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骚年谱(初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50
颗粒名称:
杨骚年谱(初稿)
分类号:
K82-64
页数:
18
页码:
73-90
摘要:
茶
关键词:
杨骚
年谱
内容
1900年一岁
一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名古锡,字维铨,笔名杨骚。
生父杨长生一八六一年出生,不识字,以做面条为生计,有三子两女,杨骚为第三子。因家境穷困,其时杨长生的堂弟杨鸿盘尚无子,不满周岁的杨骚便过继给他做儿子。
养父杨鸿盘是个私塾教师,有四子,杨骚为长子。祖父(杨鸿盘生父)做棉纱生意,有八子二女。杨鸿盘为三子。
1905—1906年五岁—六岁
随养父读私塾,聪颖好学。
1907—1908年七岁—八岁
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1909年九岁
仍在附小读书。养父宣统巳酉年拔贡。杨骚自幼在养父家中生活,深受养父影响,爱诗文,学过福建最流行的诗钟,后来学写旧诗,好模仿名士派。养父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
1910年十岁
养父上京赴考后,被授广东省新会县七品候补知县,但他无意宦途,未赴粤候补。
仍读附小。
1911—1912年十一—十二岁
仍读附小。童年的杨骚富有正义感,憎恶恃强欺弱的人,时有拔拳相助小友的事发生。
1913年十三岁
在汀漳龙道师范附小毕业。升入汀漳龙道师范(后改为省立第二师范)预科读书。
1914年十四岁
由师范预科转入省立第八中学读书。
祖父卒。
1915年十五岁
仍在省立第八中学读书。
养父染时疫卒,享年三十八岁。
1916—1917年十六岁—十七岁
仍读中学。因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诘问,遭到一些不学无术教师的忌恨,几次将被学校开除,终因学生支持,恐引起学潮,不了了之。
1918年十八岁
夏,在省立第八中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先入日华、东亚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补习功课。
1919—1920年十九岁—二十岁
仍补习功课。
在补习功课的两年间,遍读日译本世界名著,几乎把屠格涅夫的作品全部看完了。还喜看《新青年》,开始接触新思想。
1921年二十一岁
尝试习作新诗歌,寄回国内,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署名浮石。
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为领官费而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入学后,对正课学业不感兴趣,继续阅读各种日译本的文艺作品。
结识凌壁如。
1922年二十二岁
仍在东京高师读书。依然醉心于文艺作品的阅读。深受安特列夫、海涅、王尔德、霍普特曼等作品的影响。
1923年二十三岁
在东京高师读书。与白薇结识。
九月,东京大地震,他和许多留学生逃难回国,寓杭州西湖。他在《自传》中说,这次地震“使自己觉得自然的威力非常伟大可怕,人类非常渺小丑恶,陷入半虚无主义半悲观主义的泥潭里。”
1924年二十四岁
返东京,继续在高师读书。
十月,写出诗剧《心曲》,这是他的处女作。
冬,辍学回国,初寓杭州西湖,后返家乡漳州,由于言论行为多悖封建伦理,频遭长辈非议。
1925年二十五岁
夏,应邀往新加坡道南小学教书。
1926年二十六岁
仍在道南小学教书。课余从事诗歌、戏剧写作。
1927年二十七岁
继续在道南小学教书。
秋末回国。在上海,开始从事写作生活。
与白薇重逢。
1928年二十八岁
认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培养。《鲁迅日记》一月二十五日第一次记载了他的来访。
与白薇结为伴侣。当时,他和白薇处于贫病之中,得到鲁迅先生经济上的帮助。
六月,剧本《迷雏》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十一月,诗集《受难者的短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诗二十首。同月,剧本集《他的天使》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收入五个独幕剧。
十二月,译完日本谷崎润一郎的长篇小说《痴人之爱》,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这一年,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与他的有关来往达三十一次。
