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152条
基础文献
142条
析出资源
9526条
图表
1975条
人物
16042条
机构
474条
事件
6420条
地名
324条
专题
1774条
作品
2603条
实物
872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152 条 148 / 2677
2206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药材行业仅存南升斋、裕丰发、永大、华昌、志诚、铭德堂、长成、合发、春发等九家;参茸行存有光美、太昌、天成、大裕、宜昌、益大、同福和、光美、进美、天养等十家;人参行在解放前原有笃诚派系的赐记、麟记、民记、仲记,天一派系的贻记、垂记、...
2207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金银首饰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了,不过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需求量不多,只有官家富户才需求金银加工的首饰,而民间一般多以青铜、红铜或白铜加工为首饰。光绪廿四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得巨利,各...
2208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金银首饰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了,不过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需求量不多,只有官家富户才需求金银加工的首饰,而民间一般多以青铜、红铜或白铜加工为首饰。光绪廿四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得巨利,各...
2209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习的演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饰的品种也因之不断变化,首饰店所经营的业务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清代迄民初,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风习也比较简朴,民间所需的首饰,如妇女结婚时戴的凤冠、发髻、金花、耳坠、簪仔、头插等等,都是...
2210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首饰业当年制造和加工首饰都是手工操作的,各店家之间的工艺技术高低相差很大,加工制成的每件首饰的工手、花样、色泽、成色,都直接影响商店的信誉和生意。因而大多数店家为了商业竞争都顾及信誉,一般加工时都不敢任意地偷工减料。还有一种叫“煮”金。...
2211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蕉里路起点漳州北门外糖市崎,终点蕉溪圩,全长四十华里。民国十七年由国民党龙溪县政府建设科测量,冬季开始征召民工施工。一九二九年先完成漳州至乌石亭一段十五华里。蔡秀岩等人组织利行汽车店向县政府承租路权,购置汽车二辆,开始营业。全段分七站,每...
2212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天主教厦门区的主持人,为更进一步对我国进行其传教活动,曾经直接和间接地在漳州市内先后创办过五所中小学——崇正中、小学、崇诚小学、崇德小学和崇友小学。这些学校有的是天主教多明我会厦门分会直接控制的,有的是由教徒主办的。但董其事者虽有不同...
2213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〇年陈炯明率领粤军进驻漳属,建立“闽南护法区”时,曾在本市草仔寮尾设立护法区高等法院受理漳属各县诉讼案件,任命郑丰稔为院长、施伯初为书记长。当时该院的编制和法官的资历等均无明确的规定,它是本地区法院的最早雏形。陈炯明部回粤...
2214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一九四四年,国民党政府声称为配合盟军反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发动国统区的大中学生以及社会上的知识青年从军,组织青年远征军。这一决定在国统区宣传贯彻后,福建省成立青年军征集委员会,各县分配征集...
2215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国民党一五七师黄涛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进驻漳州。师部设在漳州芝山。经过整编,师部直属各处和旅团单位,人事上均作了较大的变动,营以上军官几乎全部撤换。参谋长张光前,参谋处长李宏达,副官处长吕承文,军需处长曾淑云,军械处长...
2216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2217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说书,漳州俗称“讲古”,开讲的场所叫做“讲古场”,说书人叫做“讲古者”,这大概是取自专讲古代历史故事的含义而沿用下来的。它是曲艺的一个类别,漳州是用方言讲述的,历来是群众最喜爱而普遍盛行的业余消遣活动。除说书外,在民间还有“宣讲善书”和“福...
2218
说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民间把听说书作为业余的一种文娱活动,尤其是一些眼花和文盲的老年人,因自己不能看书,更加喜爱听说古,把它作为消遣和增长历史知识的场所,所以说书场遍设于城内大街小巷各个角落。其中以竹排沃、王爷庙、旧桥头等处说书场最为热闹,因其地处九龙江沿溪...
2219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民间把听说书作为业余的一种文娱活动,尤其是一些眼花和文盲的老年人,因自己不能看书,更加喜爱听说古,把它作为消遣和增长历史知识的场所,所以说书场遍设于城内大街小巷各个角落。其中以竹排沃、王爷庙、旧桥头等处说书场最为热闹,因其地处九龙江沿溪...
2220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说书场历来是因有主讲人而设场的。早期的说书者大都已忘记其姓名,而后期的说书者有红九舍、大净舍、汉沂、陈臼黄困崧(船民)、赵诰、文丹、毛仔、周北辰、“厦门仔”、刘祥、李天赐、唐泗滨、陈了骚、林加禾、陈丁、林长松、林大流等,木偶艺人郑福来、陈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