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41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
分类号: TS934.3
页数: 11
页码: 27-37
摘要: 漳州金银首饰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了,不过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需求量不多,只有官家富户才需求金银加工的首饰,而民间一般多以青铜、红铜或白铜加工为首饰。光绪廿四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得巨利,各家竞争效法,金银首饰业生意兴隆。于是,马坪街又增开了万发、庆春、长发、义德、振成、宝源、和成、珍山、庆源、胜美等十多家。造成半条马坪街,尽是金银铺。辛亥革命后,银首饰已经取代了铜类首饰,马坪街又增设天华、建兴、乾元、珠成等四家。由于金价猛跌,造成金制手饰大为畅销,使首饰店的经营得以大发展。
关键词: 漳州 金银首饰

内容

漳州金银首饰业的兴衰
  漳州金银首饰业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市面就有从事首饰加工及买卖的店家了,不过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需求量不多,只有官家富户才需求金银加工的首饰,而民间一般多以青铜、红铜或白铜加工为首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银首饰逐渐普及,需求量日益增多,到清代光绪年间,马坪街一带(即今延安南路中段),开金银首饰店的就有崇瑞、东盛、广兴、胜川、长盛、庆记、庆昌、庆福、瑞兴、珠山等十多家。光绪廿四年(1898年),瑞兴号直接到广州采购玉器应市,获得巨利,各家竞争效法,金银首饰业生意兴隆。于是,马坪街又增开了万发、庆春、长发、义德、振成、宝源、和成、珍山、庆源、胜美等十多家。造成半条马坪街,尽是金银铺。
  辛亥革命后,银首饰已经取代了铜类首饰,马坪街又增设天华、建兴、乾元、珠成等四家。此后随着市区的扩展,金银首饰店也向其他街道发展。新开的金银首饰店,有教子桥的荣泰;官园巷口的振兴、金合发;大庙口的胜兴:接官亭的英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参战国为了支付军费而抛出大量黄金,一时金价下跌,当时漳州市面金价原本为每市钱,银元六元三角,后来跌至二元半,大战结束后才逐渐回升到六元左右。而在民国初期金价一般稳定在每钱四元左右。由于金价猛跌,造成金制手饰大为畅销,使首饰店的经营得以大发展。
  此后漳州在李厚基、臧致平、张毅等军阀轮流割据期间,由于新旧军阀争夺地盘、混战一场,致使商业萧条,首饰业亦随之而衰落。北伐后,张贞部队进驻漳州,民间童谣:“张毅换张贞,捐税加二升。”商业仍然不景气,金银手饰的社会实际需要量有所减少。只因当时军饷发的是银元,行军作战中,携带不方便,大批官兵就把银元兑换成金饰品,以便于携带。另一方面,当时潮汕一带盛行安金谢神的风习,所用的金箔多是漳州生产的,因此,在那几年中,漳州首饰店的营业情况,不但不显清淡,反而有所增长。
  1932年,红军进漳时期,漳州首饰行业一度陷于停顿。因为首饰店主大都属于有产阶层,群众也惧怕“共产”,若上街穿金戴银恐被误认为名宦或贵妇,为此,达官富户多已逃离芗城,金银首饰店主只得闭门蛰居。但是在摊派捐献时,他们却不敢吝啬,全行业廿六家店铺共捐献三千元大洋,支援红军充军费。其中金银首饰业的首户瑞兴号,就独捐一半。
  之后,十九路军及蒋鼎文部队先后进驻漳州,闽南地区又连续三年大旱,农村灾情严重,工商业大萧条,首饰业首当其冲,资本大的还可苟延残喘,资本小的则纷纷倒闭。
  民国廿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禁止银元流通于市场,强制以“四行”法币取代之。所谓。“四行”,就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金银首饰的原材料因而涨价,首饰业的生意更加清淡了。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翌年厦门沦陷于日寇铁蹄下,漳州迭遭敌机轰炸,市民大多数疏散,市面冷落,又有多家首饰店停业,这时期,资本短少的首饰店仅靠加工首饰品以维持,资本较大的首饰店就向晋江一带侨属收购金器加工应市。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法币贬值,“五块钱钞票叫花子也不要”,商家生意难做。漳州一些首饰店合资专做转手买卖,先向广东梅县收购黄金转售厦门,从中赚些利润。抗战胜利后,海运畅通,香港的金条及归侨带回的黄金首饰充斥市场,首饰业货源充足,反向晋江、厦门一带收购黄金转销于广东了。
