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中国” 相关
共 934 条 7 / 63
91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石窟中的50多个洞窟内,保存了130多幅古代舟船的形象资料。壁画上所绘的舟船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进化,似乎可以作为一部船史来读:北周、隋代是小舟和筏之类;唐代以后,渐次出现大木板船、帆船和各类楼船、庐船等。如:北周第296窟窟顶人...
92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挂帆扣,以示该船可根据风力随时调整速度;在船的尾部,有一船夫把棹掌握航向,此棹有舵的作用,但只能在江河湖泊中使用。宋代第55窟南壁所绘的海船为一艘大型弯庐帆船,舱内有庐篷式上层建筑,船尾从上插下二棹。榆林窟宋代第38窟前室南壁绘一大型双头双...
93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又有俗语云:“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佛教的理想世界也不例外。
94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麦类、粟、黍、粳米和豆类,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而小麦在食用前必须要加工成面粉,因此面食是敦煌人最常用的主食。
95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蔬菜和瓜果是敦煌人的主要副食品。蔬菜主要有葫芦、生菜、豇豆、葱、韭菜、萝卜、蔓菁等。
96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地区南靠祁连山,甘泉河流域是农业分布区,农业区周围大部分是沙碛地带,在甘泉河、都河下游河流浸出低洼带,积水成湖,形成一批湖泽、草滩,是放牧的良好场所。另外,苦水流域和甘泉河上游地区,也是当时敦煌的主要畜牧区。
97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人对佛教有着虔诚的信念,这不仅表现在开窟造像、拜佛念经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们殷勤、频繁的供养斋僧等佛事活动中。向僧人布施斋饭,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98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曲子词五首内容。
99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王梵志诗五首的具体内容。
100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秦将昔时坑赵卒,入深谷,排一重刀,布一重弩。四面挟拾,百卒千遭。 逼如地网,何易(异)天牢。欲入地兮无处窜,欲仰天兮无处逃。谷深涧远,山峻天高。陌刀下兮声劈劈,人声枉兮沸嘈嘈。刀光白,人气粗,血流涧下如江湖。十队五队莲花剑,百般[千般]金轆...
101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蒋王府参军沈伯贵,前随王任安州之日,住在安陆县保定坊黄仕强家停。其仕强先患痃癖,连年累月,极自困焉。去永徽三年十一月,忽然身死。
102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段记录了有关敦煌婚嫁风俗的记载。
103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了区别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在服饰、车乘、器物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僭越。但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新郎新娘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可以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如士庶之辈可以穿戴卿大夫的冠帽,这就是“摄盛之俗”。《周礼...
104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据敦煌文献记载,婚事全过程分为通婚和成礼两个阶段。通婚阶段是先由男家向女家发出“通婚书”,向女方家长致意问候并正式提出婚事,同时携带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受函接受聘礼,回以“答婚书”。
105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古代敦煌称离婚为“放妻”,又称为“夫妻相别”,这反映了唐代婚姻中的“和离”“两愿离”制度。《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律》“诸犯义绝者离之”条中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又阐释说:“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