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缛的婚事程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87
颗粒名称: 繁缛的婚事程序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据敦煌文献记载,婚事全过程分为通婚和成礼两个阶段。通婚阶段是先由男家向女家发出“通婚书”,向女方家长致意问候并正式提出婚事,同时携带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受函接受聘礼,回以“答婚书”。
关键词: 中国 婚姻 风俗

内容

据敦煌文献记载,婚事全过程分为通婚和成礼两个阶段。通婚阶段是先由男家向女家发出“通婚书”,向女方家长致意问候并正式提出婚事, 同时携带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受函接受聘礼,回以“答婚书”。
  成礼阶段最为隆重,成礼之夜男女双方必须各自进行告别父母的仪式, 并且祭祀先灵,读《祭先灵文》,然后才能由傧相送出。据《下女夫词》记载,新郎到女家接新娘时,女方要请新郎下马,并要念一通《请下马诗》,而新郎则故意摆架子,说是“地上不铺锦”,就不肯下马。新郎进女家大门时,要行拜门礼,对女家的大门、中门、堂基、堂门、门锁及土堆都要分别吟诵五言绝句一首,敦煌名曰“论女婿”,相当于后世的“难新郎”。其中《论女家大门词》中说:“柏是南山柏,将来作门额;门额长时在,女是暂来客。”意味着你家女儿不能长久待在家里不出嫁。而此时颇有意思的是,女家故意在院里设土堆,然后给工具叫新郎铲去,新郎则要高高兴兴地去干这件事。男家在女方等待时,“向女家戏舞,如夜深即作催妆诗”。既表示欢庆,也是打发时光、等待新娘梳妆的最佳方法。 敦煌壁画再现了戏舞的场面,如盛唐第445窟婚礼图中,画面中心有一红衣髫辫儿童正翩翩起舞,旁有六人乐队伴奏(图39)。
  当女方最后同意新郎把新娘接走时,“女家铺设帐仪:凡成礼,须在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帐。”所设之帐又叫“青庐”,为一种小型穹庐,覆以青缯、青幔,为避煞场所。青庐铺设好后,即行撒帐,诗云:“壹双青白鸽, 绕帐三五匝。为言相郎道,先开撒帐盒。”接着把盒中盛放的果子、金钱向青庐撒去。撒帐以后,“即以扇及行障遮女子于堂中,令女婿傧相行礼”。 面对家长及众亲友拜堂行礼的方式,在敦煌壁画中,或是男女站立作揖行礼,或是男女跪拜行礼,或是男女相对互礼,或是男跪女揖行礼。其中“男拜女不拜”的画面尤其引人注目,显示了当时妇女的较高地位。“礼毕升堂奠雁”,以示阴阳往来、妇人从夫、相互偕老等义。
  婚礼最后还有几个重要的程序,如“同牢”“去帽”“除花” “合发”“梳头”“系指头”“发誓”等。所谓“同牢”,是新郎新娘必须同吃一盘羊肉或猪肉,具体仪式,首先是夫妻先各吃三口,然后由傧相或侍者喂食, 最后饮“合杯酒”,饮酒前用五色锦带将新郎新娘的四只腿捆扎在一起, 表示从今双方都要受到婚姻和道德的约束。所谓“去帽”,其意在“少来鬓发好,不用帽或遮”,以消除新郎新娘之间男女界限。所谓“除花”, 则强调结婚的“新”意,“一花卸去一花新,前花是假后花真;假花上有衔花鸟,真花更有采花人。”又有《合发诗》曰:“盘龙今夜合,交颈定相宜。”《梳头诗》曰:“暂借牙梳子,箅发却归还。”最后夫妻系手指头,互相宣誓永不变心,意义亦如《下女夫词》中所云“巧将心上系,付以系心人”,“夫妇一团新”。
  以上的青庐、行礼、奠雁等内容在敦煌壁画中都有生动描绘(图 40)。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