本年,还在《奔流》、《语丝》、《北新》等刊物上发表《流水集》、《十日糊记》等诗歌、散文、剧本、以及翻译作品。
1929年二十九岁
一月二八日回漳州。在漳州期间,有人怂恿他出任教育局长,他拒绝了。
二月二十一日由厦门乘船赴上海。
五月,译本《洗衣老板与诗人》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收入五个日本剧本。诗集《受难者的短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再版。
六月,诗剧《心曲》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译本《痴人之爱》由上海北新书局再版。
七月二十日,苏联柯伦泰夫人的长篇小说《赤恋》译本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三十日,写完一剧本。鲁迅先生阅后,为之命名《蚊市》。
与鲁迅先生交往甚密,鲁迅先生这一年日记中的有关记载共有三十八次。
本年,继续在《语丝》、《奔流》、《北新》等刊物上发表《蚊市》、《蠢》等剧本、小说、诗歌、以及翻译作品。
1930年三十岁
二月,日本守田有秋著的《世界革命妇女列传》译本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即加入“左联”,属小说散文组。並与穆木天、森堡(任钧)、蒲风、白曙、杜淡等组成左联诗歌组,他是诗歌组负责人之一。参加过贴标语、发传单、演讲、示威等活动。苏联雅科列夫著的《十月》译本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五月二日,他写:“我要在群众之中找点热气,取点暖味。”(见《昨夜》杨骚之部第六十三封信)
六月,苏联绥拉菲摩维支的长篇小说《铁流》译本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这是《铁流》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
十一月,美国歌尔德著的长篇小说《没钱的犹太人》译本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是中国的第一个译本。
本年,苏联马拉西金著的长篇小说《异样的恋》译本及其他翻译作品,在《现代文学》、《语丝》等刊物连载。
1931年三十一岁
二月七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柔石、胡也频等五位革命作家,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文坛。他仍坚持在“左联”活动。
四月二日,到杭州治病和翻译。他说:“时代已经不是浪漫好玩的时代,人心当然要受着影响,我相信这不是我的衰老,而是我更进一步地知解人生和创造人生的开始。”(见《昨夜》杨骚之部第七十七封信。)
五月上旬返上海。
九月,“九·一八”以后,上海成立了反日大同盟,举行了游行示威,“左联”很多人都参加了,游行时,他和楼适夷举着旗子前进。
十二月十九日,参加文化界反帝抗日同盟,为发起人之一。
本年,在《青年界》等刊物发表诗歌《临终》等。
1932年三十二岁
一月十七日,参加中国著作者协会,为发起人之一。“一二·八”事变时,参加上海各界慰问团,到宝山路一带慰问十九路军。
二月二十七日,回漳州。
三月,在漳州写作、翻译。
四月十五日,仍在漳州,穷困逼迫。他自白似说:“一无胆量做土匪抢钱,二无奴颜婢膝的本能做官,三无狡猾的本能做商人,当然是要穷的,再无祖宗遗下什么财产。最后留给我们的一条路,便是实际革命去。”(见《昨夜》杨骚之部第八十六封信)
从漳州返回上海后,一直居住在租金比较便宜的亭子间。
八月,二弟杨侗的长女杨雪珍出生,过继为养女,为其取名红豆。
九月,与穆木天、任钧、蒲风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成立前,他做了许多工作。
十月,介绍高云览加入“左联”和中国诗歌会。
本年,在《文学月报》、《北斗》等刊物发表《小兄弟的歌》等诗歌、评论。
1933年三十三岁
二月,中国诗歌会在上海创办《新诗歌》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诗歌《小歌金陵》。
八月,与白薇合编成书信集《昨夜》,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由于诸多原因,两人终于分手。
九月,诗集《春的感伤》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诗二十六首。
十月十五日,《现代电影论》译本由上海申报馆出版。
本年,《十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再版。在《生路月刊》、《申报月刊》等刊物发表诗歌和译文《托尔斯泰传》。
