,内置婴儿骨架。遗址出土的遗物比较丰富,仅石器就有1000多件,磨制和打制技术并存。打制石器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器形规整。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呈梯形的石斧。这种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耕地,属于用途较为广泛的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通体磨光,制作比较精致讲究,种类有铲、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磨饼、杵和匕首等。其中,长方形大石铲、圆头三角形磨盘具有显著特色。磨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形状各异,器形较大。
  遗址出土的骨器、角器、牙器、蚌器数量较多,制作精致,形式复杂,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截、劈、削、刮、磨等工艺,先制成器物雏形,再打磨表面。这些器物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鹿角锄、蚌镰、蚌铲;与渔猎有关的骨牙蚌镞、骨鱼镖和梭形器。此外,还有凿、锥、匕、针、笄等物。由这些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纺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都有了初步发展。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均为手制。夹砂陶大都夹有细砂,少数内掺碎蚌片,以降低陶坯变形或破裂的几率。因此,夹砂陶器常用作炊具。泥质陶多以颜色纯正的红陶为主,大的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手制痕迹比较明显,器形也不甚规整,说明制陶工艺尚处在原始阶段。器类主要有鼎、釜、钵、小口罐、深圜底罐、碗、盆、盘、壶和支座等,其中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顶体为北辛文化典型器物。陶器纹饰主要有堆纹、篦纹、席纹、乳钉纹、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等。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均比后李文化有明显的进步。北辛遗址出现的用陶罐、陶鼎埋葬婴儿习俗,灰坑中瘗埋猪下颌骨及完整猪头骨现象,表明当时已产生了某种原始宗教观念或信仰。北辛文化经过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种植水平不断扩大提高。其社会性质逐渐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也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在海岱文化区找到了早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基本上弄清了北辛文化的物质文化面貌和分布范围。随着田野考古资料不断丰富,为海岱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