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孔颖达” 相关
共 10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将《大学》释为“大人之学”,郑玄将其释为“太学”。汉学家将其翻译为“Great Learning”,而非“Tai School(太/泰学)”。朱熹关注《大学》的作者问题,提出了“经、传之分”的理念。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对礼的理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礼的理解,特别是他如何用“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来概括礼的含义。文章首先解释了“节文”一词的来源和含义,然后分析了朱熹对礼的各种注释和理解,...
3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于经学的特色之一是提倡“经传相分”,即将经书和传注分开阐释。他对《诗经》、《周易》、《三礼》、《尚书》和《春秋》等经典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经文和传注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应该分别对待。此外,朱熹还批评了一些传注的伪作和误...
4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经学的观点和研究。他们在经学研究中强调汉儒与宋儒的继承与发展,主张将经学与理学相结合,重视对经典的注解与阐释,以求理解圣贤之道。他们赞扬汉儒有传经之功,宋儒有发明之功,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同时,他们也肯定...
5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中“仁”的诠释。作者认为,朱熹将“仁”诠释为“本心之全德”,这是对孟子“仁,人心”诠释的继承与发展。同时,通过对比其他学者的诠释,作者强调了朱熹释“仁”为“本心之全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以“本心之全德”释“仁”的思想根源和其背后的哲学考虑。文中首先从“本心”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朱熹为何选择这个诠释。中国哲学史上,“本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孟子·告子上》,意为良心或道德本性。朱熹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
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通过对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进行梳理和评析,揭示了朱熹在理学建构过程中对仁、礼、克己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决和发挥,以及他对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阐述。朱熹以“身之私欲”诠释“己”,以“胜”诠释“克”,以“天理”诠释“礼”,并从不同维...
9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儒家经典中常提到“以直报怨”,即对待仇怨应当直接、坦率,既不过度宽容,也不刻意报复。朱熹等儒家学者认为,“直”是指大公无私,在爱憎取舍中无私心,同时也包含正直坦率的品格。与“以德报怨”相比,“以直报怨”更符合中道。
10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代朱子学者对朱子著作的考证研究,特别是声韵训诂和校勘考据两个面向的内涵。文章提到,对于朱子著作的考证研究,日本学界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朱子诗学、解经著作、论先贤著作等方面都有代表著作。而北美朱子学界则相对薄弱,但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