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盛之俗的婚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86
颗粒名称: 摄盛之俗的婚礼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了区别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在服饰、车乘、器物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僭越。但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新郎新娘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可以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如士庶之辈可以穿戴卿大夫的冠帽,这就是“摄盛之俗”。《周礼》中明确规定:“新迎亦当玄冕,摄盛也。”
关键词: 中国 婚姻 风俗

内容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了区别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在服饰、车乘、 器物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僭越。但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新郎新娘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可以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如士庶之辈可以穿戴卿大夫的冠帽,这就是“摄盛之俗”。《周礼》中明确规定:“新迎亦当玄冕,摄盛也。”
  敦煌文献中也有关于摄盛之风气的记载,如《下女夫词》中,男傧相陪伴新郎到达女家门前时,在唱词极力炫耀和夸大新郎的身份地位,说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敦煌县摄,公子伴涉,三史明闲,九经为业”。 刺史乃州一级的最高长官,又怎会成为敦煌县摄,更不是以九经为业,很明显是即兴编造。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场面,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摄盛之俗。如盛唐第116、 148窟中的婚礼图,新郎头戴冕旒,身穿褒衣博带,这是帝王、诸侯的服饰(图 36)。大多数新郎是头戴幞头,穿红色袍服,双手持笏,如晚唐第12窟婚礼图中所绘。持笏不是普通庶民的装扮, 笏又名“手版”,唐代以来是品官朝会或出使时所持,把该办理的事情写在上面,起备忘录的作用,袍笏加身乃是贵族官僚的服制。新郎的服饰反映了敦煌婚俗中的摄盛之俗,新娘的服饰也随着升级,有满头珠翠花钗者, 有凤冠霞帔者,如盛唐第33、12窟婚礼图中的新娘(图37、图38)。唐时花钗礼衣是亲王纳妃之服,凤冠在汉代为皇后所专用,后世亦为命妇所用,是女冠中最为尊贵者。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