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以前,临洮无工商信贷机构。民国26—33年(1937年一1944年),甘肃省银行临洮分行、中国农民银行临洗办事处及临洗县银行相继成立,争向工商业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开展汇兑、贴现、买汇、押汇等业务,对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商人囤积居奇,银行信贷又推波助澜,使劳动人民深受剥削,贫困日甚。1949年8月,临洮解放时,省、县两行共有未收回法币7笔,计379万元,银元质押放款33笔,计5145.20元,小麦实物贷款2笔,计521.4石,银元定期存款5笔,均由人民银行按当时物价,折•介为人民币清理收冋和偿还。当年11月,人民银行县支行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立即开办了工商信贷和汇兑业务,发放私营工商业贷款旧人民币1500万元(介新人民币1500元)。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银行工商信贷的重点是支持国家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以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当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银行对合法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者,在信贷上适当支持;对投机倒把,唯利是图,不利国计民生者,坚决限制,从而稳定了物价,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年,紧缩了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促使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帮助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1956年,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银行对公私合营企业利手工业合作社发放贷款38.2万元,积极支持他们按社会主义原则进行改组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对顺利完成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8年,银行实行大收大放,放弃了信贷原则,敞开供应资金。1959年又实行全额信贷,把企业需要的流动资金全部包下来,这种只讲需要,不讲管理,只讲简便,不讲效益的作法,结果使贷款被大量挤占挪用和积压。1961年底,全县发放的工商贷款屮不合理占用额达42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6.5%。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中,银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管紧管严贷款,积极帮助企业处理积压物资,淸理收回被挤占挪用的贷款,对不能扭转亏损的企业停止贷款,促使关、停、并、转。同时,认真贯彻信贷原则,大力支援企业发展生产,扩大商品流通,使贷款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对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65年与1962年比较,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而工业贷款却下降了88.3%,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27.3%,而商业贷款却下降了13.4%。
文化大革命期间,银行信贷工作受到干扰,因而放松了贷款的管理和监督,贷款上升的幅度超过了工业产值和商品零售额的增长。1972年和1966年比较,全县工业贷款由7.1万元上升到131万元,增长了17倍,工业总声值由259万元增加到750万元,只增长了2.9倍,商业贷款由548.7万元上升到1394.1万元。增长了154%。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540.9万元,增加到3358万元,只上升了118%。
1977年至1978年,由于左的错误没冇肃清,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值,不讲经济效益,盲目采购,粗制滥造,致使材料、产品大量积压,不合理资金占用继续上升,在1983和1985年两次清理中,对1980年以前入库的质次价高和失去使用价值的机电产品和其它物资,按国务院规定削价或报废,共计损失达36.7万元,因而冲减了国家划拨的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银行工商信贷工作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以往企业按计划生产和收购,银行按计划予以贷款,不讲经济效益的作法,执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和以销定贷的原则,提高了信贷资金的效益。改变了过去只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的作法,开始发放屮、短期设备贷款,相应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当年共发放固定资产贷款57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33.2万元,集体商业贷款36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搞活了经济。1985年将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了企业补充自冇流动资金的制度,贷款按核定的销售资金率掌握发放,扭转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吃大锅饭的状况,改革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互相融通的原则,加强了宏观控制。通过一系列改革,银行信贷管理得到加强,企业流动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年与1979年比较,与银行有贷款关系的国营工业企业,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由63.22元,降为57.47元,降低9.1%,资金周转由277天,降为259天, 加速6.5%。国营商业企业百元销售额占用流动资金由30.82元,降为27.07元,降低12.17%,流动资金周转由111天,加快为97天,加速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