  1946年内战爆发,蒋管区内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农村富户把出售土特产所得,转手即买黄金收存,连平民也多收存硬通货以防货币继续贬值,因此首饰业生意转好。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在战场上迭遭挫败,经济上陷于一片混乱,物价直线上升,法币比草纸还不值钱,例如,1946年10月间,一钱黄金法币七千元,至1947年10月间,涨到每钱卅一万五千元,到了1948年10月间,竟然涨到每钱黄金合法币15亿元。同年11月,国民政府改发“金元券”,曾几何时,“金元券”同样步法币的后尘,又改为“银元券”了。国民政府滥发的钞票,在人民心中已毫无信用可说,市面上改以黄金、银元、美钞、大米等进行交易。在这种形势下,金饰品被当做硬通货使用,首饰业买卖黄金生意兴隆,进出频繁,业务比以往增加十倍以上,因而金银首饰店也由原来三十多家,猛增至一百多家。一些本来不是从事首饰业的商人,也兼营起黄金买卖来了,甚至有些在大街小巷摆上一张桌子便营业起来,有几两黄金作本,就能运转起来。那时市面上除了用一钱、两钱的金戒指和三两、四两的金手镯外,还特铸一些一分,两分的小金片在市面流通。有些店则制作一分、两分的金耳钩,搭上珠、玉,另加加工费,收益更多。
  但是,由于黄金摊贩抢生意,老字号首饰店的营业大受影响,曾经由同业公会负责人柯如瑛呈请龙溪县政府严令取缔摊贩,县长陈永康亲自督队到南门头、新桥头一带勒令这些炒卖黄金的摊贩停止营业。
  1949年九月十九日漳州解放了,翌年,人民政府禁止黄金买卖,社会风气崇尚简朴,金银首饰已无销路,于是全市首饰行业相继歇业,除少数人受雇于银行外,都转营他途。
  这里将漳州首饰店家列表介绍于下,如有遗漏及错讹之处,望知情人士补充指正:
  首饰店经营概况
  首饰,顾名思义就是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后来也泛指耳环、戒指、手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习的演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饰的品种也因之不断变化,首饰店所经营的业务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清代迄民初,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风习也比较简朴,民间所需的首饰,如妇女结婚时戴的凤冠、发髻、金花、耳坠、簪仔、头插等等,都是用铜制成的,这些品种统称为“乌胚”。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到漳浦、平和、南靖、长太等邻县,甚至远销到台湾和南洋各地,销售量相当可观。后来因为日本政府对输入台湾的首饰商品,课以重税(征收百分百),对台的销售大受影响,以至中断了,但对其他各处的销售,却未受影响。随着社会风习的演变,人民对生活用品的要求逐渐讲究起来了,首饰的原料就改为银质的,以后更发展到用金质的。花样品种也逐渐增多,如把金银加工成为戒指、项练,手镯、耳钩、簪花、钗子、以及儿童的装饰品锁牌等等,制作的工艺也要求精致、细巧。后来,首饰商多数兼营玉器、珍珠、钻石、珊瑚、玛瑙等珍贵宝石装饰品,当然这就不是一般人家购买得起的。
  漳州的首饰店绝大部分是独资经营的,其规模一般是中小型的,不如厦门的大银楼。一个家庭内部、父子兄弟共同经营一个店面,个别大店才雇用一两个伙计和师傅做帮手。业务大抵可分三部分:一是采购;二是门市买卖:三是加工制造。
  首饰店经营黄金的业务,若靠回收的黄金,远远不够销售的需要,就得对外进货以补充货源。抗日战争以前,多数是从厦门采购来的。厦门比较大户的金店(俗称“银楼”),有景福、承义、玉斯等商号。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当时以黄金充通货,销售量很大,漳州一些大首饰店如天宝、源春、珍山等,就直接向香港进货来供应市场。外埠购进的黄金有金条、金盾、金叶之分,但也有购进一些成品,如戒指、项练、金镯等。金条有五钱、一两、五两、十两庄之分。金叶一叠一般为五两或十两庄的。香港永盛隆的金叶就很有信誉。金盾有英国和美国两种铸板:英国铸女皇版,美国铸鹰版。金盾有一磅庄、二磅半庄、四磅庄等种。金条与金叶的纯度将近足成,而金盾则只有九成二。所有金条、金叶、金盾买回后,经过加工制成各种各样首饰出售。
