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泉州市” 相关
共 4206 条 10 / 281
136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泉州市收容精神病和麻风病患者的历史和现状。明洪武七年,知县张灏建养济院收养癞疾者。1956年,泉州市民政部门开始收容城市中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精神病患者。1959年,建立泉州市麻风病人康复村。1960年,建立泉州精神病...
137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泉州福利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福利企业的数量、职工人数、产值、利润等情况,以及民政工业公司的成立和管理情况。福利企业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社会贫困对象提供帮助。
138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泉州市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地下斗争的革命群众被政府授予“五老”称号,在政治运动中受不公正对待的“五老”人员和老区群众平反冤假错案的情况。政府和各部门组成慰问团慰问老区干部、群众和“五老”人员,并成立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帮助基点村发...
139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宋代至民国期间泉州殡葬习俗的演变,以及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殡葬管理和改革的重视。强制推行火葬,禁止土葬和殡葬迷信活动,建立火葬场和殡葬管理机构,配备殡葬改革管理员,逐步向制度化行政管理过渡。1991年禁止丧葬滥占土地私建坟墓,推行火葬...
140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泉州的收容遣送历史。民国时期,地方人士创设感化院、平民救济院等机构收容社会问题人员,但在经费困难和社会动荡中难以维持。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成立生产救济院、教养院等机构,收容社会游民、乞丐、妓女、无家可归的孤老...
141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泉州市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改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成立回族(业余)文工队、回民俱乐部、清真民校,组织回民收集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提供节日物资供应,建立生产自救组织,退赔平调资金,...
142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泉州社会团体管理由国民党晋江县党部负责,解放后由民政局负责。1990年鲤城区成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公室,1991年对全区105个社会团体进行清理整顿,至10月6日依法核准登记94个。1992年进一步健全社会团体管理制度,组...
143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解放前泉州地名管理缺乏制度,解放后建立了地名管理制度,进行了多次地名普查和命名、更名。1979年成立了地名普查领导小组,1980年恢复了部分街道居委会名称,为新形成的地区命名,更改了部分重名大队的名称。1982年出版了《泉州市地名...
144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泉州市警务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民国初期到民国末期,警务机构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组织架构。
145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反革命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对武装匪特和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内部肃反、扫除残余反革命分子、反特斗争以及反动党团特登记等事件。
146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公安局的预审和看守工作。在预审方面,公安机关在镇反运动中依法审结反革命人犯和刑事人犯,后将批捕、检察、起诉的权限划归人民检察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了一整套刑事诉讼程序,由保卫组实施批捕、起诉、审判程序。
147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公安局在基层治安、内保工作、禁毒禁赌禁娼等方面的工作实践和成效。在基层治安方面,建立了治保会和治保小组,成员包括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公安机关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宣传和组织群众维护治安、调解民事纠纷、监督改造被管制分子等工作。
148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公安局在户籍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和出入境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实践和成效。户籍管理方面,泉州市公安局建立了保甲制度,进行户口编审和登记,并实施居民户口簿管理制度。居民身份证管理方面,泉州市公安局颁发了居民身份证,并建立了人口基本...
149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民国时期至1990年代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发展历程。
150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泉州城区消防组织的发展历程、防火安全工作的历史和消防设施的演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