1934年三十四岁
四月,办思潮出版社,出版一本托尔斯太著作(书名待查)和林焕平译的《苏联新教育概观》。与欧阳山等编《作品》杂志,仅出一、二期即遭禁止。
六月,帮助蒲风选编第一部诗集《茫茫夜》。
十二月一日,在《新诗歌》上发表长篇叙事诗《旱魃》(后改为《乡曲》)。中国诗歌会刊物《新诗歌》二卷四期出版后,因恶劣的政治环境,被迫停刊。
本年,在《文学》、《人间世》等刊物发表《谢谢小瘪三》、《跑狗场》等散文、随笔。
1935年三十五岁
中国诗歌会被迫停止公开活动。
二月,日本小泉八云的散文集《心》译本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十二月,在河北《诗歌季刊》重载诗《囚人语》。
本年,在《申报》、《太白》等报刊发表《啤酒颂》等杂文、随笔。
1936年三十六岁
同戴万平、沙汀、徐懋庸、邱韵铎编辑左联刊物《文学界》。
三月,《异样的恋》译本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六月七日,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十日,诗歌《福建三唱》在《光明》第一卷第一号发表。同月,长篇叙事诗《乡曲》在《文学界》创刊号发表。《乡曲》初稿于一九三四年底,本年四月修改毕,是他的力作。《福建三唱》和《乡曲》是杨骚实践中国诗歌会理论主张的作品,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诗风和新领域。
八月十日,在《文学界》发表《看了两个特辑以后》,阐述对“国防文学”的看法。在“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赞同“国防文学”的口号。
十月,鲁迅先生逝世。写悼念文章《切身的哀感》。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光明》第二卷第二号发表《历史的呼声——评一九三六年的诗歌》。
本年,《光明》、《文学界》、《文学》等刊物发表《悼高尔基》等诗歌、小说、剧本和译作等。
1937年三十七岁
二月九日,在日记中写“前进的作家,是革命的特殊群众,他们的力量在乎借文字影响一般群众;因此,他们要始终忠于革命的信仰,不能因革命政策的改变而稍有和向来的信仰违背的表现。”
三月,散文集《急就篇》由上海引擎出版社出版,收入文章十七篇。
六月,剧本集《记忆之都》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记忆之都》、《心曲》(诗剧)、《迷雏》三部剧本。长篇叙事诗《乡曲》编入国防诗歌丛书,由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
本年,在《青年界》、《中苏文化》等刊物发表《送行》等诗歌、评论、译作。
在上海期间,还出版了译本《上月》。
六月底,应郁达夫邀请到福州,在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
七月,“七七”事变后,与郁达夫、许钦文、董秋芳、楼适夷等在福州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二十八日,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正式成立,被选为干事,负责编辑《抗敌导报》。
十月十七日,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改组,成立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另一常务理事起草“文救协会”宣言。在《小民报》辟《文救周刊》。
十一月十五日,在《小民报》上辟《救亡文艺》日刊。
十二月四日,《救亡文艺》被迫停刊。同日,在《小民报》上登出“辞去福州文救协会理事之职”的启事。当时,救亡运动组织者均被监视,他曾遭省警察局头子的持枪威胁。
本年,在《小民报》发表《展开全面抗战》、《鲁迅、斗争!》等文章。编了一本福建物产小册子。
1938年三十八岁
二月,诗歌《我们》、《摇篮歌》等选入《抗战诗选》(武汉战时文化出版社出版)。
五月,随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辞去编译室职务。
十一月,由江西、湖南到汉口,因政治部第三厅的进步文化人都已撤退,中旬,再转回长沙,又辗转经桂林、贵阳,年底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9年三十九岁
在重庆,曾居住任钧家中。
六月十八日,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
六月二十四日始,负责途中采访文章的编辑工作。
“作家前线访问团”经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深入中条山、太行山一带战区访问,历经半年,跋涉千里。
