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的制造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44
颗粒名称: 首饰的制造加工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3
页码: 35-37
摘要: 漳州首饰业当年制造和加工首饰都是手工操作的,各店家之间的工艺技术高低相差很大,加工制成的每件首饰的工手、花样、色泽、成色,都直接影响商店的信誉和生意。因而大多数店家为了商业竞争都顾及信誉,一般加工时都不敢任意地偷工减料。还有一种叫“煮”金。解放前漳州市的首饰店出售的金首饰,都有打上“足赤”的字印,並打上牌号以示负责。其实早期金饰品也只是九成七或九成八。后来商人贪图厚利逐渐减至九成六,个别店家甚至只有九成三。由于各店的金饰品纯度不一致,所以在收购时要看牌号决定价格。一些较为注重质量、严守信誉的店铺,生意自然较为兴旺。
关键词: 漳州 金银首饰 经营概况

内容

漳州首饰业当年制造和加工首饰都是手工操作的,各店家之间的工艺技术高低相差很大,加工制成的每件首饰的工手、花样、色泽、成色,都直接影响商店的信誉和生意。因而大多数店家为了商业竞争都顾及信誉,一般加工时都不敢任意地偷工减料。
  首饰的加工工艺流程大抵如下:
  加工“乌胚”(即铜料)时,先把白铜、青铜或红铜板压成铜箔,把铜线抽成铜丝,然后制成各式各样的花蕊和花朵以及昆虫鸟兽的造形,再镀上黄、红、蓝、白等色的珐琅,进行铺软,即垫上各色羽毛,使饰品更加美观。清代精于这种工艺的高手名匠有陈锦畴(后来成为天益寿药店老板)、曾炳灿(庆元首饰店老板)、陈海水、周宗奎等人。
  制作银首饰,如银手镯、银项圈、银链之类的首饰,都得用纹银,只有打银簪子才用时银,因为簪仔质地要硬些,只合五六成银色。熔炼纹银的工艺是:先用两份白火粉(即谷壳焖火成粉)一份石灰粉、拌匀,放在钳锅中压成凹状,然后把杂银放在凹处,催火熔化后,再投入些纯铅,导引什质下沉炉底,待到上层银水冒泡、冷却后就成十足的纹银了。抗战前益美、振兴两家首饰店则专业炼纹银,他们回收一些废旧的银首饰,银器皿和市面已停止使用的银毫回炉熔炼成纹银后,制作成各种式样的银首饰或是银锭转售给其他首饰店。有时也代钱庄将所回收的杂银毫熔炼成纹银,由钱庄转售到厦门各金银楼。
  制作金首饰,先要把原金(如金条、金叶、金盾)放在木炭上,用吹筒将火焰向金块猛吹,金块开始慢慢熔化,趁它尚未冷却,即取出加工碾压捶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首饰。这种以口吹气的土办法,费力大,后来改进用脚踏鼓风机代替了。
  只是原金的成色不等,金条、金叶的成色接近足成,而金盾却只有九成一或二。若要将金盾或什金进行提纯,就要用坩锅(土名魁仔)把金块熔化,然后放些铅粉和盐,使铜和其他什质沉淀。
  制作金项链,金花等饰品,还须加一道焊接的工序。焊药是用金子七成、银或铜三成,熔化成合金液体,粘些硼砂进行焊接。焊药的比重虽微,店主还是要计较的,买入时要扣除合金的重量,卖出时却不扣重,以获取微利。
  银首饰镀金,旧时漳州首饰业是用两种土办法。一叫“沥”金。做法是:先把一定份量的金叶放在坩锅里加热,然后渗入一点水银,使金叶融化成软膏状,再用金笔把金液抹在洗净抛光的银首饰面上,微微烤热,用软牙刷把表面金液刷均匀,压平滑,再稍加热烘烤使水银气化,就成了外面包金的银首饰了。
  还有一种叫“煮”金。做法是:先将金叶放在坩锅中加热,渗入王水(是由三体积浓盐酸和一体积浓硝酸混合而成的液体。)把金叶溶解,于锅底。然后注入水煮沸,点上氰化钾,即成“金水”。镀金时,先把银饰品用硝酸洗净,经过抛光,放在小铅板上,放在金水中,银首饰就能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色。不过很容易褪色,沥金就不容易褪色。
  解放前漳州市的首饰店出售的金首饰,都有打上“足赤”的字印,並打上牌号以示负责。其实早期金饰品也只是九成七或九成八。后来商人贪图厚利逐渐减至九成六,个别店家甚至只有九成三。由于各店的金饰品纯度不一致,所以在收购时要看牌号决定价格。一些较为注重质量、严守信誉的店铺,生意自然较为兴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天略
责任者
蔡庆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炳檀
相关人物
郑李昌
相关人物
薛昆
相关人物
薛榕
相关人物
李良海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