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临洮县” 相关
共 3161 条 42 / 211
616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财政支出项目,民国16年(1927年)有:党务费、立法费、行政费、司法费、公安费、财务费、教育费、公用事业费、农矿工商费、卫生费、地方工程费、债款偿还费和救恤费等。但支出详细情况,无从查稽。民国21年(1932年)财政支出简况。
617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财政监督的方式有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
618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卷记述了民国时期和1949年至1985年,临洮县金融机构和货币的沿革、货币流通、民间信贷、银行信贷、储蓄、公债、集资及保险等金融活动的概况。其中,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行在遵循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货币信贷政策,有计...
619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军入甘,在兰州设立西北银行分行,临沸县设分理处,为临洮第一个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筹军饷。民国19年(1930年),国民军东下讨蒋,西北银行即告结束。
620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最早行使的货币从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物来看,为春秋战国时的刀币,秦代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汉时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以及明清时的制钱(俗称麻钱)等。至民国初年,清代所铸造的康熙、乾隆、道光等制钱,仍在市场流通。
621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最早行使的货币从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物来看,为春秋战国时的刀币,秦代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汉时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以及明清时的制钱(俗称麻钱)等。
622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银元兑银两:民国3年(1914年)为1元兑7.2钱(市场折算价)。民国22年(1933年)废两改元后,为1元兑7.15钱。
623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2年(1933年)以前因市面流通银元,金融与物价相对稳定。自民国24年(1935年)改行法币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发动内战,财政连年赤字,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物价逐步上涨。
624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立的仁西当是同治变乱后的笫一家当铺,随后发展至十数家。这些当铺是一种变相的民间信贷机构,以收受有价值的衣物、首饰、金银、玉器、古董等物作为质押品,谋取高利。当铺有大当、中当、小当之分,当价大都是所当物品市价...
625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立的仁西当是同治变乱后的笫一家当铺,随后发展至十数家。这些当铺是一种变相的民间信贷机构,以收受有价值的衣物、首饰、金银、玉器、古董等物作为质押品,谋取高利。
626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喜忧会”等集体信贷组织的发展,民国15年(1926年)在官商仕绅的参加下,又出现了一种全县性的农业信贷组织“狄道县丰黎义仓”。到1949年有粮食250市石(37.5万斤),有现金3万余元。粮食春贷秋收,现金作婚丧贷款,兼贷给小商和小手...
627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以前,临洮无工商信贷机构。民国26—33年(1937年一1944年),甘肃省银行临洮分行、中国农民银行临洗办事处及临洗县银行相继成立,争向工商业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开展汇兑、贴现、买汇、押汇等业务,对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
628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县人民银行成立后,即开办储蓄业务。1950年底,有余额1.7万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储蓄直线上升,1956年余额为54万元,1965年为99.3万元,1978年为287.1万元,1984年突破了1000万元...
629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临洮县人民银行成立后,即开办储蓄业务。1950年底,有余额1.7万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储蓄直线上升,1956年余额为54万元,1965年为99.3万元,1978年为287.1万元,1984年突破了1000万元...
630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发行的公债中,临洮及洮沙负担情况为:民国4年(1915年)国民政府发行国内公债。临洮县为白银6000两,洮沙县为白银1000两。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