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不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57
颗粒名称: 一 理不活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719-7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退溪与李栗谷在“四端七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结为他们对“理的活动性”之不同看法。朱熹所理解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但未否定理对于气的主宰性。田愚在《理气有为无为辨》中申明太极与阴阳之间是“所以然”与“然”的关系,强调理虽主宰但实则自在,气虽动静而实本于理。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栗谷后学

内容

李退溪与李栗谷在“四端七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结为他们对“理的活动性”之不同看法。李栗谷继承朱熹的观点,主张“理无为而气有为”。李退溪则主张理能活动,并援引《朱子语类》中“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之语①作为佐证。李退溪有“理发”与“理到”②之说,即含有“理能活动”之义。但是《朱子语类》中还有一段更明确的文字: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鸟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③
  套用牟宗三的说法,朱熹所理解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然而,朱熹并未因此而否定理对于气的主宰性。
  对于这点,李栗谷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他说:“夫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所乘也。非理,则气无所根柢;非气,则理无所依著。”①又说:
  大抵有形有为而有动有静者,气也;无形无为而在动在静者,理也。理虽无形无为,而气非理,则无所本。故曰: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理也;有形有为而为无形无为之器者,气也。是故性,理也;心,气也;情是心之动也。②
  对于“理无为”与“理为气之主宰”二义,田愚亦把握得很准确。他有《理气有为无为辨》一文,申明其旨:
  太极有动静之理而无动静,阴阳载动静之理而能动静,亦犹人性有寂感之理而无寂感,人心具寂感之理而能寂感也。先贤谓太极有动静者,只以其有乘气动静之理而言,非谓其有动静之能也。看者以为太极真会动静,则非其实矣。先贤谓太极无动静者,只以其无当体动静之能而言,非谓其无动静之理也。看者斥以太极沦于空寂,则害其辞矣。先贤谓动静气机自尔者,只就其能然处言之,非谓气独作用也。看者疑其气夺理位,理仰气机,则失其指矣。先贤谓阴阳生于太极者,只推其所由本言之,非谓理实造作也。看者以为理有适莫,理有知能,则岂其理乎?③
  太极与阴阳的关系即是理与气的关系。田愚一方面强调太极本身不能活动(“无当体动静之能”),另一方面又强调它是动静之根柢(“有乘气动静之理”)。所以他在《猥笔辨》中又说:
  大抵理虽曰主宰,而实则自在;气虽曰动静,而实本于理。此前天地、后天地、千古万古不易之定理。①
  简言之,太极与阴阳(或理与气)之间是“所以然”与“然”的关系。这种理解完全相应于上文所引朱熹与李栗谷之语。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明辉
责任者
李退溪
相关人物
李栗谷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牟宗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