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6260 条 44 / 1084
646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至建国前,境内没有专门的图书出版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代管。建国后,图书出版事业统一为国家管理,由地委宣传部及各县、市委宣传部代管。1958年7月,寿张县为宣传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寿张人民出版社,1960年8月撤销。1958...
647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私人创办的既刻又印且销的各种作坊兴盛,境内时有作坊几十余家。其中,较著名者有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被誉为聊城书籍"四大家’',每家均有职工上百名。其刻印的图书当地人分为两大类,俗称“南书”和“府书”。
64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图书发行部门称“书肆”、“书局”。“书肆”、“书局”和雕刻、印刷合而为一。当时的书业德、有益堂、善成堂、宝兴堂、敬文堂、文英堂、崇文堂等,既是坊刻堂号,同时又是书肆。此类书肆一般都有自己的门市部,自刻、自印、自销三位一体。较小的书肆除...
649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时期的书院及私人藏书清末时期的书院是一种讲学、藏书、刻书的综合教育机构。它不但定期招收生徒,组织教学,而且专门建筑房屋,购置设施,设立书斋、书屋、书库、收藏图书及其报刊读物,既满足本书院师生阅览,也供社会部分文人学者借阅。1905年(光...
65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29年春,国民党聊城县党部创办《新聊城周报》,石印4开,内容多为新闻和文艺作品。次年因闫、冯倒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1930年秋,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为扩大其政治影响,令各县县党部创办地方报纸。次年秋,国民党聊城县党部主办的四开石印周报《东...
65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29年春,国民党聊城县党部创办《新聊城周报》,石印4开,内容多为新闻和文艺作品。次年因闫、冯倒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
65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因无线电技术欠发达,至20世纪30年代后,方有少数机关、个别富裕之家使用收音机。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一方面建立收音站发展收音网,一方面试办和推广有线广播。1956年,各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各区、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
65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68年上半年,地区革命委员会购置2台天津产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分别安装在地革委和生产指挥部机关内,以后各县委机关及基层单位陆续购置。70年代,区内电视机的使用一般仅限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单位,收看节目时需高架室外天线,仅...
65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已故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考察,距今3000年前至5000年,全境属亚热带气候。其时,河网如织,湖塘棋布,草木葱茏,鸟兽滋繁,便于渔猎和采集,是上古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建国后,地、县文物工作者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多次文物普査工作...
65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该区开展第一次文物调查,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聊”与“摄”城的地理位置,首先于聊城市西北的阎觉寺发现聊姑庙遗址(俗称颛顼墓),时称“黑陶文化”。从此确定4000年前该区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
656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该区大型的考古发掘先后共进行13次。其发掘的目的是为摸清区内的文化类型与内涵,解决若干重要的学术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是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657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全区馆藏文物约有3500件,其中一级品2件。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1447件,其中陶器244件,瓷器567件,铜器213件,石器73件,骨器32件,玉器67件,书贴49件,字画157件,革命文物45件等。
65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全区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4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659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档案工作始于50年代初。当时,未有专门的档案工作机构,其档案管理工作由地委办公室和专署秘书室兼管。50年代中期,地委、专署机关档案室相继建立,所属各县建立起相应档案馆、室。1963年2月成立专区档案局,1966年停止办公。1970年设立...
66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地、县档案馆、室多数是建立于60年代初,馆室全部是旧房和较简陋的办公用房。1963年,全区12个档案馆仅有库房37间494平方米。其中,专区档案库房5间75平方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资料的不断增加,档案馆室逐步进行维修或重建,库房建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