  玉器、珍珠等,少量的是向厦门、福州等地进货;大宗的是直接到广州采购,广州有玉器市,庆元、瑞兴等店家就经常派人走广州,有时也去广东合浦采购珍珠。玉器、珍珠都是按质论价,以件计算的,不是懂行的人前往采购,往往要吃亏上当。
  银首饰的货源大抵由福州购进,因为那里的工价较低廉。铜首饰原料则就近从打铜街购进。漳州的打铜街一带,在清末民初,就有一批打铜匠在这里专门加工铜箔。
  做金银首饰业的门市买卖,首先要内行,还要行情灵通,尤其是在临解放前夕,金价行情一日数变,进出频繁,若不能看准涨落时价並及时补进货源,就会亏本,甚至有破产的危险。
  首饰店业主大都有加工首饰的工艺技术。他们白天营业,夜晚关店后就在家中制造所加工的订货,如戒指,项链、手镯等。只在有大批订货时才雇外面的打银师傅来帮忙加工。漳州专业首饰加工的打银师傅约有五六十人之多,工资按件计算,在抗战前加工的工资,一只金戒指,工价银元六角,一条金项链一元二角,一对金手镯二元左右。
  做首饰行业的不仅要求工艺精巧,使顾客满意,而且还要讲信誉,买卖公道,货真价实,不能偷工减料,以假乱真,这样才有竞争力,才能得到顾客们的信用。
  首饰的制造加工
  漳州首饰业当年制造和加工首饰都是手工操作的,各店家之间的工艺技术高低相差很大,加工制成的每件首饰的工手、花样、色泽、成色,都直接影响商店的信誉和生意。因而大多数店家为了商业竞争都顾及信誉,一般加工时都不敢任意地偷工减料。
  首饰的加工工艺流程大抵如下:
  加工“乌胚”(即铜料)时,先把白铜、青铜或红铜板压成铜箔,把铜线抽成铜丝,然后制成各式各样的花蕊和花朵以及昆虫鸟兽的造形,再镀上黄、红、蓝、白等色的珐琅,进行铺软,即垫上各色羽毛,使饰品更加美观。清代精于这种工艺的高手名匠有陈锦畴(后来成为天益寿药店老板)、曾炳灿(庆元首饰店老板)、陈海水、周宗奎等人。
  制作银首饰,如银手镯、银项圈、银链之类的首饰,都得用纹银,只有打银簪子才用时银,因为簪仔质地要硬些,只合五六成银色。熔炼纹银的工艺是:先用两份白火粉(即谷壳焖火成粉)一份石灰粉、拌匀,放在钳锅中压成凹状,然后把杂银放在凹处,催火熔化后,再投入些纯铅,导引什质下沉炉底,待到上层银水冒泡、冷却后就成十足的纹银了。抗战前益美、振兴两家首饰店则专业炼纹银,他们回收一些废旧的银首饰,银器皿和市面已停止使用的银毫回炉熔炼成纹银后,制作成各种式样的银首饰或是银锭转售给其他首饰店。有时也代钱庄将所回收的杂银毫熔炼成纹银,由钱庄转售到厦门各金银楼。
  制作金首饰,先要把原金(如金条、金叶、金盾)放在木炭上,用吹筒将火焰向金块猛吹,金块开始慢慢熔化,趁它尚未冷却,即取出加工碾压捶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首饰。这种以口吹气的土办法,费力大,后来改进用脚踏鼓风机代替了。
  只是原金的成色不等,金条、金叶的成色接近足成,而金盾却只有九成一或二。若要将金盾或什金进行提纯,就要用坩锅(土名魁仔)把金块熔化,然后放些铅粉和盐,使铜和其他什质沉淀。
  制作金项链,金花等饰品,还须加一道焊接的工序。焊药是用金子七成、银或铜三成,熔化成合金液体,粘些硼砂进行焊接。焊药的比重虽微,店主还是要计较的,买入时要扣除合金的重量,卖出时却不扣重,以获取微利。
  银首饰镀金,旧时漳州首饰业是用两种土办法。一叫“沥”金。做法是:先把一定份量的金叶放在坩锅里加热,然后渗入一点水银,使金叶融化成软膏状,再用金笔把金液抹在洗净抛光的银首饰面上,微微烤热,用软牙刷把表面金液刷均匀,压平滑,再稍加热烘烤使水银气化,就成了外面包金的银首饰了。
  还有一种叫“煮”金。做法是:先将金叶放在坩锅中加热,渗入王水(是由三体积浓盐酸和一体积浓硝酸混合而成的液体。)把金叶溶解,于锅底。然后注入水煮沸,点上氰化钾,即成“金水”。镀金时,先把银饰品用硝酸洗净,经过抛光,放在小铅板上,放在金水中,银首饰就能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色。不过很容易褪色,沥金就不容易褪色。
  解放前漳州市的首饰店出售的金首饰,都有打上“足赤”的字印,並打上牌号以示负责。其实早期金饰品也只是九成七或九成八。后来商人贪图厚利逐渐减至九成六,个别店家甚至只有九成三。由于各店的金饰品纯度不一致,所以在收购时要看牌号决定价格。一些较为注重质量、严守信誉的店铺,生意自然较为兴旺。
  (本篇经邀请曾经营金银首饰业的李炳檀、郑李昌、薛昆、薛榕、李良海等先生座谈,加以补充修改定稿的,特致谢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天略
责任者
蔡庆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