本年,在访问途中写了许多诗,后编成诗集《半年》,诗集分为《后方》和《战地》两部分。在《抗战文艺》、《中苏文化》等刊物发表《这是一首活的讽刺诗》等诗歌、随笔。
1940年四十岁
一月,养母在福建省华安县丰山社(祖籍)逝世。家中长辈要他向重庆国民党“要人”求挽联,以风光葬仪,他拒绝了,说“要人”实际上是“咬人”。
与欧阳山、草明住重庆南温泉。这段时间,他读了不少哲学著作和经典著作,写作很多,大部分被禁止发表。
本年,在《抗战文艺》、《中苏文化》、《新演剧》等刊物发表《关于文艺批评落后的二三见解》等文章。
1941年四十一岁
一月,“皖南事变”发生,形势恶劣。为避免损失,在重庆的一批左翼文化界人士陆续疏散。他拟去延安,沙汀与叶以群代表文艺界党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到海外工作,他欣然接受,决定前往新加坡。周恩来同志召见他,指示“到星洲后帮助陈嘉庚。”遂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先抵香港,到廖承志处接洽。
五月,转抵新加坡,同胡愈之联系,而后通过关系获得陈嘉庚聘请,主编闽侨总会的机关刊物《民潮》,登载宣传抗日和揭发“皖南事变”真相的文章。
七月,巴人(王任叔)“疏散”到新加坡,介绍巴人与郁达夫相识。
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民潮》停刊。在《民潮》工作期间,每月工资六七十元,逐月汇五十元给白薇。参加新加坡抗日动员总会属下文化工作团工作,与巴人,郁达夫等组织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
本年,写《赠红豆》一诗给养女杨雪珍。在《抗战文艺》、《南洋商报》副刊《狮声》发表《散谈诗》(连载)等随笔。
1942年四十二岁
二月九日,同胡愈之等数十人搭船撤离星洲,十二日到苏门答腊廖州的萨拉班让小岛上。改名杨笃清。
三月,与巴人的妻子以兄妹相称,和巴人夫妇一道隐居松岸孙比的一个橡胶园里。
七月,与张楚琨、林枫同一小组,同张楚琨的妻子以表兄妹相称,以经营肥皂手工业为掩护,定居楠榜直落勿洞。
1943年四十三岁
蛰居楠榜直落勿洞。
1944年四十四岁
仍蛰居楠榜直落勿洞。
六月,同陈仁娘结婚。
1945年四十五岁
九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沦陷的岁月中,通日语是很方便的,但他不说一句日本话,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1946年四十六岁
一月,长子杨泳南出生。
五月,写两幕话剧《只是一幕》。
六月,到新加坡,在东岭中学教书。
这时期,协同洪丝丝等编辑《大战与南侨》一书。
十一月二十一日,《南侨日报》发刊。发刊后,白薇曾寄来一信,希望恢复关系,因已成家,终于没有回信。
本年在《风下》等刊物发表《杨德乐的农妇》等诗歌、随笔。
1947年四十七岁
仍在东岭中学教书。
冬,因胃病严重,到巨港治病休养。
在新加坡期间,写了《华侨青年进行曲》歌词,经谱曲,在《热带新歌》上发表,很快在华侨青年中传唱开。
1948年四十八岁
在巨港治胃病,协助友人经营肥皂厂。
1949年四十九岁
六月,到雅加达治胃病。
1950年五十岁
二月,做胃切除手术。
三月,出院。
四月,入雅加达华侨民主报纸《生活报》社工作,编副刊《笔谈》。
1951年五十一岁
任《生活报》总编辑兼副社长。
六月,次子杨西北出生。
八月十六日,印尼当局大举捕人,躲避了四个月。
年底,回《生活报》工作。
在《生活报》工作期间,写了大量的社论、时评、杂谈,多署名“北溪”(福建九龙江)、“丰山”(福建华安县祖籍)、“素”(白薇),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友人的怀念心情。
1952年五十二岁
三月,身体极端衰弱,休养。
八月,患肺炎。
九月,肺炎治愈。二十五日,全家四人离开雅加达回国。
十月七日,抵广州。
十一月八日,在《南方日报》发表《短歌三首》(为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而作)。
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北京。全国作协设宴欢迎他从印尼归来和杨朔从朝鲜归来。组织上曾准备留他在北京工作,后因气候不适,南返广州。
1953年五十三岁
一月,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常务理事。
二月二十四日,到福建侨乡体验生活,搜集材料,准备创作电影剧本。
三月,在泉州、石狮、集美、厦门、漳州采访。与养女杨雪珍(红豆),侄女杨小珍(红豆之妹)等亲友会面。
四月,在广东梅县、揭阳、汕头采访。在汕头时,右腿曾麻木。
五月,在汕头、澄海采访。十五日返回广州。十六日,在省文联对欧阳山谈起写小说的计划。
