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牧区供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0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牧区供销
分类号: F722.2
页数: 3
页码: 475-477
摘要: 1984年根据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有关文件精神及“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县供销合作联社根据社情和为了扩大企业资金,开始着手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入股,当年底供销联社共发动73人入股,入股资金为2.8万元,平均每人378.38元。
关键词: 商业管理 供销合作

内容

1984年根据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有关文件精神及“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县供销合作联社根据社情和为了扩大企业资金,开始着手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入股,当年底供销联社共发动73人入股,入股资金为2.8万元,平均每人378.38元。
  1985年开始分红,是年股金分红基金0.3万元,人均分红40.54元,1986年股金分红基金为0.4万元,人均分红54.05元,1987年分红股金0.1万元,人均分红11.90元,1988年股金分红基金为0.2万元,人均分红25.31元,1989年股金分红为0.4万元,人均分红65.57元,为分红最高的一年,1990年股金分红基金为0.3万元,人均分红41.67元。
  二、商业网点的发展和建设
  建县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再加各乡所设的贸易点都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和无公路可通的实际,县民族贸易公司为发展玛曲经济,保障牧民群众的供给,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组织货源,组建“驮牛运输队”,进行长途驮运,使各种生产及日用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供销网点,形成了 “县城——曼日玛——齐哈玛或采日玛”、“县城——阿万仓——群强(今木西合)”、“县城——欧拉——西柯河羊场”的三条长途驮运线路,到1977年全县发展到代购代销店25个,从业人员28人,使玛曲商品流通的规模不断地发展壮大。同年3月,县供销合作社以经济区域为主,结合行政区划,配合商业分布网点,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成立曼日玛、阿万仓两个基层供销社和欧拉、西柯河羊场两个分销店,各基层社和各分店在县供销社领导下进行工作,因此,该年是县供销系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农副产品及废品调出110多万元,其中耕牛、役马经营额为93.4万元。
  1979年,随着牧区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交通等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善,代购代销店相继减少,基层供销组织走向集中,即经营和管理工作合二为一的体制。是年,全县基层代购代销店以公社为单位,共留下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阿万仓、群强、欧拉6个店,从业人员60人。曼日玛仍下辖齐哈玛、采日玛两个店,阿万仓下辖群强分销店,欧拉作为独立的代购代销店,直辖于县供销社。值此,县供销系统基层代购代销网店基本发展就绪。到1990年底全县供销合作社有分支机构22个,从业人员68人。
  1977-1990年农村土特产品收购量统计表
  表981977〜1990年玛曲县供销社商品购、销、存总额表
  表99单位:万元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

相关地名

玛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