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37条
析出资源
293条
图表
196条
人物
68条
事件
183条
地名
12条
专题
29条
作品
3条
实物
52条

检索条件

与 “玛曲县” 相关
共 837 条 12 / 56
16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一对,全长238.26杆公里,全县有史以来首次长途有线电话开通,加快了玛曲县信息的传递速度,服务面向广泛。1965年对该条长途线路进行大修改造,线路不再经郎木寺绕道,从尕海沿经东玛公...
167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1月10日,玛曲县商业局成立,受县人民委员会和上级商业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两县合并为洮江县,原玛曲县商业局组织机构自行中止。
168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1月10日,玛曲县商业局成立,受县人民委员会和上级商业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两县合并为洮江县,原玛曲县商业局组织机构自行中止。
169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1月10日,玛曲县商业局成立,受县人民委员会和上级商业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1959年1月1日,碌曲、玛曲两县合并为洮江县,原玛曲县商业局组织机构自行中止。
170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朝时期,朝廷为安定边境,一方面设卫建所,实行防戎与屯田相结合的军事制,以安靖边境;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政治上赐给各族土官首领千户封号,允许其入贡京师,优予赏赐,经济上根据藏人嗜茶的习性,开放以茶马互市为主的边陲贸易,以加强民族...
171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民族贸易公司是全县最早的国营商业企业,组建于1953年3月,时称欧拉贸易组,后改称玛曲贸易组,有帐篷1顶,工作人员1名,隶属西北贸易公司夏河中心支公司。
172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建政到1980年以前,全县尚无商品集贸市场,亦无个体经商户。1981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放宽了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业经营,县城出现了首家个体经商户,主要经营食品、糖果、烟酒及日用小杂货,由外来客商经营。
173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3月,业务归属欧拉行政工作组民族贸易流动组,1956年7月11日县民族贸易公司建立后,全县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仍由其担负。
174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玛曲县供销合作联社紧紧围绕改“官办”为“民办”,改“全民为集体”的供销改革方针,使县供销合作联社成为农牧民群众集体的合作商业组织, 恢复合作商业的性质,县财政局停拨县供销合作联社经费。从此县供销联社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
175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根据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有关文件精神及“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县供销合作联社根据社情和为了扩大企业资金,开始着手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入股,当年底供销联社共发动73人入股,入股资金为2.8万元,平均每人378.38元。
176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开展工作后,粮食工作由工作组特设的贸易组管理,1956年1月县人民委员会在县城设立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粮食供应站一一玛曲县粮食供应站,具体办理全县广大牧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口粮供给及牧民群众牧犬...
177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开展工作后,粮食工作由工作组特设的贸易组管理,1956年1月县人民委员会在县城设立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粮食供应站一一玛曲县粮食供应站,具体办理全县广大牧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口粮供给及牧民群众牧犬...
178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气候寒冷,全年只有19天无霜期(全年没有绝对无霜期),粮食作物不能生长,广大牧民群众以游牧为主,主要食物糌粑的原料青稞及其它粮食自古以来均从外地长途运购。
179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县建政以前,交通闭塞,没有一条公路,运输工具主要以“高原之舟 —牦牛”为主,每年9~12月份从外地购运而来的粮食用品,只够一年用度。再加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终年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因而没有条件大量屯积储存粮食。
180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玛曲牧区历史上的粮食加工,几乎全部用手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除个别穷困户外,各家各户都具备一个手推磨,帐圈走到那里,就与粮食一起带到那里,随时可以加工牧民的主食糌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