他在一篇叫《带毛炒鸡》的文章中说:“一个在海外居留了十几年的象我这样的人,突然回到伟大的祖国来,接触了许多事物,觉得样样都是新气象,样样都令人兴奋,样样都是真理、真实。”“总觉得每件事实都值得用诗,用小说,用戏曲来表现它、描写它。”
在两个多月的乡下奔走中,过度劳累,终于病倒。
夏,患半身不遂症,住广州人民医院治疗。
六月二十三日,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被选为代表,因病未能赴会。
秋,出院休养。
1954年五十四岁
继续休养。
六月七日,抵北京,往北京红十字医院治病。在京期间,沙汀夫妇、艾芜夫妇、周立波、张天翼、舒群、洪丝丝、王纪元等数次探望。二十六日,离京。二十七日,抵上海。在沪期间,孔罗荪、叶以群、黄源等曾来探望。
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七月二日,回到广州,二十八日住入广州人民医院。
九月初,出院。
十一月二十八日,郑振铎往印度前,与周而复来探望。
出院后,一直休息养病。
1955年五十五岁
年初,迁到广州郊区白鹤洞养病。于逢,芦荻也先后搬来居住。
五月,因急性盲肠炎手术。
六月,侄儿杨荣(红豆之兄)来白鹤洞居住,帮助照顾他。
七月,偶觉呼吸困难。此症状年初己出现数次。
病中仍坚持写作。关心欧嘉年等的创作。
十二月三十日,他在日记中写“一九五五年如是完结了,病未痊愈,感慨多余。”
1956年五十六岁
一月,与冼东(杨荣)合写的童话故事《苹果姑娘》在《作品》发表。十三日,中新社约稿。偶觉呼吸困难。
二月十一日,葛洛到广州,来探望,约稿。十二日,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筹备处约稿。
三月,幼子杨泳左出生。
四月,与冼东合写的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在《作品》发表。二十一日,写简略自传。二十八日,组织为他联系住院事宜,他不想入院,在日记中写“病如是麻烦组织,实在有点不安。”
五月十八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约稿。
六月十六日,巴人到广州,来探望,鼓励他好好休养,如果身体允许,搞点翻译。拟定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二十七日,《青年报》约稿。
八月,《苹果姑娘》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十二日,中新社广州办事处来信要题词,他说自己不是“闻人”,婉言谢绝。二十日,《广州日报》约稿。二十二日,作家出版社约译著。
九月,拟为华侨青年编“五四”至四九年的中国文学读物。
十月,广州作协筹备鲁迅逝世纪念会,决定他为主持人,十九日,因病未能出席。
十一月二日,草明到广州,来探望。十九日,住入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在医院中,认真做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二十七日,方殷来广州,到病房探望。
在缠绵数年的患病期间,他顽强地和疾病作斗争,念念不忘学习和工作。
1957年五十七岁
一月十四日,在日记中写:“今天看《时事手册》,头昏昏,但未晕,眼几乎要花。”
一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左右患中风症(脑血管栓塞),抢救无效,延至九时十五分逝世。逝世后,各界人士表示哀悼。
十六日,治丧委员会组成。主任委员陶铸、副主任委员陈汝棠、朱光、欧阳山,委员有王任叔、杜国庠、周扬、茅盾、胡愈之、胡一声、夏衍、郭沫若、郭翘然、冯乃超、黄药眠、杨康华、饶彰风等。
十七日,在别有天殡仪馆举行公祭大会。由省人大秘书长饶彰风主祭,广州市副市长郭翘然、中山大学副校长冯乃超、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欧阳山等陪祭,各界人士一百一十多人到会,祭文中称他为“忠诚的爱国主义战士”。同日,遗体安葬在广州革命公墓(原银河公墓)。
《广州日报》、《文汇报》登载他逝世的消息。王任叔、许钦文、洪遒等撰文悼念。《文汇报》登载了悼念文章,雅加达《生活报》出纪念特刊,《作品》刊《杨骚遗作选》专辑。
春天,胡愈之到广州,与杨嘉到白鹤洞,在他的遗像前凭吊。
六月,《弟弟的百宝箱》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改成连环画出版。
王任叔深切地说:“杨骚过完了他平凡人的一生了。然而平凡人却有他的正直和伟大。“(见《记杨骚》,收入巴人《遵命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西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骚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