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李栗谷” 相关
共 19 条 1 / 2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栗谷是朝鲜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动静思想是其在哲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动静观是以“理气妙合”为基础的,认为理本体无动静,气现象有动静。理和气是相互融合的,气的活跃性是理的体现。与朱熹、退溪等人的动静思想相比,李栗谷的...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 类型: 正文
本论文讲述了韩国大儒李栗谷的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是一种独特的人心道心论。但是,该学说存在明显的内部矛盾,故而是一种不稳定的观点。明确意识到人心的普遍性之后,栗谷实际上就放弃了该观点。他的晚年定论是道心人心统一论,即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而相当...
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段主要描述了港台、日韩以及欧美地区对朱子学的研究发展。
4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对东亚人民影响久远而深刻,在哲学和社会文化层面都有所体现。本文探讨了韩国、日本等国学者对朱子学的研究和解读,以及中国学者对朱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不仅在中国,也在东亚其他国家如朝鲜和日本占据主导地位。在东亚朱子学中,存在一些共同的重要哲学问题,其中之一是“人心道心”问题。韩国儒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说。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栗谷人心道...
6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李栗谷对人心、道心概念的诠释,包括从形上学视角和动机视角两个方面的分析。从形上学视角来看,栗谷认为人心表现了形气,而道心体现了性命,理气学说和心性论是逻辑同构的。从动机视角来看,栗谷认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在于其动机的不同,人心为...
7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李栗谷对人心、道心的价值属性的规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架构以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为主轴,将栗谷的观点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栗谷认为人心是恶的,而道心是善的。然而,在第二个阶段,他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人心不是恶的,而是有善有恶的。
8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从李栗谷对人心、道心的价值属性的规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分析了人心、道心的定义和价值属性后,进一步阐述了人心和道心的关系。李栗谷对此有两种看法:第一,对立论,认为人心和道心是对立的;第二,统一论,认为人心和道心是统一的。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
9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探讨了东亚儒学传统中关于人心和道心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两种善问题”。该问题源于朱熹的哲学思想,卢稣斋和李栗谷等人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分析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了对“两种善问题”的再思考。
10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该文通过研究朝鲜儒学的方法,旨在深入理解其相对于中国朱子学的独特性。其中,朝鲜的“性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问体系,具有区别于中国性理学的特点与独特性。
11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南塘认为朱熹的形气与心气之区分非常重要,而不是理气互发。他认为退溪误解了朱熹的思想,视形气为心上气,从而导致理气互发说的错误。南塘通过朱熹的经典语句来证明他的观点,并指出退溪的误解。
12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退溪与李栗谷在“四端七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结为他们对“理的活动性”之不同看法。朱熹所理解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但未否定理对于气的主宰性。田愚在《理气有为无为辨》中申明太极与阴阳之间是“所以然”与“然”的关系,强调理...
13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李退溪主张理能活动,援引朱熹“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之语。但朱熹此语仅出现一次,被视为偏指所言。田愚质疑此语于道体无通,提出理主而气配之说。李栗谷则认为气发而理乘,从理为气之根底出发。田愚以人喻理、以马喻气,认为理主而气配更...
14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田愚赞同李栗谷的“气发理乘一途”之说,认为四端与七情同质。四端感物而动,七情包四端。然而,田愚未意识到此说违背李退溪以四端与七情为异质的观点。田愚引用朱熹和奇高峰的说法,将四端与七情均视为“感于物而动”,但未意识到此说违背李退溪的...
15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田愚试图弥合李退溪与李栗谷之间的分歧,提出“退溪晚年定论”,认为李退溪晚年接受李栗谷“气发理乘一途”的观点。但李退溪在晚年仍坚持“理气互发”之论,并未放弃“四端则理发而气乘之”之说。此外,李退溪晚年提出“理到”之说,与朱熹的思想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