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食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6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食加工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1
页码: 483
摘要: 玛曲牧区历史上的粮食加工,几乎全部用手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除个别穷困户外,各家各户都具备一个手推磨,帐圈走到那里,就与粮食一起带到那里,随时可以加工牧民的主食糌粑。
关键词: 粮食管理 粮食加工

内容

玛曲牧区历史上的粮食加工,几乎全部用手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除个别穷困户外,各家各户都具备一个手推磨,帐圈走到那里,就与粮食一起带到那里,随时可以加工牧民的主食糌粑。手推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的磨石组成,上盘安装有一手抓推柄。磨盘一般直径约0.33米,若连续转推,一小时大约可以磨出糌粑5公斤左右。其特点是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以随时随地的加工出牧民喜食的糌粑。
  牧区的群众,主要以食糌粑和肉乳制品为主。加工前,牧民群众先将青稞筛选干净后,放入一口铁锅中炒熟,然后一把一把地放入小推磨,磨出细粉,盛装起来,吃时再和以酥油、曲拉,便是藏族群众自古赖以生存的酥油糌粑。
  70年代后,随着各乡小水电站的建设,此种加工局面才有所改变,牧民开始用电磨加工糌粑。80年代后,随着全国粮食形势的好转,全县的粮食加工逐步形成了以粮食部门为主,县城、个别乡政府所在地个体电力加工的格局,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群众。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